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關於自由經濟

作者: RichardIII (我沒謀殺我姪子!!!!!!!!!)   2020-03-22 08:48:39
https://reurl.cc/Y1WZm4
奧派其實也會做實證數據分析,但我們並不會用數據分析來證明,或者證偽經濟學的理論

以最低工資舉例:最低工資的實證研究在美國已經爭論幾十年,到現在依然有不少美國左
派經濟學者用實證研究來證偽傳統經濟學者對最低工資的批評。
另外一個實證研究最愛探討的議題則是貧富差距。
這個搞得比最低工資更亂,可以說是一塌糊塗。但一塌糊塗是左派的強項,他們可以把一
塌糊塗的研究,包裝成大數據分析、客觀科學測量、經濟工程學、經濟實驗學...等,看
起來很科學,但實際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純粹忽悠大眾上賊船。
在奧派看來,實證研究其實是一種歷史學。所有事實數據,不論是否為最新出爐,都是發
生在「過去」,因此當然是歷史。而過去的事實數據,都必須藉由理論去解釋它們之間的
因果關係,因為數據本身不能說明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
人類的歷史很長久,每段歷史都是一幅巨大無比拼圖中的一小塊,而正確的理論能讓人拼
出一幅合理、合邏輯的大拼圖,而錯誤的理論只能拼出一幅支離破碎、互相矛盾的大拼圖

所以奧派研究實證注重「理解」,而不是某個統計分析的數字。數字只能表達某時某刻某
個情況下,再加上研究者需求「目的」的結果。
例如很多左派經濟學者很喜歡玩弄數據以求加大貧富懸殊的差距。
早前的實證研究會包含更多詳細事實和數據的描述,而相對更少的統計遊戲。例如科斯的
燈塔、張五常的蜂蜜與果園、羅斯巴德的美國大蕭條等等。其中也有不少人做美國政府管
制條例的實證研究,而美國政府管制條例通常都會有宣稱預期達到的目標和結果。
當然也有一些經濟學者會研究預期和實際結果是否一致,這種實證研究相對簡單,也容易
作結論。
布坎南在1978年寫了篇文章「From Private Preferences to Public Philosophy」。他
的結論是:「Little or none of the empirical work on regulation suggests that
the pre-public choice hypotheses of regulation in the “ public interest” is
corroborated.」
大意是幾乎沒有實證證據支持政府管制干預條例是保護大眾利益,反過來說,布坎南其實
是想說「所有管制干預都為了保護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
這種例子並不罕見,0.6元進貨賣1元被罰哄抬物價。但政府協調的1元進貨賣2元就沒事,
這種管制干預誰得利,當然不言而喻。
美國從1978年到2020年已經過去40年了。但布坎南的描述到今天依然有效。(More than
four decades later this observation remains descriptive.)
這邊產生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麼會這樣?第二個是:為什麼還是有一堆人呼籲政
府管一管?
第一,因為推動管制干預對政府人有好處,可以權力尋租。
第二就複雜了點。
有的人是希望有機會進入政府分享好處,畢竟堅持政治正確,為的是總有一天能夠變現。
有的人則是大腦被刻板印象給填滿了,他們只能用本能去思考,而這些人缺乏的其實是知
識。
有的人把政府當神來拜,當然神做什麼都是對的,我們一定要堅決相信政府相信黨。
當然也有人能打破教條,重新思考。
但最壞的人則會說:精英都在政府裡了,他們雖然不是神,也是最接近神的全知全能。
敢質疑我們神的還不快出去就別回來了?
#子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