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恆毅力與貧窮議題

作者: souldragon (依法不依人)   2020-01-19 11:45:42
※ 引述《arsl400 (dark hatter)》之銘言:
: 看了兩篇回應這個主題的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
: 首先,我的確對恆毅力這本書有偏見,作者對於探索興趣的心理學描寫得相當高明
: 但是對於毅力的部分,個人評價非常低
: 先來定義先天後天這個亙古論戰吧
: 再怎麼偏激的先天論心理學家都無法否認後天的努力,比方說寫作,沒有老師教,再怎麼
: 有天分都是沒有用的,就連語言本能的作者都必須這麼承認
: 但是如果拿聊天來說,就很有意思了
: 沒有聊天天份的人,很難訓練出超強的聊天技能
: 如果是做業務的話,表面上做生意還可以,如果是私底下交朋友,就非常困難了
: 這就是為什麼聊天機器人這麼困難的原因,如果聊天可以後天培養,聊天機器人早就誕生
: 了
人類的大腦神經元是類似量子系統 速度非常快 例如靈感和直覺就是量子傳輸的結果
電腦發展的水準只要達到量子系統 這些不是很困難 傳統電腦本來就達不到
: 再來,基因除了認知能力之外,在追求卓越這方面,還扮演著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
: 就是開心與否
: 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都聽說一些故事,高中很內向的孩子,上了大學之後突然變得很喜歡
: 聊天,因為大家都期待趕快交朋友
: 的確,社交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來的
: 但是人格特質牽涉到生理層面
: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那些參加派對結束之後仍然很熱血的人,大部分是外向的
: 而內向者則是耗盡了自己的體力,不管他在派對有多活耀
: 外向的定義是,參加了社交活動,不但消除疲勞,還越聊越熱血
: 接下來聊聊「天生反骨」這本書
: 作者蘇洛威是個歷史學者,但是卻喜歡玩統計,因此經常被嗆,包含同一個領域,演化心
: 理學家茱蒂哈里斯,也就是「教養的迷思」的作者
: 報一下身家,我本身是整個大家庭中,年紀最小的,而我媽是他小家庭中年紀最小的
: 所以難免對出生順序偏心
: 另外,失去父母確實會造成罪犯,事實上應該只有不到1%的人能夠脫離這個命運
: 而能夠跳脫自己命運的人,通常成就都是非凡中的非凡
有三種人:生而知之 學而知之 困而知之
生而知之不到1% 可能萬分之一都不到 七八成以上的人都是學而知之
: 單親家庭其實隨著時間演變,是越來越常見的。原因應該是窮人通常無法結婚
: 其實要批評恆毅力還可以寫很多,我想舉其中最嚴重的問題:貧窮
: 如果想要用恆毅力去拯救單親貧窮的孩子,恐怕是不太妙
: 就連「刻意練習」的作者也認為,練習最大的敵人就是缺乏資源,某些練習需要大筆資金
: ,舉例來說,要成為高空跳傘的世界冠軍,只要有錢再加上一些刻意練習,其實就可以了
: ,因為參賽費用就刷掉世界上不知道多少人
: 沒錢請不到好老師,不好的老師讓練習效果變得非常差
: 如果只是練習無效還是小事,最慘的狀況就是學生因為不好的老師,對課業失去興趣和成
: 就感,開始去犯罪獲得立即性的滿足,立即性的滿足讓他們距離恆毅力更遙遠
: 如此惡性循環 ,甚至被父母師長責怪沒有恆毅力,更加深他們對自己以及社會的負面
: 觀點
興趣是自發性的 和老師關係不大 老師只是助緣而已
能把一件事做到TOP的人 教材或老師都只是他的助緣
因為天賦會引領他找路 除非你出生在沙漠裡 方圓十里去探索什麼東西都沒有
生命是這樣 環境裡遇得到才有選擇權 根本遇不到連選擇和努力的機會都沒有
: 所以發掘貧窮孩子獨特的天分至關重要,最起碼他們會先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練習效果
: 其次,重點是不要去犯罪
: 再來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畢竟沒錢請優秀的大人引導他們,他們必須善用熱情自我學
: 習,進而形成良性循環,讓快樂學習變成最優先的考量,然後再針對天分無法辦到
: 的事情,老師做出適當的引導
: 我記得之前有網友批評,恆毅力最大的問題就是充滿中產階級的樂觀
: 我不敢說恆毅力是有錢人的專利,但就我身邊的人來看,絕大多數支持恆毅力的
: 朋友,家裡經濟都有一定的基礎,如果是本身念心理系
: 還會在考上研究所成功之後歌頌恆毅力的貢獻
: 但是如果把經濟因素拔掉,結果未必會如此順利
: 最後補上一個很機車的公式,丹尼爾康納曼認為成功=天分袡B氣
: 極大的成功=極大的天分+極大的運氣
給你一個更簡單的公式
一.60UP=學會 二.70UP=熟悉 三.80UP=精通 四.90UP=大師
一:平庸+努力 二:兩者+運氣 三:天資+努力 四:兩者+運氣
努力可以讓你學會某項知識或技術 但不會很厲害 只是會做而已
工作的最低標準是二 要熟悉才會達到生產效率 一只是生活用的
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最低標準是三 天資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成為不可取代的獨霸者最低標準是四 天資和運氣兩者都要有
作者: attilla777 (胡思亂想)   2020-01-19 13:27:00
您真的很厲害,懂的真多。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20-01-22 10:50:00
神經元的關鍵不在速度 而是相互連結的維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