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員日記…12

作者: lintan (想交個射手女孩)   2016-07-10 00:00:48
小行員日記…12
國際金融業務中,海外分支機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銀行在海外
可能會有子行、分行、支行或辦事處等單位,還有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子
行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公司,就像一般企業的子公司一樣,會有自己的董事長、總
經理等,子行下面會再有所屬分行。海外分行則跟國內分行一樣,位置最高的就
是分行經理、然後是副理、襄理、經辦等,是屬於總行之下的一個營業單位。分
行之下還可能會有支行,處理的業務比較單純,所需人力也比較少,像是一個簡
易型分行的概念。另外,還有無營業功能的辦事處,主要是蒐集情資與轉介客戶
用,一般都被當成前哨站,為升等成為海外分行做準備。
海外分支機構從設立到營運,最後到獲利,需要層層關卡。世界上銀行何其
多,正常,銀行們在自己的國家就已經殺到見骨了,一到海外,除了要跟當地國
的本土銀行競爭,也還要跟國際上其它大型銀行競爭。以台灣而言,比較常見的
外商銀行就是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
行、瑞璤銀行、中國銀行等幾家世界排行前面的大銀行。這些大銀行們彼此間除
了互相競爭外,還要與本土的銀行像台銀、兆豐、中信銀等搶生意。由此可知,
台灣銀行業的海外分支機構,不論是子行還是分行,在海外擴展市場時,需要面
對多少競爭對手。
到海外設點,先進國家一般設立條件比較寬鬆,通常只要符合規定即可設點。
理由很簡單,因為市場早就殺成血海一片,沒有三兩三,就算硬進來設分行,也
只是來賠錢而已。幾乎台灣各國銀在香港、新加坡都有設點,因為這二個地區本
來就是很兢爭的地區,能賺到錢是本事,沒什麼特別理由要去限制國外銀行來設
點。至於歐美,市場雖大,但本身也都有世界級的國際大銀行,硬去設點,也是
一場苦戰,海外設點,並非是獲利的保證,像富邦銀與國泰世華銀就從美國市場
撤出。
至於金融較落後的國家,雖然競爭較小,利差也較大,但多有保護主義。像
緬甸,第一波只開放九家外資銀行設立分行,第二波也才開放四家。而其它東南
亞國家,目前幾乎都已停止讓外資銀行設立分行,頂多容許外資銀行購併當地銀
行,或者是以成立子行的方式進入。事實上,東南亞國家並不太歡迎台資銀行前
去設點,因為以前雖然風險高,但利差也高,而台資銀行進去之後,還是只會用
在台灣那一套,低率搶客戶,弄的風險沒降低,利差卻掉下來了,實在是自誤誤
人。
海外據點的設立,主要有二個方向,一個是跟著台商走,專作台商的生意,
另一個當然就是用力敲開當地市場。大部分台灣的銀行選擇海外據點的考量都是
選擇做台商的生意,只有少數很具競爭力的銀行,才有辦法殺出重重難關,進而
成功獲利生存下來。可以說,台灣銀行業要前進海外,光是要找尋何處設點,就
是一件麻煩事了。
台灣銀行業中,兆豐銀行因為有歷史因素,所以擁有很多專屬的海外分行,
都是一些同業想進也進不去的國家。第一銀行的海外據點也在八大行庫之中數一
數二、中信銀的子行加分行家數最多,國泰世華銀行在東南亞布局最為完整,而
玉山銀則以鴨子划水的姿態,默默的擴大海外布局,這次能夠擊敗其它國銀,甚
至外銀,搶下緬甸的一張分行執照,實在令人驚艷!
