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 海漄×分形橙子:科幻內核終究是超國界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5-08-25 13:03:06
海漄×分形橙子:科幻內核終究是超國界的
來源:澎湃新聞 | 楊小舟  2025年08月22日
在科幻文學中,西方龍(Dragon)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以中國龍(Loong)為主角的科幻
作品卻不多見。2018年底,兩位青年科幻作家海漄和分形橙子因為共同的「尋龍」夢想走
到一起,歷時六年打磨出長篇科幻小說《龍之變》,試圖用科幻的筆觸重新定義這個民族
圖騰。
《龍之變》講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在歷史中與人類互動
並長期蟄伏的故事。龍族伴隨著少年主人公成長、覺醒,並最終承擔起拯救人類的使命。
據海漄介紹,小說中還有大家非常喜聞樂見的人類與大怪獸之間宏大戰爭描寫。
雖然兩人此前的短篇作品(海漄的《龍骸》《走蛟》和分形橙子的《潛龍在淵》)中有一
些關於龍的生物學設定和酈道元的故事,但兩位作家表示,新長篇並非直接續寫前作,而
是基於對龍文化共同的理解創作的全新作品,並對龍的設定進行了更加系統化的構建。
「我們能不能去書寫真正的、不是披著東方文化外皮的科幻,而是真正有東方文化核心的
科幻?」分形橙子說,這是他們創作《龍之變》的初衷。從馬小星的《龍:一種未明的動
物》獲得啟發,到查閱《水經注》《舊唐書》等史料,兩位作者試圖構建一個龍族生態系
統。在他們筆下,龍不再是西方童話中噴火的蜥蜴,而是與人類文明共生演化、最終覺醒
拯救世界的古老生靈。
生於1990年的海漄是一名銀行客戶經理,2016年開始科幻創作。2023年憑藉《時空畫師》
獲得「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成為繼劉慈欣、郝景芳之後第三位獲得世界科幻文學
最高獎項的中國作家,著有《海漄怪奇故事集》。分形橙子是一位通信工程師,比海漄大
五歲,其創作生涯始於2018年,從華為辭職後,他全身心投入寫作。作品曾連續收穫中國
科幻銀河獎、晨星獎、光年獎等二十餘座獎盃,代表作包括《忘卻的航程》《提托諾斯之
謎》等。
「雨果獎」給當時的海漄帶來了一些爭議,但他並未止步於此。在創作這部長篇科幻的過
程中,他說「會發現很多以往自己沒發現的問題」。兩位作家都認為,獲獎的意義不僅在
於認可和鼓勵,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擺脫創作孤獨、建立創作社群,並促使自我反思和提
升創作標準。
在回應科幻小說如何超越民族主義敘事的問題上,分形橙子認為,科幻文學以人類文明為
主體,從宇宙視角來看,人類的紛爭都顯得渺小而可笑。
《龍之變》8月16日在上海書展發布。海漄說他去年第一次來書展,就很喜歡上海書展的
氛圍——「讀者都非常熱情,書展規模也非常大,是一個作者和讀者零距離互動的平台」
,並極力推薦分形橙子也來感受一下。在新作發布之際,兩位作者分享了他們的新作品與
對科幻創作的思考。
☟☟☟☟☟
澎湃新聞:據說兩位合寫的緣起是因為你們二位對龍這種生物都很感興趣,可以展開說說
你們合寫的經過嗎?
