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清稗類鈔 物價

作者: mstar (Wayne Su)   2016-09-21 21:42:14
兩篇。
「以物價覘俗」
清初物價已經比明朝時貴;
順治年間,有御史上書說風俗愛好奢侈,講一頓宴席要一兩、一齣戲要六兩,
《毋欺錄》寫:
「我剛出生時,家人招待親朋好友,一壺酒一錢、一盤豆腐一錢、雞鴨蛋一盤兩錢,
就可以款待客人;現在沒準備豐盛酒菜就不敢請客人留下用餐,
一餐至少要兩三百錢,花費增加但物價也上漲,財政困難、情誼也更淡。」
王命岳在家訓中曾提到往事:
「三錢銀子可換一百二十枚銅錢,每天買柴用一錢、三天的菜錢用一錢,
二十天共用二十七錢,還剩九十幾錢可買米一斗五升,夠家裏吃兩天半;
此時一兩銀子只值四百錢,一斗米只要六十錢,柴火蔬菜更是便宜。
到康熙年間,一斛米要價兩錢,
雍正年間,一兩市平銀可換制錢八、九百枚,
米的成色變化,但一石市價大概都在一百錢左右。
道光以後,米價最低時一斗也要兩百錢,最貴時要到一千多錢,
一兩銀子從來換不到低於一千錢,
可見以前物價低、銅錢價值高,官府所謂「例價」就是常價,
不是故意想壓抑價錢,只是一直沿用不肯改。」
光緒、宣統年間,一頓宴席要花費二、三十兩,一齣戲要價七、八百兩,
平常有客人,主人招待也須花至少一兩,可見人變奢侈和物價上漲兩者皆有,
以至於同學或同鄉聚會、官紳群集,往往要集資幾百兩才夠用,甚至還嫌不夠;
生活開銷上漲、用品漸漸奢侈,北京、上海的生活要求幾乎跟倫敦、巴黎一樣,
但外強中乾、捉襟見肘的實況,卻仍不能稍稍減緩國民窮極奢侈的欲望,
且全國所有人都一樣、成為一種風氣,就算比較賢能一點的人也不能自免!
作者: Yenfu35 (廣平君)   2016-09-21 22:06:00
第一則的原文好像就有問題:「一錢」到底是指一兩銀子的十分之一,還是一枚銅錢?
作者: blakespring ( ‵▽′)╮☆(__ __||)   2016-09-21 23:35:00
這是通貨膨脹吧
作者: reinherd (浣熊提督萊茵哈特)   2016-09-22 04:56:00
未必是比較貴 可能是銀銅貨幣價格下跌通膨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醬,醬不汁冰,難吃!)   2016-09-22 09:56:00
這些人是欺負韃子皇帝沒讀過訓儉示康嗎? 內容好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