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領隊小論文-技術活動的傳承

作者: lifelight (楨)   2015-06-05 15:56:19
一、前言
大家好,我這次領隊小論文的題目是-技術活動的傳承。其實近年來也有許多學長姐
書寫關於社上技術傳承的討論,而我在這一年來擔任技術組長的過程中,深深感到各項技
術傳承需要大量的時間與人力的投入,以目前勘查活動為主體的山社人口,要使一項技術
能穩定的在社團運作過程中傳承下來實有許多困難之處。但在這兩年來山社新進社員漸漸
增多的情況下,還是希望能藉此契機吸引更多的山社人力投入技術活動的學習與傳承,並
期能透過一些具體方案的實行,使社團的技術傳承能更加穩定的運作下去。
二、技術活動傳承之現況
對於山社目前技術傳承的概況,我想以技術活動的類型以及意義來分述
(1)宣傳與普及性質的活動
此類型活動主要包含:初岩、肉腳盃以及溯訓。這些活動主要是配合山社的招生宣傳,
以及讓未參與技術活動的山社人口對攀岩以及溯溪技術有基本的認知。也期望這些活動
能增加社團內對技術產生興趣的人口基數。
(2)系統性的技術訓練活動
此類型活動主要包含:中岩及雪訓。這些活動具有比較固定的運作模式,透過書討、
集中天數的訓練,讓參與者對傳統攀登或是雪地技術建立比較完整的安全觀念與實踐經
驗。而這樣的學習經驗對於往後的登山探勘活動中地形的過渡,以及更進一步學習攀岩
、雪地等繩索操作技術,都是一個很好的入門。
然而系統性的技術訓練活動只是學習一項技術的開始,若在訓練後沒有維持對技術的接
觸,也無法成為具備該項技術能力的班底。真正要具備在登山環境中運用技術的能力和
判斷力,或對技術的實際操作有更深入的體認,都需要更多實際操作經驗的累積。
(3)常態性的活動
此類型的活動包含的範圍較廣,可能是平日間的爬岩活動、去龍洞運攀或傳攀、以及溯
溪或雪地的活動隊伍。透過這些常態性的活動,技術活動的參與者可以互相交流、一起
激發對技術的興趣。在系統性的技術訓練後,也需要持續投入常態性的活動,才能將這
些技術內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
而我認為目前技術活動傳程面臨的問題在於常態性的技術訓練活動不足。許多人參與
系統性技術訓練後,並未能持續投入技術活動、或逐漸與技術活動脫節。也因此雖然每年
仍有一定人數參與技術活動的學習,卻無法接續所學的基礎,跨距到具有完整判斷與實際
操作能力的技術班底。然而由於山社各項活動已有很滿的時間表,投入技術活動的人口也
還是社團中的少數,要保持密集的常態性技術活動有相當的困難。
但我們不能期望技術班底會永遠回來支援山社的活動,隨著技術班底和學校的距離漸
遠,未來的技術傳承工作只會更加困難。今年溯訓各群隊伍也多多少少面臨班底短缺的問
題,此時若沒有企圖心去填補這段技術傳承的斷層,甚至往後例行活動的舉行都會面臨人
力不足的困境。
適逢今年參加雪訓以及即將參與中岩的人員有較大的比例為年輕一代的校內社員,雖
然目前不一定所有參與者都能將技術活動的學習與傳承擺在優先的順位,但我認為這是一
個契機。這篇論文也是希望激發接觸過系統化訓練活動的人的企圖心,將自己視為山社技
術成員的一份子,並一起投入後續常態性的技術活動訓練。如果能由一群人合作、共同分
擔技術傳承的責任,或許能找到方法突破目前技術傳承的瓶頸。
三、做法
(一)攀岩
由於攀岩作為山社技術的入門活動在社內有一定的參與人口,且已建立穩定傳承的訓
練系統(如:中岩),因此在此處較不著重討論。然而我認為目前山社平日攀岩活動的進行
方式與爬岩群體氣氛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
