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哲學思考:《是思考,還是想太多》

作者: silense (寧靜的韌性)   2018-06-17 09:36:19
哲學思考《是思考,還是想太多?》
ISBN:978-986-272-864-2
作者冀劍制
【作者著作動機】
在台灣當下社會往往把跟我們自己不同意見的人,
不是當作搞不清楚狀況的笨蛋,就是居心叵測的壞蛋。
只有意見和立場,而不會靜下心來思考。
資訊爆炸的時代,
如何在碎片化的訊息中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因此訓練自己的思考力、擁有判斷力是格外重要的一件事情。
思考是難以透過書本學來的,
但是我可以透過書本告訴你,最重要的思考能力是什麼,
訓練思考究竟要訓練些什麼,以及該如何學習,幫助缺乏思考能力的人。
【這本書可以帶給你】
幫助你了解「想太多」與「思考」的差別。
幫助你了解哲學思考中的基石為「鑑賞力」。
要學會思考之前,能夠判別什麼是好的思考。
用科學的方式,表達哲學的思考。
【重點書摘】
1定義思考:
不管思考的問題有沒有價值與意義,
可以得出一個有目的的結論的,這才是思考。
思考是「有組織」「有目的」的,
藉由組織思考素材得到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思考。
後悔過去、抱怨現況、對未來得過且過,都不是思考,
難以創造改變與進步,對未來有所作為。
思考需要先放下情緒,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
不管思考的問題有沒有價值與意義,
「有組織」「有目的」的藉由組織思考素材得到結論,
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思考。
2思考技巧:
說誰對誰錯之前,思考要同時尋找支持正方和反方的論點。
找出正反論點、可以同時保留,或者可以真正的擊破對方論點,
才足以立論做出判斷,否則就會淪陷到各說各話的境地。
例如死刑、安樂死、核能、墮胎等都是忽略對面立場,
自顧自地說自己的觀點,只能騙騙白癡、
難以說服真正有知識、已經有立場的人改變自己的立場,
在這種情況下、永遠難以有形成共識的一天。
要能夠說服對方、要先能夠理解對方的想法、再將對方的想法擊破。
想法常常起源於「不同的閱讀習慣」,
倘若一個人有閱讀偏食,只肯找出證明自己論點的閱讀內容,
那麼對這個人思維的突破就不會有太大的助益。
只看自己願意相信的,所以會偏差的找到所有證明自己是對的材料,
而不是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3為什麼要思考?
思考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永遠無從求證另外一個決定會不會更好。
思考所要做的是「評估每個不確定思考的合理程度」
越是合理的思考過程,就越是好的思考。
才不會常常做決定了之後,仍要費力地向他人證明自己。
4鑑賞力是學習思考的基石
先有能力鑑賞一個推理的合理程度時,
才有機會可以學習做出一個合理的思考。
5思考的敵人
(1)自知之明:當立場先於理由,就很可能做出不是理性的思考。
相信自己沒有盲點本身,就是思考極大的誤區。
要先克服「無知之知」,意即知道自己無知,
這種知識之所以很難獲得,
是因為我們無法直接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但是我們看不見,並不代表沒有,世界上永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情緒:在情緒上要認識自己的缺點比較困難,導致難易發現這部分的自我。
【書籍特色】
推薦者:汪?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台灣現在的教育都只求標準答案,缺乏思考能力。
失去了探索的機會,也失去了很多其他的參考答案。
可以解決問題的思考,才是好的思考。
【我的閱讀動機】
自我覺察到自己的思考模式諸多盲點,
不容易理解他人想法,並且我的想法不容易被人接受,
因此想更加理解思考模式。
【Silense的推薦心得】
不要用結果來判斷思考歷程的對錯。
「思考」和「想太多」之間的差別在於,一個是解決問題,另一個是製造問題。
「輕率因果連結」隨意連結猜測事件發生的原因。
單一思維、缺乏多向正反論證。
這個事件的結論還會產生後續效應,
會在這個基礎點上面建立更多錯誤認知。
例如:相信沒有錢別人就會瞧不起,
於是就更加將別人的視線和眼神解讀為瞧不起自己。
恁跨三小,然後就拿菜刀砍人,以防衛自己虛弱的自信心。
多思考就是最好的練習。
閱讀哲學可以幫助培養思考能力。
養成一個習慣:「把為什麼說清楚。」
因為越摸索、越清晰,
然後可以用自己探索所得到的狀態為事物進行定義,
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而不是別人告訴你的人生。
智慧的反面並不是愚笨,而是僵化,
墨守成規,不能視問題目的而變通。
回到問題的源頭、找出解決之道。
學習智慧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擺脫僵化的思考、
要能夠變通、能夠放下某些觀念、
不需要堅持某種觀點。
要打破僵化,就要讓思考徹底自由,
打破某樣東西一定是對的的信念。
誤解其實是一個小小的思路,
往這個思路走去,不知不覺就越走越遠,
最後再多的解釋也沒有用,無力回天。
懷疑就有框架的時候,
就可以建造出一個新的框架來解決問題。
當我的行為已經失去解決問題的意義,
就是我變通的時候了。
我有多少能力可以改變現狀?
我有多少智慧可以放下執著?
自己要讓別人沒有滋長小誤會的空間。
否則之後會增加對自己的不信任感,釀成麻煩的大禍。
※歡迎轉載,惟須附上作者名稱與book版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