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24(郗鑒含飯養甥侄)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7-06-19 21:32:02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24
: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
:   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
:   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
:   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
:   ,解職歸,席苫於公靈牀頭,心喪終三年。
「郗鑒」字道徽,他是東漢末年「郗慮」的玄孫。
郗鑒的高祖父「郗慮」字鴻豫,
乃山陽郡高平縣人,與劉表是同鄉;
不過,郗慮在漢末大亂期間,並沒有跑到荊州去依附劉表,
而是進入曹操控制下的東漢朝廷。
關於郗慮的生平,缺乏詳細的記載,
只知道他年輕時曾經在鄭玄門下求學,
後來又曾被孔融辟舉,成為孔融的「故吏」。
(《後漢書‧孔融傳》中,孔融曾說:
  「郗為故吏,融所推進」)
後來,郗慮與孔融之間產生了嫌隙。
他倆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呢?
《三國志‧魏書‧武帝傳》(曹操傳)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傳》說:
 「獻帝嘗特見(郗)慮及少府孔融,問融曰:『鴻豫何所優長?』
  融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
  慮舉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民流,其權安在也!』
  遂與融互相長短,以至不睦。(曹)公以書和解之。」
孔融在獻帝面前,大概是又發揮他飽學而又詼諧嘲謔的本事,
節引《論語》中的話語來評論郗慮,
只不過話說得不太正面。
郗慮也不是省油的燈,在皇帝面前不甘示弱,
馬上用孔融往年的痛處來個狠狠反擊。
然後,兩人之間恐怕免不了唇槍舌劍幾番交鋒。
《後漢書‧孔融傳》描述孔融這個人「寬容少忌」,
或許這個事件之後,孔融沒怎麼把它放在心上,
(就算孔融多少也記了怨,但沒看到孔融後續有什麼攻擊郗慮的行動)
但郗慮,可就沒那麼容易對此釋懷了。
等到孔融與曹操之間的摩擦漸多,
郗慮覷緊機會,挑著孔融言行中足以作為話柄的部分,來「搆成其罪」;
若據東晉孫盛《魏氏春秋》的說法,事情大致是: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孔)融對孫權使,有訕謗之言,坐棄市。」
可能是孔融與孫權派遣至許都的使者之間的談話有些『不妥』之處,
變成了小辮子被郗慮揪住!
〈孔融傳〉裡另外記載了曹操的爪牙「路粹」所上奏的孔融罪狀: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云
  『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
  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
  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於言,云『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
  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
  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荅
  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路粹也提到孔融「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
孔融究竟對許都的大漢朝廷「謗訕」了些什麼呢?
猜想大概是諷刺獻帝與當朝權臣曹操之間的微妙關係吧~~
總之,孔融的幾筆舊帳在此時也被翻出,
最後被判處斬棄市。
雖說孔融之死,背後很難說沒有曹操本人的意思,
但……是誰,樂於成為那把斬人的刀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