☯分形橙子:我跟海漄是在一個線上科幻寫作小組裡認識的。因為我看過海漄寫的一篇關
於中國龍的小說,很巧的是我也寫過一篇。當時我倆就聊了起來,我倆的興趣點也比較相
似。
我們已經忘了是誰先提出來要合寫長篇的。有一個契機是,我們兩個都讀過很多科幻和奇
幻小說,發現市面上面關於龍的小說基本上都是西方龍(Dragon),關於中國龍(Loong
)的科幻小說卻很少。加上我們兩個都是科幻作者,對中國龍都有自己的一些構想、設想
,在平時的聊天裡我們發現彼此對於中國龍的理解是非常相通的,於是當時就決定合寫一
個關於中國龍的小說。
因為我倆工作都很忙,只是在平時聊天中去討論、完善一些細節,到了2022年我們才開始
動筆創作這篇小說。當時海漄列出了一個大綱,然後我們一起討論、修訂了大綱,決定分
頭來寫。
✈海漄:科幻作者共同創作一篇小說是有先例的,但確實很多朋友也提醒我們難度很高
。因為對於作者而言,特別是科幻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非常強烈的表達慾,對不同的科
幻點子和科幻設定都有獨一無二的想法,其實是很難調和的。但我回想了一下,我和橙子
之間的分歧很少。
我覺得促使我們共同創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一些共同的經歷。我倆早期都
發表過科幻小說,後來因工作暫停創作,直到2017年到2018年生活和工作穩定下來後,又
因重拾寫作而相遇。我們發現彼此都受到馬小星《龍:一種未明的生物》這本書的深刻影
響,該書試圖通過史料考據和田野考察來論證龍的真實存在。
最初兩年我們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地討論龍的各種設定,比如說龍是怎樣一個生物,它是怎
麼可以飛的,它和人是怎麼交流的,包括龍的生態系統,它在生態系統中是一個怎麼樣的
生態位……這期間我們各自在寫作道路上都獲得了成長——橙子屢獲獎項並在《科幻世界
》等雜誌發表作品,我的作品也進入了穩定的發表節奏。
後來我們列出了一個大綱。確實也是因為我是第一次寫長篇,而且有一點點完美主義,所
以這個大綱列得太詳細,把裡面的角色、科幻設定、科幻點子、每個章節的故事梗概都寫
了出來。我跟橙子合了一遍,橙子也做了修改之後,我們開始在這個基礎上去寫。
最近兩年,我們開始基於大綱快速推進寫作計劃。一開始我們並沒有說好分工,也沒有說
好是以誰的意見為主。確實我們都是創作者,我們寫的每一段東西其實都是有自己的理由
,都是自己的心血。但整個過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橙子給予了我絕對的信任,允
許我對他的文字進行大段刪改以確保文風統一,避免了合著小說常見的割裂感。我認為這
種默契合作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
澎湃新聞:有關龍的傳說,除了馬小星的《龍:一種未明的動物》之外還查閱了什麼樣的
資料?
☯分形橙子:馬小星老師的書已經列出了許多龍在中國古籍中的記載。我們還查閱了酈道
元生活的北魏時期和唐朝時期關於龍的記載,以及當地出現龍記載的風土人情等資料。
✈海漄:馬小星老師的書對我們有兩方面影響:一是啟發了我們對這種生物的興趣,二
是它本身就是很好的工具書,書中涉及大量關於龍的歷史記載,而且都標註了出處和來源
。我會通過他提供的索引發散思路查閱資料。寫作時我有個習慣,會查相關論文,包括網
上的碩博論文等學術性論文。通過關鍵詞搜索,雖然不一定很準確,但會有引用目錄,我
會通過這種方式去找想要的內容。
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例子:一是橙子說的《水經注》中酈道元記載的龍的傳說;二是《舊唐
書·哥舒翰傳》中的記載,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天寶八年,哥舒翰率領軍隊在青海湖周
邊和吐蕃軍隊發生了戰爭。當時的唐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冬天青海湖會結冰,所以吐蕃
的騎兵經常通過穿越青海湖的方式去偷襲唐軍的糧道。這個時候,哥舒翰想了一個辦法,
他在青海湖中間的湖心島上面建了一個城堡。這個城堡建成之後,吐蕃軍隊不敢進入青海
。而且還有一段跟龍相關的記載特別有意思,是說他這個城堡建成之時,青海湖中出現了
一條白龍,所以城堡在史書中被命名為應龍城。
這些零碎的記載分散在整個文明歷史中,記載從來沒有斷過。我還查了近代資料,包括營
口墜龍事件,這個是通過當時偽滿洲國的一家報紙發出來的,那個報紙的影印本我也找過
來看過,研究過原文。
澎湃新聞:我們通常認為科幻是science fiction,需要根據科學設定,與人類現有的科
學知識不衝突的前提下,虛構可能發生的事件。現在大家喜歡的作品越來越多的是
science fantasy。你們怎麼安排自己小說當中的科學部分?
