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國志‧孫靜傳》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7-05-23 01:59:52
由於 Houei 板友有兩篇討論文章,
分別引用了不同的文獻,
所以我也分別回文來接著討論。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 ^^^^^^^^^^
: :       這裡的「度水戰」,即『渡水戰』,
: :       意思是渡過河到河的對岸作戰。
: 其實關於數度水戰,自古以來就不一定非得拆成數 渡水戰,也有不少可以解讀為
: 數度(英文:several times)的例子,舉例如下:
: 《齊民要術.卷三》:
: "漱生衣絹法:以水浸絹令没,一日數度廻轉之。六七日,水微臭,然後拍出,柔肕
: 潔白,大勝用灰"
: 《齊民要術.卷六》:
: "煮酸棗根,取汁淨洗,訖。水和酒糟,毛袋盛,漬蹄沒瘡處。數度即愈也"
: 《齊民要術.卷十》:
: "十日內,每日數度以杷徹底攪之。十日後,每日輒一攪,三十日止。雨即蓋甕
: ,無令水入"
: 《太平御覽.四夷部十七·西戎五.女國》:
: "其俗: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中或數度變改之"
: 《太平御覽.四夷部十九·西戎七.吐蕃》:
: "追留死將萬足承前數度使人入朝,皆被邊將不許,所以不敢自奏"
關於〈孫靜傳〉裡的「數度水戰」究竟該怎麼解釋,
我覺得關鍵在於「數度」這個詞,
到底在《三國志》成書的時候是什麼意思。
上面舉的一些關於「數度」的例子,
有三則原本出自北朝後期的《齊民要術》,
兩則《太平御覽》裡收錄的記載,
前一則原出自《北史》,後一則出自《舊唐書》,
時代全部都上距《三國志》成書時期有好幾百年之久,
它們都是晚出的文獻,
因此無法為年代遠遠早於它們的〈孫靜傳〉的「數度水戰」提供佐證。
「數度」這個詞用來表示『數次』、好幾次的意思,
看來應該是南北朝時期形成的,
或者說最晚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成為慣用語,
而且我懷疑是北方人的用語,
因為在南朝這邊的文獻我都沒看到這種用法。
不過我匆促查閱,很可能有疏漏,
各位板友有看到反例的話,還請幫忙指正。
另一方面,在《三國志》裡面,
經常單用「數」這個字來表示『數次』、好幾次的意思,
例子非常多,大家也很容易上網用中研院漢籍資料庫查詢,
所以這裡就不舉例了。
在此同時,《三國志》中從未用「數度」來表示好幾次的意思,
唯一一個「數」、「度」二字連在一起的例子,
就是〈孫靜傳〉的「數度水戰」。
因此,有需要往前查看「數度」這個詞在魏晉以前都是怎麼用的?
我查到的時代比較早、在意思上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首先是《周易》「節」卦的象辭: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這裡的「數度」是名詞,它的意思要如何理解,
可以參考唐代的孔穎達對這段「節」卦象辭的解釋:
 「數度,謂尊卑禮命之多少;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
  君子象節,以制其禮數等差,皆使有度;
  議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由此可知「數度」指「尊卑禮命」、「禮數等差」,
大致可以說是規矩禮數法度這樣的意思。
另一個例子出自《周禮》〈春官宗伯下〉:
 「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
東漢鄭玄的注,是這麼解釋此處的「數度」:
 「數度,廣長也。」
以「數度」指尺寸規格,同樣引申為規矩、制度的意思。
實際上,上面這兩種意思的「數度」,
更常被寫成「度數」,
而秦漢以來人們又把「數度」、「度數」這個詞語
使用在日月星辰的推曆計算與討論上。
有趣的是,這個意思的「度數」,至今也還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現在「數度」這個詞就轉變成表示『數次』、好幾次的意思了。
總結起來,在《三國志》成書的時代,以及在那之前,
「數度」一詞的各種用法用例當中,
看來並沒有解釋成『數次』、好幾次之意的例子,
「數度」若作為一個詞彙出現在文獻當中,
一般都是作名詞用。
司馬光在主持編寫《資治通鑑》時,
應是明白以上的語意用法差別,
因此在寫到這場戰役時,
特別把出自〈孫靜傳〉的「數度水戰」改寫成:
 「策數渡水戰,不能克。策叔父靜說策曰……」
把「度」改成「渡」,以免讀者誤會。
: 《文選注.誄上》:
: "何寤夫子,果乃先逝!又論死生,存亡數度"
上面這篇誄文,是曹植所作的〈王仲宣誄〉,
乃曹植為去世的王粲所撰寫的誄文。
原文在網路上也很容易找到。
這個例子就有意思了,
因為這完全就是漢末三國這個時期的「數度」用例。
我把這段文字的前後文一併列在下面:
 「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
  庶幾遐年,攜手同征。如何奄忽,棄我夙零!
  感昔宴會,志各高厲。予戲夫子,金石難弊。
  人命靡常,吉凶異制。此驩之人,孰先殞越?
