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觀:梅雨季等梅雨

作者: daron (一)   2020-05-05 19:49:13
天氣小觀:梅雨季等梅雨
今天5月5日,也是立夏,當然先看梅雨了,先來看地科知識: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
由於該時期雨量特別豐富,且適逢長江中、下游一帶梅子成熟季節,
因而稱為「梅雨」( Mei-yu、plum rains、Baiu),
又因該時期降水多而連續,空氣潮濕,物品容易發霉,
因此也稱為「霉雨」(mold rains)。
不管是梅雨還是霉雨,都是指:很多雨。
春季多鋒面雨,夏季多對流雨,每年5月西南季風的暖溼氣團加入鋒面系統,
於是,
大氣高空壓軸秀:"春末夏初"帶有強烈對流降水的滯留鋒降雨,就成了梅雨。
秋季多氣旋雨,冬季多地形雨,每年10月東北季風的涼冷疾風加入氣旋系統,
於是,
大氣地面壓軸秀:"深秋前冬"帶有強烈地形性降水的秋颱降雨,為秋颱共伴。
由於台灣位於東亞南方,梅雨高空秀為暖氣團北上,共伴地面秀為東北季風南下,
因此,
梅雨秀的首發表演舞台從華南到台灣,(秋颱共伴的首發表演舞台通常為日本)
往後,
梅雨鋒面由南往北表演,依序到達華中、華北地區。
如果限縮範圍,以華中-長江流域來看,那麼,5月入梅前,6月梅雨,7月出梅。
這樣看是有原因的,
對台灣來說,5月西南季風加入後,梅雨鋒面降水就是強烈對流的鋒面雨了。
但,
從大氣環境來看,6月才是亞洲夏季季風全面爆發的季節,整個大氣環境丕變,
青藏高原的南支氣流消失,華南雲雨帶結束,夏季霸王南亞高壓移到青藏高原,
北推西風噴流北跳,台灣結束梅雨季,長江流域開始梅雨季。
因此,
從狹義觀點來看,以上的東亞梅雨季大氣環境。
換句話說,5月的大氣環境不難想像,
梅雨鋒面依舊與華南雲雨帶的混搭的型態出現,
甚至,目前還沒看到南亞高壓胚胎,
出現的鋒面呈現華南雲雨帶東移與北方鋒面南下的混搭型態。
當然,5月的大氣環境比起4月豐富多了,要不然5月就不能稱梅雨季了。
5月的南亞高壓會從中南半島開始往西北移動,南亞高壓東側提供良好的高空輻散場,
同時,一般5月中旬左右也是南海夏季季風爆發的時間,
兩者加乘下,5月下旬以後,影響台灣的梅雨鋒面降水增強,全台進入防汛期。
因此,
目前最重要就是觀察南亞高壓登場和南海西南季風爆發了。
1. 南亞高壓何時登場
模式預報又修正,孟加拉灣南部的熱帶氣旋短時間內難產,
主要原因當然是近赤道的大低壓(赤道渦旋)被南印度洋氣旋干擾難發展,
要等下一波,模式目前看到後期有新一波跨赤道西風促使新的氣旋擾動發展。
而,
中南半島目前依舊被太平洋高壓壟罩,熱對流降雨零星,
一樣要等到後期較明顯的中緯度鋒面系統南下,太平洋高壓有向東調整趨勢,
熱對流降雨才會明顯起來。
總結,
從模式來看,南亞高壓後期可以看到胚胎發展了。(今年可說有夠晚了)
2. 南海西南季風何時爆發
南海西南季風爆發當然就要看中南半島熱低壓發展,這包括了首要降雨,
之後,孟加拉灣擾動氣旋發展起來帶起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爆發,
那麼,南海西南季風爆發就可以期待了。
這裡就有一點很有趣,為何南海西南季風要看孟加拉灣西南季風的臉色,
其實這是偏頗的觀點,
因為南海西南季風爆發看的是太平洋高壓臉色,
太平洋高壓是非常強大的天氣系統,能影響他的都是行星級系統/長波系統,
孟加拉灣西南季風爆發主要是促使太平洋高壓東退,
因為西南季風帶來高能量暖濕氣團的強烈對流能夠產生低頻大氣長波。
只是,孟加拉灣的西南季風爆發都遲到了,南海西南季風短時間當然也沒譜了。
最後就是梅雨鋒面了,
儘管台灣炎熱,但東亞冷空氣還是不少,只是沒有明顯西風槽鋒面到不了台灣,
模式預報要等到下週有明顯西風槽出現,天氣變涼鋒面壓到台灣上空,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今年第一道梅雨鋒面了,
因為鋒面往台灣接近的過程速度變慢,壓到台灣上空甚至停留1~2天才通過,
當然了,
如果鋒面南下,全台都有機會降雨有助水庫蓄水量增加一些了。
因此接下來觀察重點就要放在東亞梅雨的高空大環境了。
(以上供參囉)
作者: smileboy2016 (hahaha)   2020-05-06 20:36:00
現在籠罩在台灣上空的高壓也太變態秒殺裂解左岸要登陸台灣的強對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