☯分形橙子:現在西方科幻界有融合的趨勢,出現了「推想小說」這個新詞,不再完全區
分科幻和奇幻。堅持科學創作的代表作家如阿瑟·克拉克、凡爾納,比較注重科學性。但
凡爾納的小說也不都偏向科學,比如《地心遊記》中幻想成分很大。
對我個人來說,我不會設定於某一種風格,不會說必須寫以科學為重或以幻想為重的作品
,而是根據點子和故事進行平衡,一個好故事一定要落在人的情感共鳴點上。
✈海漄:從以前的作品看,橙子在科學性上比我更硬核。我很多作品一開始發表時就有
讀者評價說奇幻色彩太濃。
我也不會有意限定科幻和奇幻的比例,只是根據情節發展需要來寫。我覺得最重要的是,
科幻小說並不等於科普,它可以傳遞科學知識,但裡面的科學知識不一定都對。很多時候
為了浪漫想像和故事發展,我們對科學的處理並不完全對應現實。
比如劉慈欣老師是很硬核的科幻作家,《流浪地球》也是硬核作品,但其核心設定——用
離子加速器推動地球,從科學工程角度講並不合理。如果真遇到太陽危機,毫無疑問我們
最合理的選擇應該是乘飛船逃走,而且推進器也不可能推動地球。但從科幻的浪漫色彩講
,推動地球體現了中國人獨有的鄉土情結,哪怕背井離鄉也希望把眷戀的東西帶在身上,
通過科幻角度進行放大,就是帶著整個地球一起流浪。
一些作品之所以被稱作科幻小說,跟作者的出發點也大有關係——是否對科學有興趣和熱
愛。只要有這兩點,寫下來的東西自然而然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對科學的熱忱,能夠引導一
些讀者對科學產生興趣,而不是直接從中背一條公式或者是獲取一個知識點。
澎湃新聞:除了承擔一部分科普的功能之外,好的科幻小說在立意上還是要表達對一些大
命題的看法。西方現在的科幻或者幻想小說會去寫移民、氣候變化等話題。具體到《龍之
變》,你們想表達的是什麼主題?
✈海漄:科幻小說提供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價值是驚奇感和奇觀——通過現有科學知識進
行推演,可以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這是人類想像力中最寶貴的部分。
以往科幻創作中有很多經典設定,比如《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碑、《三體》的黑暗森林
法則等。在《龍之變》中,我們把龍如何生存、如何與人類互動、如何改變歷史的設定塑
造成了一個系統、一個整體。我希望塑造一個屬於東方文化的科幻形象和奇觀,用科幻角
度解釋文化中的現象。
龍是特別好的題材,因為龍既不完全虛構——根據聞一多的圖騰說,其元素都來自現實;
又不完全現實——在文化發展中被賦予了很多象徵意義,是民族圖騰,也是皇權象徵。龍
在我們文化中有特殊魅力,有亦真亦幻的色彩。通過科幻角度書寫,可以留下與西方經典
科幻形象完全不同的東西。
很多讀者包括評論家會認為,為什麼現在科幻小說帶給人們的震撼越來越少,好像科幻小
說沒有以前好看?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科幻小說中很多題材已經被寫完了,比如
機器人、人工智能被無數作家反覆寫過。如果能找到未被寫過、又足夠震撼的形象和切入
點,對每個科幻作家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我覺得東方龍就是這樣一個可以書寫的點,可
以傳遞東方文化對宇宙、文明存在意義、人與自然互動的哲學思考。
科幻小說是舶來品,很長時間內我們的科幻審美都由西方主導。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
,把東方科幻、我們的審美和哲學觀融入,對科幻審美做新的昇華。
☯分形橙子:海漄後面說的一點我特別認同,就是「科幻」本身是西方的舶來品。大部分
中國科幻作者在剛開始寫科幻的時候,還處於一個模仿的階段。
近些年來,很多中國的科幻作者也在思考一件事情:我們的文化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包
括我們的哲學思想,等等,我們能不能從這方面去書寫真正的、不是披著東方文化外皮的
科幻,而是真正有東方文化核心的科幻。這是我們創作《龍之變》的初衷。這個小說除了
重新定義和書寫龍,也融入了一些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澎湃新聞:從你們的閱讀和寫作經驗出發,你們是怎麼看待所謂東方科幻和西方科幻的區
別?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逐漸走出國門。你們覺得這些作品能夠吸引國外讀者的主要因素
是什麼?
