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國志‧孫靜傳》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7-05-23 03:34:54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        ^^^^^^^^ ^^
: 《水經注.卷四十.漸江水》:
: "浙江又逕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于浙江之濱,言可以固守,謂之固陵,今之西陵也
: 。浙江又東逕柤塘,謂之柤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戰不利。孫靜說策曰:朗負阻
: 城守,難可卒拔,柤瀆去此數十里,是要道也。若從此出,攻其無備,破之必矣。策
: 從之,破朗于固陵"
: 在孫策尚未繞去柤瀆前,從沿江築城可知,是有先打水戰的機會
: 注意"王朗拒孫策"這句我認為是孫策不利,再對照"數度水戰,不能克"
: 理論上應該是水、陸其中之一打不贏,才會尋求另一條途徑,對吧
: 否則一路贏的情況下,是不太會刻意就此打住而改別的方法,除非有什麼特別原因
: 這方面還望補充別的史料來佐證
 「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戰不利」,
 「孫策」的「策」字與「數戰不利」之間,
 推測是漏了一個「策」字。
 判斷《水經注》此處的正確文句應該是:
  『昔太守王朗拒孫策,策數戰不利』。
: 假使是王朗不利,則表示孫策已經渡水成功且連戰皆捷,開始圍城
: 那又何必刻意多繞一圈水路,結果還不是一樣要攻城
: 所以我的推論是,數度水戰 即為數度 水戰,但是孫策水戰不能克王朗
: 只好偷偷走水路繞去柤瀆,在周昕趕到前搶先登陸,之後兩邊才打起陸戰
: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情況而已,歡迎一起討論別種情況
: :    ^^^^^^
: : 我把「數度水戰」理解作『數』次『度』過『水』去作『戰』,
: : 是從前後文去判斷的。
: : 孫靜指出孫策目前遇到的問題,
: : 是王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
: : 可知孫策軍當前主要的作戰目標是王朗據守的那座「城」,
: : 孫策軍幾次出戰,是要去「拔」城的。
: : 從孫靜的話,得知王朗的作戰策略是「負阻城守」,
: 這樣是否也可解釋成,王朗負阻城守,不讓孫策軍有機會「渡水」跟他們(野)「戰」?
: 否則會寫成數度水「拔」城、數度水「攻」城,不能克
: 拔XX城、攻城兩詞在《三國志》裡,有用很多次嚕
「拔」字的意思是攻克、攻陷。
「拔」某地與「攻」某地的差別,
在於「拔」某地的意思是已經攻陷某地了。
而「攻」某地,指攻打某地,
至於結果如何呢,要看後文怎麼敘述。
〈孫靜傳〉的記載很簡略,
「數度水戰」是個概略的描述句,
這裡「戰」字的意思本可將「攻」或「攻城」給包括進去,
因為都是「戰」之下的一種子類型。
(「拔」字就不行,因為這裡用「拔」字,意義不通)
甚至有可能當時孫策嘗試了幾次不同的作戰方式,
但通通失敗,於是陳壽用個泛泛的「戰」字去概括敘述,
也未可知。
雖然前面陳壽寫得簡略,
但從孫靜說的話:「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
可以判斷出孫策軍當時眼前的作戰目標,是要攻下固陵這座城。
(孫策此時的總目標是打敗王朗。
 所以後來固陵這個目標無法拿下,
 孫靜就建議侄兒孫策把眼光抽離固陵這個眼前的作戰目標,
 用迂迴的方式達到打敗王朗這個總目標)
〈孫靜傳〉說的「是時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策數度水戰,不能克」,
從這幾句話,只能知道王朗的策略是扼守固陵,
無法看出王朗的具體戰術是什麼,
也不知道孫策幾次「度水戰」∕「渡水戰」,
這幾次仗到底是怎麼打的。
但這都沒有關係,也不是重點所在,
關鍵點在於:「數度水戰」的「數度」在這裡不能拆開理解。
      這裡的「數度」不是『數番』、好幾次之類的意思。
關於這一點,前一篇回文已經從字詞語義與用法的角度去說明。
: : 而從〈孫靜傳〉前後的記載看來,
: : 王朗軍是採取恃險守城態勢,
: : 沒有與孫策軍『水戰』的跡象。
: 水戰的跡象..王朗傳:
: "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
: 獻帝春秋:
: "孫策率軍如閩、越討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為兵所逼,遂詣軍降"
: 只能說到底是追到東冶外圍水域就水(海)戰了,或跑去東冶陸戰,限於史料不足啊
: 只找到稍微接近三國時期的史料,《水經注.卷二.河水》:
: "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河逕其南而纏絡遠矣....
