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大凌河之戰明滿紀錄比對 [4] 長山之戰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20-01-04 17:37:25
[九月二十四日:長山之戰的兵力]
孫承宗〈遼事大略疏〉「及二十四日,仍回松山進兵,皆撫鎮定議」,明軍在二十四日完
成兵馬的集結,開始北上,揭開長山之戰的序幕。
過往對長山之戰的認知通常是明軍出動四萬兵馬,這是基於《清太祖實錄》宣稱明軍「馬
步兵四萬來援」。然而有趣的是,《舊滿州檔》顯示最早的筆跡是三萬,是後來改為四萬
,而孫承宗的〈遼事大略疏〉更透漏其他訊息:
「蓋一次背城、一次用奇,俱未得當,而吳襄與張弘謨俱言:『凌河兩萬不能殺出,錦州
兩萬何能殺入』......」
「臣以今五十日不解之圍,我已無衣無食,虜方取衣取藥,兼以馬步二萬俱稱精練,而關
門之炮卒可五千有奇,且兩戰有功、人心大定,過此不進,則師老虜堅、無可乘之氣。」
孫承宗敘述明軍於九月初在錦州集結兩萬兵力,決戰前夕又從山海關增援「炮卒」五千餘
人,若另有兵力還未計算到,兩萬五千到三萬之間大概是合理的估計。
明軍投入解圍大凌河的單位,已知包含但不限於:
﹝關外單位﹞
前鋒中營、前鋒右營、中權中營、左翼中營、左翼右營、右翼中營、右翼右營、車中營、
寧遠參營、握奇營、標騎營、道標營、平夷左營、撫慰營、前屯營、中後營、錦州參營、
松山遊營、杏山遊營、廣武營
﹝關內單位﹞
南兵前營、南兵左營、左車營、右車營、前鋒營、右車騎營
除了上述番號外,兵部的奏疏中還提到從黑莊窠抽調七十人等,關外各城堡的守軍大概都
盡行抽調精銳出戰。
各營的出動人數參差不齊,如左車營一次性出動三千人,而道標營第一時間只派了四十人
,因此難以憑藉本就不全的番號來推測兵力。〈兵部呈為王道直題請優恤大凌河城戰死將
士本〉提到前鋒營副將蕭偉、車中營副將汪子淨沒參加到松錦之戰,應該是指八月到九月
十六日的歷次戰鬥。車中營是山海鎮的部隊,應該是包含在後續抵達的關門炮卒之中;前
鋒營則是密雲鎮的部隊,從關內抽調,可能因而較晚抵達。
滿州方面的《天聰五年八旗值月檔》在二十六日說「明軍二萬餘」、「明兵步騎共三萬」
,長山戰後又記載皇太極敘述明軍是「馬兵七千員、步兵二萬名」,皆與孫承宗的敘述大
致相符,後面才又補上說「時作戰明兵實有四萬人」,恐怕是事後灌水,誇大敵軍兵力與
己方的功蹟。
滿州方面稱皇太極率領包圍大凌河的半數兵力去迎戰明軍。《清實錄》稱皇太極率領約兩
萬人;《老檔》先是說不及二萬人,後面又說是一萬五千人;《值月檔》說「諸申兵僅有
一萬人」,又曾提到「是役也,蒙古所有馬步俱至」。
後金出動包圍大凌河的時候,八旗諸申只出動約一萬人,一半是五千人,《值月檔》的說
法大概是混淆視聽;《老檔》說蒙古軍有兩萬餘人,取一半是約一萬人,再加上舊漢兵行
營兵一千六百餘人的一半約八百人,皇太極二十五日率領南下的部隊約有一萬六千人。
所謂蒙古所有馬步俱至,可能指二十七日決戰時,又將其他蒙古部隊悉數抽調增援,因此
後金軍兵力在戰役結束時最多可能達到約兩萬六千人,不過另外一半的蒙古兵可能是在長
山戰役的後半段才陸續抵達,不確定是否影響勝負。
[九月二十五、二十六日:接戰]
《清實錄》描述明軍在九月二十四日開拔後,「過小凌河即掘壕,列車盾槍炮等器,整列
甚嚴。我哨卒見之來報,上欲更番迎擊,因分軍為二,親率其半先往,令士卒亦列車盾。
上見敵壁壘嚴整,意在必戰,恐彼營堅,致傷我眾,不宜輕戰,欲俟彼軍起行前進乘隙擊
之,遂引軍還。」
《舊滿州檔》和《滿文老檔》多了「擬攻兩日」一句;《值月檔》戰後的描述有提及二十
五日「欲戰,因薄暮,率軍還營」,二十六日「欲俟彼軍起行時擊之,故發炮即還」。
孫承宗提到「二十五日,兵抵雙堡,連二日射打,虜死無算而我兵無傷。撫臣與關臣相賀
成功,謂刻期可抵大凌,而自信謀之既臧。」
《崇禎長編》在這兩天分別描述:
「報聞監軍道加太僕寺少卿張春會總兵宋偉、吳襄,提兵過小凌河東五里,襲大清兵於雙
堡、為大凌諸將聲援,大清盛兵長山以扼之,竟不得進。」
「遼東巡撫丘禾嘉遣督陣官張丕振至錦州,同副將張弘謨、祖大樂、佟守道、靳國臣、孟