引述面面學姐的領隊小論文:攀岩活動主要可以分為爬岩能力的精進以及繩索和器械
使用的概念。然而這學年或許是因為能帶領的助教較少,目前許多社員較常自行前往
抱石活動。雖然這讓許多社員攀岩能力具有相當明顯的進步,對於未來登山和參與其他技
術活動也是相當重要的基礎,然而我覺得目前社團內部的攀岩社群較缺少了一點團結的氣
氛,大家平日一起交流的和培養默契的爬岩時間減少了,學員對於需要助教和繩伴才能前
往的長路線接觸也比較少,對繩索器械的安全觀念以及使用默契可能也還不充分。然而每
年暑期的中岩都是最佳的訓練催化劑,為了達成資歷,準備參加中岩的人員可以在這段時
間透過大量的練習熟悉確保、先鋒的技巧,並培養努力完成同一件事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希望學員在參加完中岩後不要中斷對技術的學習。雖然未來可能在山社
擔任不同的幹部,但希望中岩參與者都能將自己視為技術組的一員,並願意和共同參與的
夥伴投入後續常態性的技術訓練,一起分擔技術傳承的責任。
(二)溯溪
鑑於這一兩年每學期也都有一定的溯溪隊伍數量,然而溯溪技術卻仍無法穩定的傳承下來
並培養出新生代的班底帶領技術溯溪活動,我認為這些溯溪隊伍可能存在以下的3點問題:
(1)缺乏固定的參與人群:溯溪隊伍每次可能帶到的是不同的學員群體,雖然由於每個人
時間規劃不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群體出隊習慣,但在有限的溯溪隊伍中,這樣的情況可
能造成學習資源的分散。由於每個人能參與溯溪活動的頻度不高,無法持續的累積學習經
驗,而可能較難進行班底的養成。
(2)路線的選擇:近期溯溪隊伍的路線選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期望達成溯源目
標的技術溯溪隊伍、另一種則是偏向玩水逸樂的隊伍。第一種類型的隊伍由於路程較長,
為了完成預定的目標,在一些可練習的地形可能選擇高繞、或請有經驗的班底快速架繩通
過。雖然這樣的隊伍能吸引到較多的技術班底參與,學員在過程中嘗試運用溯溪技術的機
會卻可能不多。而目前較常出現的第二種隊伍,我認為成因也是社團溯溪技術班底的不足
,由於一次隊伍可能僅能找到1~2名較有經驗的溯溪班底,因此也偏向選擇不需技術能力
的親水路線,然而這樣的路線也較缺乏訓練的機會。
(3)參與者的心態與目標: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一點,即使是相同的隊伍,參與人員是抱
著逸樂的心態還是將其視為可以訓練自己技術能力的隊伍,所能得到的學習成效也會有很
大的差異。遇到地形時,是否不只是跟隨學長姐的行動,而能嘗試自己判斷過渡方法並詢
問解答? 而在簡單的路線,是否能還是有機會找地方嘗試架繩、作固定點,以及在到達營
地的空檔時間進行額外的訓練?我想這些都是參與溯溪隊伍時應該自我檢視的地方。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在有限的溯溪對伍進行有效率技術傳承,需要集合對溯溪技術有
較高熱忱的人一起從事具有訓練目標的溯溪隊伍,然而如何具體實行,我目前有想到以下
兩種作法。
(1)建立系統性的溯溪技術訓練活動:
由於溯溪不像傳統攀登和雪地技術有固定的系統性訓練活動,往年也有許多人提到在
社團內舉辦”中溯”的概念,主要訓練架構是包含行前室內課程或書討以及密集的短天溯
溪隊伍進行技術訓練,並期能在長假完成較長程的溯溪隊伍結訓。
系統性訓練活動可以作為一個良好的基礎,使願意更深入學習溯溪技術的人具備較為
完整的觀念與基本能力。而如果能建立穩定的時程表以及助教群,更能使這項技術以穩定
的型式傳承下去。然而過去兩年(2012.2013)也曾舉行”溯溪種子訓”的訓練活動,卻還是