✈海漄:我覺得目前來說沒有明顯的分界。因為在文化傳播,包括我們經典作品的傳播
中,其實一直存在一個悖論: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是有差異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
覺得很好的作品,未必能夠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這既有作品本身的因素,也有文化壁壘
的因素在,我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事實。但為什麼科幻小說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大家的
喜愛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底層邏輯是通的,它基於科學展開幻想。科學是沒
有國界的,不分民族,不分文化,基於理性的想像。我覺得這算是在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
取得了一個最大公約數。
東方科幻這個概念也是近些年來才被我們逐漸提及。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所讀的科幻小
說其實都是從西方引進的,我記得我們剛開始寫科幻的時候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就是很
多中國作者寫科幻小說會有一股翻譯腔,其實就是因為當時我們深受翻譯作品的影響。最
近幾年,我們慢慢地開始做出一些改變。
西方科幻盛行了這麼多年之後,目前也在慢慢地老化。科幻小說其實也受到了影響。所以
我們實際上是希望把我們的一些文化精神注入到科幻小說裡來。
從底層邏輯上來說,我們對於科學的嚮往是什麼樣的?對於生存,對於文明的延續是怎麼
理解的?其實這些是可以互通的。我相信這也是未來中國科幻可以走出國門、得到更多讀
者認可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刻意地為了迎合國外讀者而做一些改變,或者去迎合他們的
一些標準。其實我們看過一些作品,比如《花木蘭》和漫威的《尚氣與十環傳奇》,它沒
有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原因是什麼?原因是裡面的東方元素只是作為一個獵奇元素出現
的。這種東方元素加上西方邏輯,是很彆扭的。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需要自己的一套邏輯。通過我們自己的一套邏輯,才能夠展示出
本身所有的魅力。文化交流和傳播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我們不必心急,慢慢地去做一
些踏實的工作,寫好每一篇小說,這種局面慢慢會改變,也會得到更多的認可。
☯分形橙子:我覺得海漄說得很對。和其他類型文學相比,科幻文學會通過想像去探討一
些更終極的問題,而且它描述的對象往往是人類文明本身,科幻本身就有一種超國界的屬
性。
我以前在非洲待過許多年,也跟非洲的科幻作家聊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敘事邏輯,非洲本
地的科幻作家也喜歡去書寫本土背景的科幻小說,但內核最終還是要落到一些超國界的東
西上。所以說,沒有必要去刻意迎合某種強勢文化、做一些可以不做的改變。
人類文明實際上有很多種文化,每一種文化,它的融合、碰撞反而會激發出更多的想像、
更多看待人類文明的角度。我們在創作科幻的時候也努力不讓自己落入局限——沒必要說
我一定要寫一個中式科幻、我的中式科幻要跟別的科幻都不一樣。
我相信很多科幻作家在創作科幻作品的時候,還是基於科幻的真正內核,就是對科學的思
考,包括科學帶來的人與科學、人與社會、人的未來的思考,科學衍生出的一些危機(比
如環境、人工智能帶來的可能的危險,比如人類文明如何應對宇宙災變、世界末日)。我
覺得這方面一定是相通的,只是不同背景的作家選擇的背景和文化載體不一樣,這沒有什
麼高下之分。
澎湃新聞:那麼東方科幻或者說中國科幻如何能夠超越民族主義的敘事?