道,游擊楊振、海參代、楊華徵等,於是日黎明出兵,與大清戰於五里莊,連接二陣,大
清兵分二枝一向白雲山一向亮馬山而去。」
《崇禎長編》說得好像是明軍積極向後金軍進攻一樣,顯然有誤。
對照文獻後,可知皇太極曾在二十五、二十六日連續兩天與明軍接戰,但是只是試探,沒
有顯著戰果。後金軍判斷明軍的防禦陣地相當頑強,所以決定等明軍開拔行軍時再進行攻
擊,選擇後撤。
[九月二十七日:長山之戰]
滿州方面對長山之戰的描述,《實錄》說是:
「上慮車兵行遲,於是率兩翼騎兵直衝敵營,敵堅峙不動,比接戰,火器齊發,聲震天地
,鉛子如雹,矢下如雨。我右翼兵衝入張春營,敵兵遂潰,明總兵吳襄、副將桑阿爾寨等
先奔。我左翼兵因避礮矢,未迎敵衝入,亦踵右翼兵而進,以故敵兵尚拒戰,我軍復攻破
之,截殺大半,追奔三四十里許。吳襄、桑阿爾寨遠遁,其餘復收潰眾立營。我軍追敵未
還,上命佟養性部眾屯於敵營東,發大礮火箭、燬其營。時有黑雲起,且風從西來向我軍
,敵乘風縱火,勢甚熾、將逼我陣,天忽雨、反風向敵,被焚者甚眾,少頃雨霽,我追敵
兵悉還。是役也,上先遣精銳為伏兵,扼敵歸路,而列行營兵車盾於前,護軍及蒙古兵於
後,於是行營兵推戰車近敵,縱騎兵發矢衝陣,敵陣堅、施火礮鳥鎗力戰,我兵復以矢攻
之,敵不能當,遂潰走。我軍先殺其步兵,後四向追擊,其騎兵間有脫者復遇我伏軍發,
悉殲之。」
《老檔》與《值月檔》等其他文獻的描述都差不多,不過《值月檔》在當天的描述中沒有
提到明軍縱火與天氣變化等情形,是後面補充的;《舊滿州檔》則是在明兵縱火與風向變
化後面,多了「汗因無法收兵,乃親射箭、用腰刀砍斬,而後才勉強收兵」的描述。
孫承宗的奏疏描述「及二十七日,襄議近水,偉議遠草,叢議方定,而虜哨已到。蓋偉有
柵木拒馬,一駐即營,虜到火炮即出,虜不能攻,而襄所將兵,虜見其未有營柵,遂一攻
而入廣武及車中營,襄以騎將南奔時,偉之營兵尚收拾潰營之器甲火炮於營,及虜以全力
死攻,至晚而張繼紱之營以炮熱而潰,繼紱與滿庫、李光孝俱死,而宋偉亦南奔。」
「蓋偉所將兵,皆其所自練火炮,而營柵已定,故虜難入;襄所將皆烏合,而營柵未定,
故虜易入。倘兩營皆定,則夾擊之勢成,不可謂兵難野戰,而只要用奇、只要背城也。夫
兩用奇、兩背城,而亦有勝、有不勝,安在不用奇、背城。虜用車用炮用奇,而我仍止言
騎,乃騎於錦未得力,而長山先奔,則車步炮尚泄泄不講,而曰野戰為難,豈虜之狡而專
一堅壁背城可了乎?」
明、滿雙方都一致描述明軍分成兩支兵團,分別由團練總兵吳襄和山海關總兵宋偉指揮。
明方的紀錄都顯示宋偉指揮的大部分是關、寧兩鎮的精銳步兵;吳襄除了自己帶了幾百名
騎兵之外,其他是東拼西湊而來的薊、遼兵馬。宋偉兵團有攜帶大量的拒馬柵欄,吳襄兵
團則否。
後金軍先以騎兵攻擊,吳襄兵團接戰不久就敗退,其中的騎兵潰走,不過部分步兵仍重整
再戰,幾經奮戰後才潰散;宋偉兵團抵抗比較頑強,後金軍的第一波攻勢被擊退,陷入苦
戰,皇太極甚至親自上火線指揮。皇太極在戰車與步兵等增援部隊陸續抵達後,向宋偉兵
團再次發動攻擊,最後明軍終於被擊敗。
滿州方面描繪明軍乘風放火但是因為風向轉換而焚燒到自己,大概只是抽象譬喻雙方的炮
戰,並且用天氣變化來暗示滿州有上天的庇佑。實際上孫承宗的說法是明軍因為火炮連續
發射之後溫度太熱,無法繼續戰鬥,因此被擊敗,這類情形早在袁應泰經略遼東時期就發
生過了。
[其他]
明、滿雙方還記錄了一些小股交鋒,例如《值月檔》八月十一日「阿山追擊錦州哨探,殺
四人,獲馬四匹」、八月二十五日「台吉阿濟格、阿哥碩托追擊明錦州哨兵,斬三人,獲
馬三匹、甲一副來獻」,《明清史料乙編》〈遼東巡撫丘塘報〉「本月二十日夜四更時分
,有奴賊深犯至本臺東空徐家山臺西空洋地方,有東來夜行班夫遇賊,砍死二十七名等情
」、「十七日夜至四更時分,有本協營紅旗于志得回營,口報十三日離錦州行有三十餘里
至臧家堡臺,遇賊對敵,在陣斬獲首級三十餘顆,生擒活夷二名、駱駝七隻、達馬五十餘
匹」等等。
因為多只有單方面的記載且不太重要,就不一一列舉。後金軍與大凌河守軍的多次交戰也
略去,因為守軍幾乎被全殲,只有後金單方面的記錄留存。
作者: ct13579 (張納蘭)   2020-01-06 17:26:00
推 好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