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梅姬半天假爭議 又怪預報不準 氣象局:被

作者: zonslan (困難不應退)   2016-09-29 04:32:23
幾年前有聽過一個追風計畫的演講
追風計畫可以補足一點模式初始場資料的不足問題
因廣大太平洋海域中 沒有太多的觀測點 模式的初始資料大部分是算出來的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追風計畫用在2009年的盧碧颱風
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summary/wnp/s/200920.html.en
不知大家對這颱風還有沒有印象?
原本數值預報大致上認為盧碧會穿越呂宋北部或巴士海峽南部進入南海
並和北方東北季風明顯共伴
但忽然之間 數值預報翻盤 盧碧的預報路徑變成北轉且遠離台灣
就是餵進了追風計畫的資料
最後盧碧也正如這些數值的預報真的轉向東北 轉彎轉得非常硬
在網路上找到一篇論文 關於追風計畫資料改進數值預報 有興趣的板友可以參考參考
http://journals.ametsoc.org/doi/pdf/10.1175/2010MWR3582.1
裡面有很多2008年辛樂克颱風的case 這也是當時非常麻煩的一個颱風
※ 引述《dpFish ()》之銘言:
: 我對 CWB 這次的預報表現也是有些疑慮,事後看來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 不過我自己的想法是預報總是有時準、有時不準,
: 要去追打單一次預報「不準」的意義不是特別大,
: 長期統計平均誤差才是顯示真本事。
: 不過,回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提出對於「追風計畫」的幾個我認為板友明顯錯誤的認知。
: Q: 「花了那麼多錢去做了追風計畫,為什麼自己的數據還不用?」
: http://typhoon.as.ntu.edu.tw/DOTSTAR/tw/intro/intro.php (呃,網頁有亂碼)
: 追風計畫的計畫目標可以從這個網頁看到,
: 簡單的說,主要的目標是改進颱風的「路徑」預報。
: (不是強度,因為沒有直接飛進颱風中心)
: 實際的方法是,飛機一邊飛就一邊把資料「即時」傳下來,
: 這些資料就是該網頁中每個個案頁面最下面都有附的「WMO 電碼」,
: 如: http://tinyurl.com/h82758s
: 是如天書般的氣象編碼,記載著每顆投落送量到的垂直剖面資料,
: 包括風、溫度、氣壓和水氣量等。
: 這些資料會先傳到氣象局,然後立即轉送到世界氣象組織的
: 全球電信系統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GTS) 分享給全世界。
: 這個分享過程和其他各種觀測資料是一樣的,
: 例如地面測站資料、氣球探空資料等,都進入一樣的系統。
: 因此,全世界的各大模式的單位都會即時拿到這些追風計畫的資料,
: 包括美國 GFS 、歐洲 ECWMF 等,
: 他們要怎麼使用這些資料他們會自己決定,
: 但是基本上他們會想辦法把這些有用的資料吃進模式中,
: 然後接下來的模式預報的颱風路徑可能就會有所改進。
: 這也是為什麼要在飛機上就趕時間把資料即時傳下來的原因,
: 因為各模式都有「關門」的時間,等飛機落地會來不及,
: 以 00Z 的那一報來講,通常是 03Z 前就會截止資料的輸入,
: 然後讓超級電腦開始分析和計算。
: 一旦超過那個截止時間,這些資料就無法改進當下的模式預報,
: 而只能用來做事後研究分析了,會相當可惜。
: 而追風計畫網頁上的圖和數據是飛機落地後,
: 再手動更新的,所以延遲時間較久。
: 追風計畫已經執行多年,累積好幾十個觀測案例,
: 事後的驗證分析指出,「平均」而言可以改進
: 模式的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約 10~20 % ,
: 雖然聽起來好像沒有很大,但已經算是相對很有投資報酬率的方式了。
: 而可以從投落送的資料「推估」(警報單中的)暴風半徑,
: 算是附加的效益,不是計畫最主要的目標。
: 我自己是覺得有時候還滿有用的啦,
: 但是我猜測可能還沒有建立很客觀的分析方式來連結這兩者,
: 畢竟有時候飛機飛的路線很不對稱,
: 然後怎麼從投落送測得的風去換算出警報單中定義的
: 「七級風暴風半徑」也不是個單純的問題。
: 也就是說,追風計畫的資料有沒有用到? (用到模式裡)
: 有,當然有,每次都有,而且是用到包含全球最先進的幾個模式裡,
: 然後我們就有更準確的模式產品可以做預報。
: 順帶一提,因為主要目標是要改進模式的路徑預報,
: 所以事前在評估要不要對這個颱風進行觀測的考量點,
: 是看當下路徑預報的不確定性,
: 模式路徑預報越分歧的颱風效益越大。
: : → nucleargod : 比較想知道CWB是只在警報單寫250還是跑數值也用250 09/28 22:59
: : → nucleargod : 要是數值其實用實測資料下去跑,得出這種風雨預測 09/28 23:00
: : → nucleargod : 那還有得說。要是數值真用250正圓去跑,那沒得護 09/28 23:03
: : 推 logdog : 現在的問題不是路徑的問題 是在於CWB設成250的問題 09/28 23:10
: : → logdog : 你用300下去跑 跑出南部未達標準 可以護 09/28 23:11
: : → logdog : 你拿250下去跑 對不起你被砲到死正好而已 09/28 23:11
: : → logdog : 畢竟出是一定會回頭檢視過程有沒有合理 結果自己搞 09/28 23:13
: 我不知道氣象局自己的區域模式裡有沒有使用到追風計畫的資料,
: 但如果有使用的話一定是用原始的投落送資料,就是上述的垂直剖面氣象資料,
: 不太可能「餵」給模式「暴風半徑」這種資料。
: 原因是,要把觀測資料放進數值天氣模式中,並且能夠成功改進模式預報,
: 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要經過很多小心的處理和複雜的運算。
: (這項技術稱為「資料同化」)
: 因此,實務上來說應該不會有所謂「數值用 250 km 去跑」這件事。
: 簡單的說,追風計畫的投落送資料會直接進到數值天氣模式中,
: 而警報單中暴風半徑的估計是另外一回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