: 河水又東逕允川,而歷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鍾存所居也。永元五年(94年)
: ,于逢留河上築城以盛麥,且作大船,于河峽作橋渡兵,迷唐遂遠依河曲"
: 在羌人那邊尚且可駛大船,則下游這邊理應更容易打水戰吧?
 這裡的大船不是拿來行駛的,
 是把大船串連起來搭建成浮橋,
 供作河之兩岸運輸往來使用。
 至於羌人那邊能不能行駛大船,
 與孫策、王朗在固陵這裡是否有打過「水戰」、能否打水戰,
 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
 這一點前一篇回文也有說明我的看法。
 「數度水戰」的解釋,
 並不是能不能、容不容易打水戰的問題,
 而是有沒有都打水戰的問題。
 〈孫靜傳〉簡略地說「數度水戰」,
 若用最寬泛的範圍去看這句話,
 也不能排除有打過水戰的可能性。
 孫策軍渡河過去打據守固陵的王朗軍,
 王朗說不定也曾派兵乘船在河面上攔截孫策軍,
 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水戰。
 或是王朗也曾派兵守在河岸,
 圍堵下船時較為混亂的孫策軍。
 又或者是王朗曾經派兵守住岸上的險要之地,
 伏擊上岸後尋路推進的孫策軍。
 又或者王朗乾脆安守城牆,
 等孫策軍強攻城壁時再予以反擊,
 反正情況足以讓王朗「負阻城守」沒有問題。
 又或者~~
 這些交戰不管是在陸地上還是河面上或是河濱沿岸,
 實際上的細節如何通通都不清楚,因為史籍通通沒記載,
 在這種情形下,上面那些戰況的設想都只是瞎猜。
 從〈孫靜傳〉的記載,
 只知道孫策數次派兵渡河過去作戰,結果是孫策軍「不能克」。
 如此而已。
 然而,如果將「數度水戰」解釋作「數度」「水戰」,
 一來當時沒有把「數度」解作『數番』、好幾次的用法,
 不符合當時的「數度」詞義;
 二來這樣的解釋,就變成孫策、王朗兩軍打的通通是水戰,
 意思與〈孫靜傳〉「數」「度(渡)水戰」的寬泛描述並不相同,
 而是誤解文義,變成說兩軍當時只打過好幾次水戰,
 這樣的解釋恐怕與事實不合。
 對於史實的討論與解釋,
 我想有時候還是有必要仔細琢磨個別字詞與前後脈絡。
: : 孫靜所獻計策,不但「出其不意」,
: : 看來還『攻敵之必救』,
: : 於是使得王朗匆匆忙忙派周昕等人領兵出戰。
: : 那座「難可卒拔」的城,
: : 便不再是非拔不可了~~
: 這段蠻有趣的,帶罐子去查瀆道、高遷屯裝乾淨的水
: 所以那附近搞不好有河,只是不清楚多寬多深,打不打的成水戰
: 照資治通鑑寫的時間,是盛夏高水位的八月就是了,所以才雨多雨大到"雨水濁"?
: (王)朗家傳:
: "會稽舊祀秦始皇,刻木為像,與夏禹同廟。朗到官,以為無德之君不應見祀,
: 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愛在民"
: 也難怪同為愛民的周昕,會願意為他舉兵對抗入侵者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