海外設點,辦事處成本最低,但功用不大,比較像是打知名度用。設立子行,
則要下重本,要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弄的不好,沒賺錢還會賠大錢。所以很
多國家,都希望外銀去設立子行,而非分行。像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富國銀
行在台灣都只有分行,該賺的錢沒有少賺,但一看情況不對,要撤走時卻很簡單,
像最近德意志銀行就一直在減少在台業務。
反之,設立子行的方式通常是購併當地銀行,然後再改名換招牌。可想而知,
會賣給外商的銀行通常都是比較爛的銀行,所以說這是一種請外銀拿錢來幫忙處
理國內問題金融機構的方式。像以前花旗只有分行的時候,少少的人就可以創造
出龐大的獲利,而在併了僑銀之後,可以說整個陷入了一個泥濘之中,動彈不得。
而其它在台成立子行的外銀,表現也都沒預期的好,但的確是幫忙台灣處理了不
少問題金融機構。可以說,外銀分行像是在搶當地銀行的生意,但外銀子行比較
像是幫忙處理問題金融機構,難怪東南亞政府,都希望外資銀行去購併當地銀行,
成立子行,而不樂見外銀成立分行。
好不容易成立海外分支機構之後,接著就是管理的問題。海外分支機構,不
論是子行還是分行,大部分的配置主要還是以少數本國人配多數Local hire為主。
在華人較多的國家,像美國、香港、新加坡等,主要是以ABC或華僑為主,這
樣溝通相對容易。至於在東南亞國家或其它華人較少的國家,光是語言的問題,
就是一件管理的大難題。不過,銀行業畢竟是相對國際化與亮麗的行業,所以要
招募到當地優秀能講英文的人,還是很有機會的。除非侷限在大陸地區,不然有
心外派的人,強大英文依然是必備的武器。
子行規模遠比分行龐大,獲利來源也無法單靠台商或華僑為主,而是必需跟
當地銀行打硬仗,如同以前花旗銀行在台灣可以挑賺錢的業務做,但一併僑銀之
後,就必需要本土化,與台灣的本土銀行業者硬碰硬一樣,否則獲利無法養活為
數眾多的子行人員。反之,如果只是一間海外分行的話,則管理與獲利的目標則
相對單純。
銀行業的獲利來源主要是存放款利差、手續費收入與財務操作的獲利所得。
一般國內分行只需考慮存、放款與手續費的問題,財務操作則通常是總行財務部
負責。但海外分行雖然只是一間分行,除了利差與手續費外,也需要自行財務操
作。海外分行不像國內一樣,要先有存夠的存款,才能夠放款。海外分行的存款
業務大部分都受到國外法規的限制。所以,常常放款量大於存款量。這時,就需
要跟同業拆入資金來應付放款所需。
除了應付放款所需之外,隔夜拆、30天期、60天期等長短不一的資金成本
也不盡相同。財務操作較為熟練的海外分行,也可以藉由拆入較低利率的資金,
然後拆出較高利率的資金,藉由利差來獲利。但這種利差的存在往往在於各筆資
金到期日的不同,常常是以短支長,所以也有一定風險存在,在操作時必需非常
小心謹慎。
除了資金拆借之外,債券也是海外分行的重要獲利來源。不過,由於債券的
到期日都很長,幾個月到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有,所以常常是未實現損失或利益,
比較像是一種紙上富貴的概念。債券雖穩,一旦遇到金融海嘯,例如誤買雷曼兄
弟的債券,就很有可能賠上一個分行的資本額。因此,海外分行的財務操作,可
謂處處是風險。
放款來源一般分為自貸案與聯貸案。由於台資銀行的國際排名與能見度還是
相當不足,因此,大部分的自貸案來源還是來自於當地台商或華僑。而有華人的
地方,有土斯有財,不動產放款常常是相當大的自貸案來源。至於國際聯貸案,
台灣的銀行業規模普遍不夠,幾乎談不上主辦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參貸,或者是
從次級市場跟其它大型銀行買,吃不到肉,至少分一些湯湯水水喝。由於,海外
分行幾乎沒有臨櫃業務,當然也沒辦法像大型外銀一樣可以當存匯行來賺中間的
手續費,因此,手續費來源多來自聯貸案,積極搶佔各類大型聯貸案,是海外分
行最重要的業務之一。
由於,海外分行遠在他方,管理方式主要是以報表為主。首先,當然是訂定
獲利目標。主要的面向有海外獲利需要佔總獲利的百分之幾,例如去年海外獲利
佔20%,那今年也許就要成長為25%。接著當然是跟當地的台資同業比較,例如
當地有八家台資同業,去年排第5名,那也許今年就要變成第4名。再來,就是
要跟自己比較,例如今年各項獲利都要比去年成長5%。最後,就是各家海外分
行彼此間的比較,例如第一名的分行可以獲得嘉獎或其它的考績獎勵等。
訂定一個目標看似簡單,但每家海外分行所在國家不同,國情也都大異其趣,
規模更是大小不一,要如何訂出一個合理又公平,並且讓每家海外分行都信服的
遊戲規則,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又將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加入排名
的話,更是讓訂定目標的難度大幅提升。獲利目標訂定之後,最重要的報表當然
就是每個月的績效月報,讓總行隨時可以掌握分行的獲利進度。
接著,就是記載著所有債券績效表現的債券月報,債券的投資部位是海外分
行重要的資產配置方式,債券的獲利雖然是未實現利益,但一旦買錯債券,則很
容易變成慘重的損失,因此,對於債券的監控也不可掉以輕心。當然,最簡單的
