[轉文] 對艾倫 .圖靈的拙劣模仿以外——《解碼

作者: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4-21 02:56:53
對艾倫 .圖靈的拙劣模仿以外——《解碼遊戲》中的史實是史實嗎?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2236
週三 2015-03-11 matthewwth
http://www.inmediahk.net/files/imagecache/w456/column_images/309c.jpg
自《解碼遊戲》播出以來,網上的一片好評吸引不少人去重新認識艾倫.圖靈的生平,
也讓人重新審視埋沒已久的歷史。
惟近來一篇網上影評《》卻給電影來了一個極大掌摑,使不少觀眾掩臉高呼:
噢!我到底都在看什麼了?
筆者沒有豐厚的科學歷史知識,亦不是什麼懂得剖析電影的文藝青年。
就容筆者以筆者所知的史實,檢證一下電影中所描述的史實的真確性。
以此文作為一個資源,既可提供多一個史實觀點的角度供思考上的參考,
也可供後人討論、評價、與檢視這電影時,能有更多工具和材料可用。
本文將帶給諸位觀眾第一個震撼的消息是:
第一個破解德軍密碼、繳獲「謎」密碼機和建造超級電腦運算密碼設置的,
不是圖靈,而是波蘭人。
廢話不多說,現以Q&A形式進入電影史實背景的檢證:
