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狂轟猛炸的政治罵戰:為什麼政客很難真

作者: syuanling (LingEr)   2018-07-21 08:13:53
【轉錄來源】
聯合新聞網 鳴人堂 作者:周偉航
【文章標題】
狂轟猛炸的政治罵戰:為什麼政客很難真心稱讚對手?
【完整內文】
台灣選舉的主要問題,就是充滿各種抹黑與謾罵。理論上應該著重於政見論述的選舉過程
,卻一直只有各方的重砲對轟,有時選民根本不知道各候選人政見是什麼,就已經到投票
日了。
但這狀況也不是台灣獨有。只要選舉期拖得夠長,世界各主要先進民主國家的媒體,也都
是塞滿各陣營的抹黑與謾罵。這現象看來是民主國家的通病,因此也有人拿這點來反對民
主制度,認為威權或專制政體至少比較「安靜」,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口水之上。不過這些
專制國家也是充滿各種抹黑與謾罵,只是全都是由其中一邊抹黑另外一邊而已。
由這種普遍的政治罵戰所延伸而出的,就是本文想探討的主題:
「為什麼政客很難真心稱讚對手?」
堅持罵戰的理由
雖說人會跳出來選舉,通常是覺得自己比其他候選人更好,因此瞧不起對手,不肯稱讚對
方,還算是「情有可原」。不過,你可能只是在某些技術或能力比對方好,也必然會有某
些部分比對手差一些;如果這種落差是個事實,那為何公開講述這個事實,會如此之難呢

稱讚或肯定對手的正面部分,或為其失敗或錯誤尋求最友善或合理的解釋,這是溝通理論
或批判思考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些學者甚至主張這是理性溝通時的道德責任。這種
被稱為「施惠原則」的重要判準,也經常被第三方用來檢定論爭雙方的勝敗優劣。
因此如果選民(特別是決定選舉勝負的中間選民)是選舉過程的「客觀第三方評價者」,
理論上也就會引用「施惠原則」來判斷候選人的優劣,那願意肯定對手的候選人,理應會
獲得較多中間選民支持。
這可不只是理論上如此,依我個人從事選舉工作的經驗,我認為台灣選民的確對於政治罵
戰相當厭倦,因此這類攻擊的邊際效益會隨著選舉過程越來越低,候選人如果「出其不意
」稱讚對手,而且是真心的表態,通常會有不錯的媒體效果。但就算有選舉實益,多數候
選人還是不願意這樣做。我認為這是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第一,就是認定對手是完全的邪惡或廢物,沒有任何值得肯定之處。會這樣想的正常人不
多,但我還真碰過不少這類政客,他們說穿了就是自大狂或偏執狂。不幸的是,自大狂通
常會有種奇妙的公眾魅力,容易成為某種意識形態的意見領袖。
第二,是出自類似囚犯兩難的賽局考量。如果自己稱讚對方,對方卻一天到晚貶低自己,
那麼自己在長期選舉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吃虧(選民會認為投對方就好),而稱讚對手的得
分無法填補這吃虧處的失分。
第三,就是從沒有想過選舉可以這樣玩。許多政客一入行就是以罵戰維生,也以此為自然
生態,也就不可能採正面的角度來看待選舉過程。
第四,是認為稱讚對方的長處,等於是突顯自己弱點,反會因此吸來炮火。像是稱讚對手
是大格局的人,就突顯自己氣量狹小,對手可能會不斷找資料攻擊自己這方面的問題。
不管是基於上述的哪種考量,或者是根本沒有理由,反正絕大多數的政客在選舉過程中都
不願意公開稱讚對手,甚至不只「外在」不肯鬆口,連內心都開始瞧不起對方,還把對方
所有的招數都往「最壞」或「最蠢」的方向解釋。若是到了這種程度,就可能對自己選情
造成嚴重的損害。
互相提升或相互摧毀?