無法達成較顯著訓練成果以及延續活動架構傳承,我認為其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
活動時程較難安排,二是參與者後續未能延續對溯溪活動的常態性接觸與訓練。
關於活動的時程,也有人提出將往年例行的溯訓轉為技術目的的訓練活動,然而溯訓
除了對外宣傳招生外,也是讓許多未參與技術活動的山社人口能維持一年一次基本的溯溪
接觸的媒介。而在勘查活動時遇到一些溪流地型的過渡時,這些基礎經驗也可以幫助判斷
。因此我認為例行的溯訓仍有相當的存置必要性。目前中溯可能舉辦的時程,排除現有的
社團例行活動後,大概還是在下學期迎新隊結束後的時段(4月份),或是暑期避開中岩和中
嚮之後的時段。今年上遠有提出接續在7月份的中岩訓練後推動中溯訓練,希望近期能再討
論出一些具體實行的細節。
然而一項例行活動的維持,除了需要建立完整的架構和時間表外,更需要確保每年都
有足夠的人力回來投入支援。若舉行中溯,參與的學員日後勢必需要持續投入常態性的溯
溪活動,才可能成為來年的班底群投入教學。我認為以目前社團的人力和時間,中溯的實
行還是有很多困難。而對於如何增加常態性的溯溪活動訓練,我想拋出以下的第二種構想
,希望可以提供另一個可行的討論方向。
(2)結合”系統性的技術訓練”以及”常態性的活動”的方式進行溯溪訓練。
希望能集合對技術活動有基本接觸(如即將參加中岩的學員)或對溯溪有較高的學習熱
忱的人,在下個學期的時間軸內規劃一個大致的訓練目標,一起從事更多溯溪隊伍的訓練
,並輪流負擔開隊的責任。這樣的方式可以將訓練時間分散在學期中的迎新隊和初嚮等活
動之間,並分散開隊的雜務到不同參加者身上,讓每個人不會有過重的負擔。而由於參與
者組成較固定,學習熱忱也較高,可能可以達到較佳的訓練效果。
我認為這個方式是由想學習成為溯溪班底的人群自發性的一起投入,而非由技術組上
對下的形式進行,但技術組可以作為鼓勵凝聚參與者的角色,並協助與監督後續進度的實
行。而決定要投入這個計畫的人,應該要有一起努力的共識和達成目標的企圖心,並在時
間安排和心態上具備較高的重視與優先性,才有可能將之付諸實行。
由於學期中不論學員或班底的時間安排都會很忙碌,這個方案最終能在學期中隊伍開
出的隊伍數量應該還是相當有限。訓練隊伍如果無法找到足夠的班底支援,我認為可以視
隊伍的結構情況選擇適當的溪流難度,在安全與能力範圍內進行訓練,或者是可以以一天
隊的形式讓上班族班底較有機會參與。
而我認為訓練隊伍應該重視的是”質”而非”量”, Jater學姐說過,溯溪技術的學
習最重要的是培養共同的默契,一支隊伍的結構與經驗的缺乏也可以透過一起努力來補足
。我認為在準備一支隊伍時若有充足的行前訓練,能多一起約跑、約爬、約泳,培養出參
與人員之間的默契後,對於實際訓練的效果應該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溯溪是一項團隊合作
的技術活動,需要足夠的人力一起持續投入才能有實際的成效,這可能也是近年來其傳承
難度相當大的原因。雖然這個計畫的執行面也有困難之處,然而在今年山社新生代人力較
為充足的情況下,若能激勵一批新的人群一起來做這個傳承溯溪技術的夢想,或許真的有
可能將夢想付諸實現。
(三)雪地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技術活動,具有雪地經驗的班底在山社也最為缺乏,雪地活動在台
灣也受到了更大的環境限制:局限的降雪區域、短暫的雪季及不穩定的雪況,都使雪地活
動無法像其他技術活動作為常態性的活動發展。
這兩年很幸運的請到阿佑學長回來幫忙,將停辦8年的台大雪訓重新辦理起來,也讓一
些山社社員對雪地技術有一些初步的接觸。但一、兩次雪訓的經驗有相當的限制,我們面