Q. 密碼機是誰先發現的?
A. 1929年,波蘭海關在扣查一批德國送來的寄件時,遭遇德國領事館的強烈請求,
要求寄件立即退回德國,惹起波蘭對寄件的疑心。
機警的波蘭關員呈報上級後,聯同波蘭情報部門,在寄件退回德國前,
仔細把寄件拆開檢查,並發現了一台密碼機。
波蘭當局機警地拍下密碼機的內部結構、鍵盤、轉子,並用圖表把它的線路畫出來,
並要求駐德情報人員核實機器來歷。
至1931年,波蘭已充份掌握機器的用途,並與法國情報部門交換了訊息。
惟法國自恃軍力強大,無意耗時破解「不可能被破解」的密碼,破解密碼先機掉失。
Q. 第一台密碼機是誰繳獲的?
A. 電影中一開首提到的「波蘭情報局把密碼機」偷運了出來,只是事實的一半。
出於對德國日益壯大的警惕,波蘭情報部門於戰前,以商業買賣途徑,
從德國正式取得一台商用版的密碼機。
至1938年(開戰前1年)時,
波蘭已能破解、閱讀、並追蹤德國軍方相當可觀數量的即日訊息。
波蘭送出的僅是一台商用版密碼機原型,英國的布萊奇利園情報人員在史實上,
最終不是靠那台密碼機解得密碼的。
Q. 第一台超級電腦是圖靈的建造的?
A. 錯。
二戰前夕,有骨氣的都是小國。
對戰火近迫日漸恐懼的波蘭政府,盡了很大努力保存自身。
萬分警惕的波蘭政府建造了首台超級電腦,高峰期時更有36部,每天解讀德軍訊息。
惟德國似乎也意識到有不妥,除了改良了密碼機外,波蘭亦缺乏資金擴大破解計劃。
在英法無意金援的情況下,波蘭盡了最大努力將一切所知——
包括超級電腦的藍圖、一整台密碼機的原型,全數交往倫敦。
而就在「禮物」交出後的一個月,波蘭淪陷。
圖靈在布萊奇利園重建的超級電腦,源於波蘭在最後關頭,
避過毀滅而逃出來的藍圖。
Q. 圖靈的小組成功解碼後,也成功防止了德軍產生疑心?
A. 錯。
事實上,德國海軍蒙在鼓裡的時間只有約9個月。
至1942年,德國海軍上將鄧尼茲不單因驚人的損失而意識到密碼已被破解,
而且還推出了一整套全新名為「鲨鱼」的密碼系統。
布萊奇利園之後花了足足半年才能再次破解新的密碼,
但德軍於1943年又警惕地加緊配備新的密碼模型,令布萊奇利園一直疲於奔命,
無瑕慶祝短暫「勝利」。
每次英國與德國在海上的傷亡比率,與破解密碼工作的成功與否成正比。
Q. 為何電影特別強調海上作戰?
A. 1940年-41年的英國(即電影設定的背景),是英國全島處於守勢的時期。
英國除了完全沒有額外兵力向歐陸反攻,本土亦鬧嚴重糧荒,
而德國海軍對英倫島嶼的圍困,有份造成英國糧荒的局面。
在全島防守的階段,海戰與空戰是英國戰爭部的主要版面。
而由於對英國的空襲不是持續了很久,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起碼在1942年英國開始在海外反攻之前,海戰都是英國當時最重要的戰場。
而英國首個破解到的,正正亦是德國海軍的密碼。
德國海軍、空軍、陸軍、黨衛軍、外交部、內政部用的密碼均有分別。
Q. 劇首的密碼機,就是圖靈最終能破解密碼的那台?
A. 英國的第一台德軍軍用版密碼機原型,來自一次在海上對德軍的勝仗;
波蘭提供英國的密碼機,只是一台商用密碼機。
1941年,德軍潛艇U-110執勤時被英國海軍重創,
英軍HMS Broadway艦長在最後一擊時選擇不直接把潛艇轟掉,而是偏投炸彈,
迫潛艇浮面,讓船員棄船。
德軍船員在忙亂之中來不及鑿船及燒毀文件,英軍人員得以在絕對武力的掩護下,
登上潛艇搜索。
首台密碼機連解碼書,正是在潛艇通訊室內發現。
英軍原打算把潛艇生擒並拖回英國,但最終在拖回英國途中沉沒。
至從U-110上俘獲的密碼機送到布萊奇利園,解碼進展上的薑局才出現轉捩點。
Q. 電影中說某名德國發佈員常以女友名字作編碼開頭,是老作的嗎?
A. 不是。
Q. 那麼戰爭中的德國,一直都在間諜戰中處於吃敗仗的下風?
A. 德國不是永遠都是間諜戰中吃虧的一方。
蘇聯在德境內最大的間諜網叫「紅色交響樂團」(Red Orchestra),
發報員叫「pianist」,密碼編號叫「piano」,組織指揮叫「conductor」,
而其他成員以不同樂器(如violin)命名。
德國揪出了conductor,並至戰爭中期,幾乎完成對交響樂團的滲透,
近乎控制交響樂團。
最終「conductor」Leopold Trepper在假裝同意效忠德國後,
奮力向蘇聯發出暗號,暗示自己被捕——
而蘇聯最終成功解讀他的意思。
在對英國的反間諜戰中,德國同樣非常出色。
英國慣常以空投放式,在歐陸放置特工。
德國曾試過解讀出英國整個在荷蘭的行動部署,清楚知道誰指揮,
新「空降」的特工在哪間屋接洽——
德國人最終住在那屋子,搶了英國的發佈器,取得發佈編碼。
並在一年間,以「英國特工」的身份與倫敦溝通,取得倫敦的指示,
並欺騙英國派了足足60個英國特工「增援」——
最終全部被德軍設置的陷阱(那房子)擒到。
在最後驕傲的勝利中,英國停止派遣特工到該地,而德國用英國的發佈機,
在愚人節當天向倫敦發出以下訊息:
「(意譯)我們得知你們長久以來試圖甩掉我們。
但很遺憾地,在這個國家裡(荷蘭),我們一直是你們特務的唯一代表,
並且一直取得雙方滿意的效果……
今後若你們欲在拜訪我們,我們將維持一貫殷勤的態度,並給予你們熱烈歡迎!
後會有期!」
----------------------------
<克里斯蒂安‧卡里爾:《模仿遊戲》是對艾倫‧圖靈的拙劣模仿>一文中描述的,
是一部只求商業效益,而忽略歷史重量與質感,對過往與現在毫無承擔的劣作。
筆者不在此評。
不過電影似乎除了局限我們看到圖靈本人的真象外,
亦影響了我們對這世界史實的一些判斷,繼而影響我們一些世界觀——
如波蘭的份量,完全不見;
反而電影一出,一手就把功勞盡戴英國的冠冕上——
而這種情況反映在很多以二戰為題材的電影上。
於是因而,電影在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上,又有多強大的威力。
最後,如有任何史實遺漏錯誤,但求不吝賜正。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6-04-21 06:39:00
借轉電影版算了,一年的老文章也很麻煩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6-04-21 10:53:00
電影為了商業效果、時間因素、劇情緊湊,本來就必須改編,又不是在拍資料片,可以又臭又長分好多集全篇道來,如果編導全照史實,拍出的電影絕對不好看。
作者: jack52073 (歧途遠航)   2016-04-21 21:48:00
好不好看不一定,但是劇本跟資金一定很麻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