☯分形橙子:科幻文學經常會把人類文明作為一個主體去創作故事,它更注重的是人類文
明。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在無限的時空中也是非常非常渺小的。
有一張很著名的照片叫做「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就是「旅行者1號」返回時把
鏡頭轉過來,給太陽系的行星照了一張全家福。因為陽光的緣故,有幾顆行星沒有照進來
,但運氣比較好的是,地球照出來了。在那張照片裡面,地球就是一個像素點。看到那張
照片的時候,你會覺得在這個暗淡藍點上,我們很多的爭鬥,很多的紛爭,實際上是非常
幼稚可笑的。
+ https://i.postimg.cc/dQyW0Z12/49.jpg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號在距離地球60億公里處拍攝的地球,名為《暗淡藍點》,
這是旅行者1號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顯示了地球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背景中。
來源:NASA/JPL
科幻有時候也是想去傳達這麼一個觀點:人類文明是一個整體,不管內部如何分裂,如何
爭鬥,實際上我們人類文明是非常脆弱的,我們都是生活在一顆在宇宙裡漂浮的塵埃上的
一層薄薄的有機物。科幻小說實際上是想表達這麼一種終極體驗,這樣的話,自然就不會
存在那種民族主義敘事的擔憂。
✈海漄:我從來不覺得民族主義是一個貶義詞,只是我覺得當民族主義變成一種敘事邏
輯的時候,確實是有問題的,因為寫作本身並不基於一種固定的敘事套路。
我們作為中國人,生長在中國和東方的文化中,自然具有東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邏輯
,但我覺得不必刻意強調這些東西,正常地表達出來就好了,而不應該把它當作一個固定
的套路或者賣點,去尋求什麼獎項;也沒必要為了一些好處而有意地表現它。
澎湃新聞:兩位即將參加上海書展,你們希望上海的讀者從你們這個新的小說當中能夠得
到什麼?
✈海漄:去年我第一次來上海書展,非常喜歡整個上海書展的氛圍——讀者都非常熱情
,書展規模也非常大,是作者和讀者零距離互動的平台,我覺得這種感覺特別好。
說實話,對於我們現在這個高度碎片化的時代而言,通過讀書來獲取信息,很多時候並不
是那麼快速,但是我覺得相比碎片化、娛樂化的信息獲取,讀書會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所以我是非常珍惜上海書展的這個氛圍。當時跟出版社商議了以後就決定把我們的新書
放在上海書展來發布,我也跟橙子極力推薦說一定要去一趟上海書展,去感受一下這個氛
圍。
我覺得能夠來書展的每一位讀者都是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者和讀者其實是一種非常平
等的關係,我從來不指望通過我的作品去指導或者去教會讀者什麼東西,這本書能夠給讀
者帶來最簡單的閱讀快樂,我就很滿足了。
作者: selfvalue (ime)   2025-08-26 23:25:00
精彩 不過我對兩點有些疑問1. 中國式的科幻 我可以理解loong這個題材 但我記得這個在acgn已經有了 那其他國家作品是不是也能算進來?2. 中國哲學? 首先哲學本質是不是值得追究的東西? 然後還需要套上中國?哲學家總喜歡把偉大的科學家說成是哲學家跟他們並列但現代科學家從來沒有這麼做他們是一群剩下來的 沒什麼用的東西應該叫方法論就可以了 跟撈金魚的方法其實沒什麼區別我知道中國風格留白比較多科幻不太需要那麼不純粹的東西很美的訪談我覺得歷史到現在 能稱得上哲學家的人只有一位 就是edward witten確實是唯一一位符合這個定義的人非常的優美 利用理性工具來處理事情的人學家不應該那麼廉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