管理方式,就是限訂購買債券的金額上限,並且要限定只能購入高債信等級的債
券,這樣至少多了信評公司的認證。
獲利重要,風險的控管也一樣重要。管控風險的第一步就是國家風險額度表。
就是先訂定出整個海外的暴險金額上限,不論是授信還是交易業務,不可以超過
銀行淨值的一倍或二倍等,端視各家銀行政策的不同,這樣就可以先將海外最大
總損失確定下來。接著再將各個國家分等級,再訂定每個國家的暴險上限。最後,
再由各國外分行來申請每個國家需要的暴險上限。
國家風險額度表可以防止集中暴險於單一國家,分散風險。國家風險額度訂
定之後,最重要的報表就是AI397-海外暴險情形申報表,這張報表所呈現的就
是目前在海外各國的暴險金額。接著就是防止將放款集中在單一產業的授信狀況
表,明訂每一種產業的承作上限,並隨著景氣的循環而調整。另外,也為了防止
授信集中於單一集團或公司,會有AI315-同一關係企業大額-授信戶明細表。當
然,也有各項授信明細的AI395-授信業務申報資料表。
除了授信之外,對於資金的拆借自然也要管控。重新定價風險(Repricing GAP)
是最主要的利率風險,它產生於銀行資產、負債和表外項目頭寸重新定價時間(對
浮動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對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時間段內對利率
敏感的資產和對利率敏感的負債之間的差額稱為“重新定價缺口”。只要該缺口
不為零,則利率變動時,會使銀行面臨利率風險。因此,為了避免過大的Repricing
GAP,都會訂定一個上限。
其實,每個月海外分行要填寫的報表幾乎有一百張之多,不論是報央行、金
管會,還是報總行主管單位,各式各樣的報表都有。雖然繁雜,但沒辦法,海外
分行天高皇帝遠,無法像國內分行一樣容易監理,只好靠各式各樣的表格來確保
海外分行的各項業務的執行都符合規定,並且避免各種可能會發生的風險,尤其
是集中暴險的風險,不論是單一國家,抑或是單一產業等。
除了報表管理之外,海外分行還需要面對各種單位的查核。首先當然還是總
行稽核單位的年度大查。所有銀行員都知道,這種年度大查一定會將分行弄得人
仰馬翻,海外分行自然也不例外。接著就是當地主管機關的查核,例如洛杉磯分
行在加州,就必需接受加州監管局的查核。甚至,還有更上層機關的查核,例如
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的查核。除了上述主管機關的一般業務查
核之外,在會計、資訊與法規遵循方面,還需要通過外部查核公司的查核才行。
可以說,一家海外分行只要能挺過這些查核,幾乎都不太會有違規的可能。
海外分行與總行最有關聯的就是授信案的審核。正常,一定金額以下的授信
案,都會授權海外分行的經理決行,但如果金額太大,就會送回總行,進行正常
的授審程序。每家銀行的規定不一,有的銀行規定英文版回來就行,有的銀行則
規定需要翻成中文版送回來。當然,這都還是英文系國家的情況,如果是像東南
亞國家的授信案件,就會比較複雜一點。
海外分行的管理有共同的大原則,也有許多因地制宜的規定。這時,就需要
各種因應不同國情的作業手冊與SOP來幫助海外分行業務順利運行。存款業務
有存款手冊、放款業務有放款手冊、當然也有人事手冊、法規遵循手冊等。而
SOP自然就有匯兌、進口、出口、會計等各種業務的SOP。只要所在國的法規一
改變,這些手冊與SOP就要跟著同步修改,才能符合當地的作業規定,也才能
確保法規遵循。
每個國家的金融監理嚴格程度不一,像新加坡就以超級嚴格著稱,一家海外
分行能在新加坡立足,定要身經百戰,處處謹慎小心。而在美國,在經歷了雷曼
事件之後,弄了個清理計劃(resolution plan)。簡單的說,就是要假設如果再遇到
一次雷曼事件或金融海嘯,銀行業者要如何處理在美國的分行,如果情況好,可
以賣多少,情況普通可以賣多少,情況糟時可以賣多少?然後要怎麼賣,要賣給
誰,並且要如何保護客戶的權益?光是要弄出各種假設,並且要合情合理的計算,
就夠令人頭痛了。
海外分行還有繳稅的問題,每個國家的稅率不一,像美國地區要繳州稅與聯
邦稅,甚至還有每州不同的其它稅,如果要將盈餘匯回台灣還需要再補繳稅。算
一算從30%到50%不等,幾乎賺的錢一半都要繳稅。因此,海外分行看似獲利豐
盛,但扣除各項稅與總行支援的各項成本,可以說是所剩無多。由於美國的規定
太多,稅也抽得重,國內有些台資同業乾脆直接放棄美國市場,省得每年還要弄
個清理計劃,也比較不怕美國FATCA法案的制裁。
一家海外分行,需要面對國外大型銀行與台資同業的競爭,每個月填寫無數
的報表,編寫與遵循各式各樣的手冊與SOP,然後要面對各種機關的查核,在種
種的規定限制之下,要將獲利創新高,所面臨的挑戰,遠非國內分行所能想像。
更別說還有當地LOCAL HIRE的管理問題。因此,一家海外分行從成立,到順利
運作,最後並成功獲利存活下來,背後所代表的是無數的努力。
作者: medama ( )   2016-07-10 00:09:00
未看先推
作者: kanna ( ̄︶ ̄)   2016-07-10 08:24:00
推,這系列第6集對我的初階授信證照幫助很大,感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