  何寤夫子,果乃先逝!又論死生,存亡數度。
  子猶懷疑,求之明據。儻獨有靈,遊魂泰素。
  我將假翼,飄颻高舉。超登景雲,要子天路。」
有看到解釋是把「存亡數度」的「數度」,
理解為『規則』、『法則』,
也就是把「存亡數度」解釋作生死存亡的法則。
我個人覺得還有一種理解的可能:
 「存亡數度」的「數」與《三國志》中的許多例子一樣,
 指『數次』、『屢次』、『幾番』這樣的意思。
 而「度」則指思忖、衡量,
 也就是考慮揣想的意思。
 至於「存亡」,說的不是生「存」與死「亡」,
 而是『存無』,即『有』與『無』。
 我覺得這裡的「亡」其實就是「無」的通同用法。
 「存亡數度」的意思,要與前一句「又論死生」一起看,
 指『幾番推想人死後是存在還是消無了呢』。
 曹植與王粲「又論死生」,論的不是死與生,
 而是專論「死」,他們討論的是人死後是否還存在的問題。
 因為他們討論這問題的時候都還活著,都未曾經歷自己的死,
 於是無法確切得到結論,所以王粲「猶懷疑,求之明據」。
 接下來的文字則是曹植對於人死後若有靈的浪漫想像。
無論「存亡數度」的「數度」指的是規則還是幾番推想,
「數度」都不是『數番』、好幾次的意思。
因為沒有「數度」在《三國志》的時代解釋作『數番』、好幾次的例證,
所以無法同意將「數度水戰」的「數度」理解為「several times」。
: :    南朝劉宋時的裴松之說「今永興縣有高遷橋」,
: :    而《宋書‧州郡志一》〈揚州‧會稽太守〉裡有「永興令」,
: :    指的是以『縣令』為長官的『永興縣』。
: :    在「永興令」這裡記載說:
: :      「漢舊餘暨縣,吳更名。」
: :    也就是說,南朝劉宋時的「永興縣」,
: :    其實就是漢代會稽郡的「餘暨縣」,
: :    它是在孫吳的時後改名為「永興縣」的。
: :    由此結合上面〈孫靜傳〉的記載,
: :    可以知道「高遷」這個地方,位在「永興縣」境內,
: :    而且位置大約是在王朗據守的「固陵」南面數十里處。
: :    因為「永興縣∕餘暨縣」位在浙江接近出海口處的南岸∕右岸,
: :    所以孫策「度水戰」的這條「水」,
: :    最有可能的就是浙江。
: 接近出海口處,所以河面應該夠寬廣
: 要打起水戰也不成問題才是
: 《武帝紀》:
: "(曹)公西征,魏書曰:議者多言「關西兵彊,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
: 公謂諸將曰:「戰在我,非在賊也。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耳。」與
: (馬)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
: 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
: 愚見以為,上述看起來蠻像是一副要打起水戰的樣子
: 而非單純乘船渡河再戰,否則就直接從岸邊射箭放火(投石機?),試著把船燒(擊)沉
: 或等你要靠岸時再攻擊,不讓你上岸就好了
: 連關中那邊的河面,都有打起水戰的本錢,照理江東更沒有打不起來的理由
: 何況馬超所處環境跟王朗比起來,平常更沒有在打水戰吧,結果情勢所逼還是照打不誤
: 一點意見歡迎討論~~~
上面的引文原po貼太滿,文章版面會混亂,
(建議板友po文貼文字時,右邊不宜超過75字元)
我把原po引用的這段《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傳)重貼一次:
 「(建安十六年秋七月)(曹)公西征,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
  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
  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
  ,公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
原po認為上述引文的情況,看來像是要打水戰的樣子。
其實不然。
這裡的情況,是曹操要北渡黃河,
於是屯於潼關的馬超立刻出兵攻往曹操軍的泊船地,
(位於黃河南岸)
當時曹操還沒渡河,情況危急,
曹操的部將丁斐急中生智,把牛馬驅放出去,
引誘敵兵分心掠奪,藉此來遲滯馬超軍的行動;
馬超軍中計,曹操才在危境中順利渡河。
這段〈武帝紀〉文字,裴松之注引了一段《曹瞞傳》說明戰況:
 「(曹)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張郃
  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
  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
  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
  公大笑曰:『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這次交戰,馬超軍全部在陸地上,並無船隊交鋒的水戰。
〈曹瞞傳〉說馬超等人的騎兵「追射」曹操的船,
因為黃河水急,曹操所乘的船隻在北駛的同時也順流而下,
呈現一種很神奇的向量運動。
馬超等人的騎兵隊只能沿著河岸奔馳,
一面追趕那艘載著曹操順流而下、但也離自己這側越來越遠的船,
一面拚命放箭射船,大概是希望用亂箭射死曹操。
結果是曹操沒被射中,他的船也順利渡過黃河。
馬超他們那時大概只能望河興嘆吧。
如果馬超軍也上了船,
戰況就不會是《曹瞞傳》所說的這樣了。
先不說馬超與曹操。
當年固陵所在處的山水地理形勢,現在已經無法得知,
也無法知道當年那裡到底適不適合打水戰、有沒有可能打水戰。
且不論古今自然地貌變化的問題,
適合打水戰的地形,也不一定就非打水戰不可,
何況還有戰術、部署各方面的考量,
從如此有限的文獻記載,都無法得知。
孫策軍攻打固陵,「數度水戰」,
並不是『能不能』打水戰的問題,
而是『有沒有』打水戰的問題。
說A地有打過水戰,並無法證明B地也有打過水戰,
能打水戰的地方,不代表一定要打水戰。
孫策軍「數度水戰」的意思,
目前只能從前後文脈與字詞文義去解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