就批判思考的原則來說,評論者應該盡可能客觀的評估對方的優缺點,甚至對他的弱點或
錯誤尋求最寬容且合理的解釋,甚至在對方還沒想到的狀況下,就先幫他想出最佳理由與
解決方案。這也正是「料敵從寬」的涵意之一,只有這種態度,才能真正讓你變得強大,
也讓你有機會在更多方面勝過對手。
所以某些學者認為這也是種道德責任,因為這樣做不只對自己好,更能提升溝通的品質。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家庭到職場),都應該客觀且仔細評估競爭者的優缺點,為他的想
法或行為尋求最合理的解釋,並依此「高標」來進行策略操作,這不但能讓你更有機會超
越對手,也可以提升競爭對抗的層次,讓雙方更能針對爭點進行整合或比較。
同樣的互動模式若放在政治實務中,也能讓政治溝通夠有效率。像是議會質詢就不會一直
鬼打牆,永遠都在用詞和意識形態上打轉,轉而能針對政務問題的爭點來釐清。
同樣的,如果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在批評對手缺點之餘,也能肯定對方的長處,並表示願
意學習這些優點,那也能讓選舉變成一個競相提升的過程,而不是互相摧毀的殲滅戰。
如何改變罵戰文化?
其實有時政客還是會稱讚對手:他們退休之後通常就蠻願意肯定對方的,或是當選後的問
政期,雙方只要沒有選舉恩怨,也沒有媒體在拍,通常還能就事論事。問題就是一進入選
舉狀態,鎂光燈一來,又了時間和選票壓力時,這種互動策略就消失了。
我認為一些佔據媒體鏡頭的政客有改變這種風氣的責任,像是雙北市長候選人,或是一些
擁有政論名嘴身分的民代,他們應該利用這些曝光機會,試著幫對手講一些好話。像是姚
文智被抹黑的時候,柯文哲願意出來幫姚澄清,或是國民黨議員協助民進黨市長澄清一些
選民對政策的誤解;只要有人開始做,多少就能產生改善的動力。
因為我認識的政客還蠻多的,我知道這種改變對他們來說,還有一種前面沒提到,但很難
跨越的心理關卡:有時他們必須「演」給那些極端選民來看,以爭取「深色票」的支持,
這種形象維持不易,所以他們不能有絲毫的退讓。
但這樣去設想選民,不就代表自己也認定這些選民是難以教育,也無法改變的蠢蛋嗎?你
傳達給選民的,不就充滿了虛假的訊息嗎?這樣對嗎?你真的關心或在意這些選民嗎?如
果無法真誠的面對選民,那你又有什麼資格抱怨敵方口中的「你」,根本不是「真正的你
」?
【轉錄連結】
https://tinyurl.com/ydxvukd8
*[m【*[1;33m轉錄心得*[m】
本篇討論了臺灣選舉中的罵戰文化,並分析政客堅持罵戰的理由,以及如何改變。給板友
(選民)們參考。
文中作者分析政客堅持罵戰的理由,看起來挺悲觀的,似乎政治人物考量的昰選贏,而非
選民的需求。這樣講可能有點過於理想,但是在選舉過程中、正需要選民選票支持的情況
下,考量的還是選贏,而非選民權益(心聲)。那麼當選之後,就更不會在乎選民如何了
。雖然此篇談的昰選舉的罵戰文化,但是也可以就此點來觀察政治人物是關心選贏與否,
還是關心選民,以此來投下自己的選票。
另外,這篇也微薄地談到一些溝通倫理,當作是#1RGiGvv_ (PublicIssue)話題的延續。這
樣比較好,不會違反板規一,有討論倫理該去專板之嫌。並且溝通倫理想傳達的應該是它
的積極意義:促進溝通,一如文中呈現的。消極意義是避免討論淪為漫罵,一如本板板規
10禁止的,這概念就算不學溝通倫理,看PTT板規也能約略地知道。
作者: darkseer   2018-07-22 06:23:00
推 以前想這問題想很久也沒什麼結論
作者: enjoytbook (en)   2018-07-23 08:58:00
我覺得第一點在之前兩黨對決幾乎無解吧xd民進黨(新一代不論,頭痛)想說你們這群把我抓進去關的神經病,國民黨想說你們這些台獨份子竊國賊www
作者: lbowlbow (沉睡的小貓)   2018-07-25 14:19:00
「政客」這種東西打從一開始就不該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了吧就像你不能要求seafood突然開悟認真引人向佛一樣,分析本來就是來騙選票的政客好像有點多此一舉……
作者: enjoytbook (en)   2018-07-28 08:16:00
說是話對決算了不過我還是希望噴死國民黨...
作者: Miule (Miule)   2018-07-29 21:36:00
有陣營沒關係,問題是別只看陣營
作者: syuanling (LingEr)   2018-07-29 23:02:00
推樓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