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家庭會傷人

作者: tatty5566 ( )   2014-08-02 19:55:48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016504
這是一本少見的書。
我所謂的少見,是指這本書是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所寫成的書,這種帶有經驗基礎的書,直
接打趴了一整沓腦中模擬實驗所寫出來的腦補心理書。這本書沒有完美的標準(我們應該
要過有意義的人生),也沒有給讀者設立什麼心靈成長的目標,更沒有華而不實的怪口號
,有的只有幾個中心思想:對自己誠實、承認不能控制一切,以及臣服,而更甚者,在這
些中心思想的背後,有著彼此共通的概念在。
這本書並不好讀,這意思並不是這本書的行文脈絡不清或主題雜亂;相反地,這本書的條
理清晰,想陳述的訊息也明確。不好讀的地方在於,這本書切切實實地讓我們去看、去面
對自己。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謊言,因為我們需要透過某些可以沉迷的東西,來讓我們逃
避面對某些我們不想或不願面對的事物,比如說我們自己。因為我們自己並不完美,我們
不是全知全能,我們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好,所以面對自己是件難事,因為這代表我們得
承認自己不完美。
其實這可以再探討下去,為什麼我們希望完美?或者說,為什麼我們需要完美?那是因為
我們成長的環境與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完美,而藉由表現完美,我們才得以在那些環
境中生存下來。相同地,過早成熟的小大人、耽溺於某物的小孩,以及投射、上癮,都是
類似的情況:正因為有需要,所以才會出現。
所以,假我被創造出來,那是我們用來面對日常生活的自我。假我並不是我,而是我們建
立在「這樣做可以讓我繼續活下去」的前提下,所得到的一群行動模式。當人只透過假我
而活時,人就變成了固定而僵化的行動者,意即,這個人的行動一致,行為模式僵化,他
沒辦法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著,而是用「應該這樣活著」的方式活著。當用這種生活方式
生活久了,便可能出現下列幾種狀況。這些狀況不是絕對會出現,這裡也沒涵蓋全部可能
出現的情形,只是略提幾點:
1. 不知道自己是誰。
2. 對自己生命的意義感到疑惑。
3. 內心好像有一個大洞,但是怎麼做都填不滿。
4.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5. 害怕自己會變好。
6. 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沒有情緒。
7. 不敢犯錯。
8. 認為自己有很大的缺陷,無法與人建立關係。
9. 這個世界只有我不正常。
10. 不是容易過於自大,就是容易過於自卑。
我們在面對這些困境時,很容易把這些呈現當成問題來看待,而通常的解決方式不外有二
:壓抑,或者逃避。這些在處理外在問題時具有效果的方法,被整套搬來處理內在的困境
時,效果卻是奇差無比。我們越想要透過這些方法來處理困境,就越是沒辦法從困境中逃
脫。這樣的原因有二:
1. 這些困境只是某些癥結點的結果,該處理的是癥結點,而不是癥結點呈現在表面的樣
貌。
2. 不論是逃避或者壓抑,都只會提供讓這些困境持續下去的動力。
實際上,方法只有一個:承認並放棄。承認意指我們承認我們做不到,也找不到解決的辦
法,承認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這個前提下,我放棄處理這個問題,並且承認之前所做
的種種努力,其實只是我不願正視現實的一些手段。放棄,其實指的是放棄逃避,並且讓
這些問題成為並進入自己。成效如何,在此無須贅言,我只能說這樣子的過程具有非常強
大的療癒效果,而這個放棄抵抗,通常就是我們能夠繼續往前、邁向成熟的第一步。
另一點值得提的部分是,雖然作者在書中採用了匿名戒酒會的十二步驟,使得過程好像與
基督教的上帝有所牽連,但這之間的本質是不相同的。傳統的信仰建立在依存關係上,相
互依存所指的,是人透過外在的沉迷,來逃避或閃躲內心的不安與情緒;但透過匿名十二
步驟後所達到的,並非是依賴性的信仰,而是將自己開放給更深刻的整體生命。在這種開
放中,我們能活出自己,但也知道自己是有限的,同時我們更能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是怎麼一回事,那即是,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命本身,所有事物本身就是自己的意義,而且
意義變得不再重要,整個世界沒有需要特意關注的東西,世界就是世界,我即是我;我活
著,但我也活在這大千世界之中。
作者: lovewest (I love you ~baby)   2014-08-02 21:45:00
作者: hyde19691983 (篝)   2014-08-02 22:14:00
作者: poppy6868 (秀香)   2014-08-03 00:30:00
我在台北羅斯福路上的"校園書房"有喵過這本書~
作者: lamda (鋼琴加吉他)   2014-08-03 08:56:00
這就是eckhart 所謂的臣服 也是byron katie 所說的loving what is 所以痛苦的來源還是來自於頭腦小我的認同超越痛苦的方法,就是超越小我對當下的抗拒 臣服於生命之流並隨順生命之流而行動 佛家說色即是空 又說空即是色又說空有不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重點是無所住 而非無所求
作者: ArSwell ( )   2014-08-03 22:51:00
這篇文章讓我有所領悟,謝謝原波另外,lamda提到的色即是空,根據我的理解..佛教裡的"空"是指"變化",而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一切現象皆變化(無常)"而這和"一切都是假的"是有所不同的..
作者: ape21 (等價交換)   2014-08-04 22:59:00
回Ar大的那一段真棒,感謝提醒。
作者: lamda (鋼琴加吉他)   2014-08-05 09:05:00
智性上的探討不是沒有意義 而是要看智慧夠不夠智慧夠的話 智性上的探討才能辯證出真實智性不夠 就落入小我的執著之中 以為是智性的探討 其뤠實還是落在小我的執著 所以智性上的思考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那麼這時候的思考是有幫助的 如果越想越煩 那就不要想了實際去體會生活就是了 運用名相時有時候不是要特別深入解釋只是一個提醒 當然要深入解釋也可以的 只不過這每個名相認真解釋起來都可以寫好幾本書了 還是回去實修吧再來 我又要掉書包了 佛說如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拿來對治煩惱妄想的法門處理好後 連這個方法最後也是要放下的 如果方法放不下 對法產生了執著就如同你所謂的 把對酒精沉迷 轉向對技巧沉迷雖然滅去了一個問題 但還是產生了新的問題 但仔細分析起來這只是階段的問題 透過不斷的覺察 發覺自我重複出現的模式執著總會慢慢放下的不好意思上面是有感而發 主要是對自己說的 如果你覺得離題或是干擾到你的原意 就把他砍掉吧
作者: ArSwell ( )   2014-08-06 11:17:00
謝謝原波提醒,我是很講求理智的人,但漸漸發現這樣有時會局限了自己,因此我同意的確是要小心智性或名詞上的辯論。不過仔細想想後,我覺得我在推文裡提出那一點,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色即是空的原意太重要了,至少前一陣子當我感到非常痛苦時,它點破了我,如果不是了解那一層意思,我想我當時是很難被點破的(雖然被點破之後,還是很痛苦啊~ @_@)由於我覺得它如此重要,所以想要分享我所知的那個部分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