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膝蓋傷過的曲柄長調整

作者: ddar (白馬~~馬力夯.....@@)   2016-03-15 23:40:10
資訊非常不足,難以回答,只能試著推敲看看。
※ 引述《amerei (amerei)》之銘言:
: 各位好
: 小弟因為騎車以前沒有運動習慣
: 騎過幾次長程後就發現髕骨外翻 (已求診) 只說要練股四頭 (只是騎車練的有限?)
: 後來也重新審視過車子設定 人(177 跨高約82~85)
: 車(上管535 目前座高74)
髕骨外翻,這個是症狀,不是病因。
髕骨現在是受害者,你不先找出加害者,
就算作任何處置都是治標不治本。
目前沒有看到原po騎車的影片,沒有看到膝蓋的軌跡,
若是有內外八的狀況,膝蓋的側向會有不當受力,髕骨的問題就會大。
先檢查自己的步態,走路姿勢,站姿。
認真去回想以前曾經有的運動傷害,是否有病根的存在。
: 發現最會讓膝蓋痛(前側)的因素有2
: 1.座高過低 (腿無法伸展 導致膝蓋彎曲過大 )
: (關於這點..很多車友聽到說膝蓋痛就鐵口直斷座高要降......患者自己可能要講清楚
: 是膝蓋前還是後)
這個沒有基準,現在看座墊高,都是看腿部踩到底,大小腿間的夾角。
近期看到的新資料,大小腿夾角抓140~145度。
這比我以前看過的還要小,換言之,座墊高度沒有需要拉這麼高。
當談論座墊高低時,必需要有"基準"。
原po給的只是一個座墊高度的數字,這是用來紀錄溝通用的,
但沒有基準,沒有角度.....等同沒有意義。
: 2.坐墊太前 (也是無法伸展 導致下踩出力點在關節附近 而使不上大腿肌力)
: (這點自己有點不太確定...但之前坐墊不夠後移 好像會容易重踩)
如果連自己往前或是往後坐,能夠使用的肌群都不確定。
我個人會判斷你對自己的身體瞭解不夠,對自己身體瞭解不足人很多,
但今天人+車一起考慮,同時有兩個很大的變因在.....真的難以回答。
會痛,尋求醫療。
建議先搞定人,有推文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專業,建議先去看,
先瞭解清楚自己身體的弱點。
再說一次,髕骨外翻,髕骨是受害者。
一定有什麼地方,是因為自己使用不當,而讓髕骨受害。
: 0.另一個點是扣片位置 (之前有試過將扣片往鞋跟退一點..但好像整腿更難伸展開)
: 以上是一般fitting比較可以調的部分
一樣的問題,沒有基準。
之前,多往前,往後,移多少?
另外就是,如果你不是專業,很難評估每個調整,對自己的影響。
任何自己做的調整,都會建議一次只做一項,看看狀況並紀錄。
一下動了好幾項,又是座高,又是卡踏扣片位置.....混在一起會很難判斷。
: 自己在騎乘上則是
: 1.避免重踩: 後來發現重不重踩不一定是迴轉數高就好..要能輕鬆畫圓才算輕)
: 2.大腿出力: 隨時注意自己大腿根部(核心)
: 3.畫圓畫圓畫圓畫圓畫圓畫圓畫圓
: 這裡想問的就跟迴轉有關
: 以我已經被診斷出膝蓋脆弱的情況下
: 自己也能明顯感受到 膝蓋能不彎一點是最好
個人覺得有點搞錯方向,首先騎車膝蓋能不彎嗎?
要不讓膝蓋痛,所以我們把膝蓋這個關節鎖死,這樣可以嗎?
事實上,髕骨外翻,只要你膝關節有動,就有可能摩擦發炎。
髕骨外翻,表示髕骨跑得軌道不對,會摩擦到其他地方。
刻意強調轉速,但很可能因此讓髕骨摩擦次數增加。
減輕踩踏力道,只是減少每次摩擦對於身體的傷害。
但實際上,只是傷害累積的比較慢,超過負荷也一樣會爆掉。
當然,現在還保持重踩,一定爆比較快。
輕齒比踩轉速,真的只是延緩。
: 目前的曲柄長是172.5
: 如果去更換170的曲柄 是否能讓膝蓋彎曲度減少? (一般人在意的是迴轉數好帶)
: 問題點是 (這裡並不在意爬坡/平路效率)
換短曲柄,目前看到最大的好處,
是曲柄上死點,不會頂你的骨盆還有肚子,
腹腔和骨盆腔比較不會受影響。
: 1.降曲柄長...座高坐墊也要跟著調整 (要更拉高?) 這樣是否只是原地繞圈?
當然要調座高。
: 2.在身高條件/跨高/車架 都算能調到建議的fitting值的情況下
: 去縮短曲柄是否會造成什麼副作用?
沒有什麼副作用,但和你髕骨外翻也沒什麼關係。
: 自己的問題重點
: Q: 膝蓋有傷 想踩迴轉數畫圓 /但膝蓋彎曲度令人在意 (座高拉高? 下死點腳已經快直)
: 使用較短的曲柄是否有助於改善現況??
: 感謝各位了
這邊有個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髕骨外翻)的解說,包含成因,簡單復健方式。
台中善學物理治療所的保健教室
http://tinyurl.com/lmusza3
不好意思,一開頭沒有先給網址。
主因就是,我認為原po的的改善方向完全錯誤了,
必須先說明,再建議新的方向。
還是那句老話。
髕骨外翻,髕骨是受害者。
一定有什麼地方,是因為自己使用不當,而讓髕骨受害。
若是大家看了上面解說,還有底下的網路留言,
就會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文明病。
曾和S.S.E Interaction Fitness的小廖教練請益過,
台灣人對於運動還有體育競賽,其實認識相當不足。
今天我們做的任何運動,就只是運動。
而你選擇了某個運動專項,想要作更難的挑戰時,這必需要有足夠的訓練。
騎長程自行車,膝蓋有問題,髕骨外翻。
當然是要先訓練好這個弱點,再繼續挑戰。
個人也曾經歷過,靠自己年輕,有一點小小基礎再維持自己的挑戰興趣。
但真的成家立業後,這樣的本錢早就不再。
轉而對自己要有更多瞭解,設定目標,作必要的訓練。
有痛,有病,請先處理。
好好訓練,再挑戰。
=====騙P幣騙太多=====
結論
1.原PO的解決方向是錯誤的
2.任何傷痛急性期,先找醫生處理
3.時好時壞變舊傷,請找專業物理治療師
4.改變生活習慣,還有使用身體的習慣
5.作適當的訓練與保養
6.找專業FITTING多少有幫助,但車主身體的素質才會決定最終的效果
7.拖著病體,帶著舊傷,就是帶著炸彈
8.帶著炸彈去挑戰,真的不太好
騙P幣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