對的訓練環境可能僅為單一的雪況,但雪的生理是相當多變的,鬆、硬雪、冰雪岩混合的
地形或冰面所需要的行走技巧和裝備都有所不同。若要培養不同雪地環境行進的能力、和
對潛藏危險的判斷能力,都需要雪訓之外的經驗積累。
由於接觸機會的限制,我認為近期不太可能培養出熟悉各項雪地技術、帶領雪訓教學
的技術班底。因此希望能將目前的目標放在訓練在雪地環境中具備基本的行進與判斷能力
的班底,在登山活動遇雪時能協助降低整個隊伍暴露於的風險下的可能性。並希望以這兩
年雪訓的成果做為基礎,繼續擴大社員對雪地環境的接觸與了解。以下是我認為兩點可能
的努力方向
(1)增加雪季活動隊伍
台灣的雪季時間短,能進行雪地的活動隊伍的時間可能僅有11月底~3月初。但若能在雪季
期間,聚集參加過雪訓的人員一起從事雪地活動隊,複習過往學習的行走技巧與裝備操作
,應該能幫助將這些技術內化為自己的技術實力並增加對不同的雪地環境的判斷力。若來
年寒假能維持雪訓的舉辦,後續的複習訓練也可以在2月底舉行。
(2)延續雪訓傳承
目前的雪訓傳承完全受限於社內是否有教練人力回來支援(這兩年都是倚靠阿佑學長),因
此要維持每年雪訓的舉行仍有相當的困難。我認為若無法維持每年自行辦理雪訓,或許可
以討論兩年舉辦一次。沒有舉辦雪訓的年份,希望能維持更多的活動隊伍,讓參與過雪訓
的人還是有持續接觸雪地。而若能順利舉行雪訓的年份,希望參與過雪訓的人能更積極參
加,除了以助教身分複習基本技術外,在第二次參加訓練的過程中,可能進行更進階、角
度更大的冰雪攀登訓練。若能累積兩次以上的雪訓經驗,對雪地情況應該也會有較為足夠
的掌握能力。而雪訓也不一定要限於兩年一次的舉辦形式,我想還是需要配合學長的時間
做調整。若學長無法支援,我認為也不一定要侷限於社內雪地技術學習資源,可以以2012
年雪訓的方式參加外界的訓練,有初階的雪訓經驗者也可以報名較中階的訓練活動。
四、結語
這篇小論文所提及的一些概念可能有許多過於理想之處,在擔任技術組長的期間,我
也感受到許多事要實行時卻力不從心。捫心自問自己的技術能力與投入程度可能也不足以
擔當社團技術傳承的力量,今天能將這些論述整理出來,真的很依靠過往學長姐的經驗與
建議,而比較缺乏自己的親身體會。很可惜我在這學年在推展技術中有許多方面未能付諸
積極的行動,然而我仍然期許在下一學年能有較多的山社核心人力參與技術的學習,打破
目前技術傳承的僵局。
我認為技術活動的參與非常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信任與配合,技術傳承的責任也絕非一
個人、而是需要一群人一起努力才可能承擔。雖然目前社內許多人對技術活動還只是初步
的接觸,但如果能讓這群人凝聚在一起並增加平時接觸技術活動的機會,或許也會在學習
的過程中激發更大的興趣與熱忱,並進而願意一起將技術傳承的熱度延續下去。雖然技術
傳承的工作吃力不討好,但我覺得這些技術知識是台大山社相當可貴的資產,也因為擁有
這些技術能力,山社這些年來才能維持這麼多元的活動面貌。真的很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願
意一起投入技術的學習,讓我們能繼續以更安全的觀念走進山裡、走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以上是我的領隊小論文,感謝大家的閱讀!!
五、參考資料
1. jaterMOUNT 2008領隊小論文《我決定約下週末把社辦的白牆拆了~》
2. brevis 2010領隊小論文《淺談社上的技術傳承》
3. chenchuo 2015領隊小論文《技術活動的傳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