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三十七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5-10 20:28:5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09/12/16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7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與大
家學習到婬戒最後一段經文,在這段經文的總結,佛給我們講,他有二身,就是兩個身,
一個是生身,一個是戒身。生身就是佛的身體,佛不在了,留下來給後人的就是舍利,所
謂生身舍利;另外一個就是戒身,戒就是佛傳授的戒法。
  佛在這段經文給我們講了一個比較,就是生身跟戒身那個比較重要。佛講,我們建的
七寶塔來供養佛的生身舍利,這個七寶塔有多高?到梵天。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一
般,特別在我們中國地區都會看到寶塔,一般講七層的寶塔,我們看起來就相當的壯觀偉
大。塔供奉佛的舍利,這個功德非常之大。蓋了一個寶塔到梵天,這是形容蓋的這個塔非
常的高大莊嚴,當然這個功德是非常非常之大的。佛給我們講,這個七寶塔,如果有人去
虧損了,這個罪還是可以懺悔,「罪尚有可悔」;如果「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
羅龍王」。這是做個比較,你虧損佛的舍利寶塔,這個罪還可以懺悔的;如果虧損佛制定
的戒身,其罪就無量了。這個就是給我們比較,虧損戒身的罪,比虧損寶塔的罪要嚴重的
太多太多了,意思就是這樣。所以受罪如伊羅龍王。
  這是給我們總結開示淨戒不可虧犯。戒身就是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
知見為法身故」。也可以說法身怎麼證得?從戒開始。戒是佛佛相傳,「師師相授」,古
佛傳今佛,今佛再傳未來佛,都一樣的。這個戒身如果虧損就是破壞如來法身,破壞如來
法身我們自己就無法證得法身,我們要證得法身就產生障礙。法身是我們每個眾生本有的
,要恢復要先修戒,如果不修戒,我們恢復法身就有障礙,這個道理就在此地。因此比較
起來,你破壞如來戒身(法身),比破壞佛的生身舍利塔這個罪還要重。蕅益祖師也給我
們講:「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壞塔,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然就是雖然講,犯戒
之罪比破壞佛的舍利塔還要嚴重,如果反過來講,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反過來講,
這是一個相對的,持戒的福報比你去起七寶塔的福報,當然要更殊勝了,意思就是這樣。
「幸佛弟子思之」,這是蕅益祖師勸勉我們,做一個佛弟子,看到佛戒經上的開示,我們
要好好的從這個地方去思考。重點也就是教導我們,為佛弟子修學的基礎,戒律非常之重
要。這個意思就在此地,要我們重視。
  現在講經的道場還有,但是講戒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一般寺院基本上都不講了。經也
不講,戒也不講,這樣的道場,我們就先不用談了。我們現在就只有講經、不講戒這樣的
道場,要成就還是很困難。除非像六祖那種上上根人,一下頓悟頓證,那個是非常稀有的
,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般人的修學,必定是通過戒定慧這樣的學習,這是絕大多數
的人都必須這樣修的。因此學經教的人也很多,甚至講經說法,但是如果沒有在戒學上下
功夫,所講的也都變成佛學,自己沒有辦法證入那個境界,變成佛學,不是學佛。怎麼樣
叫學佛?一定要有戒的基礎,你真正發心來修戒持戒,這個就叫學佛。如果這個不要,我
們就直接來學經教,都變成佛學,也會講的頭頭是道,但是自己入不了境界,伏不住煩惱
,斷不了煩惱。你煩惱控制不住,境界一現前,我們就跟著被境界轉了,所以都變成佛學
。現在我們學戒,我們也要務實,不要好高騖遠,一下子要學很高的戒,比丘戒、菩薩戒
,我們是肯定現前做不到的。我們佛門弟子,包括出家的同學都不例外,我們現前能夠把
三皈五戒修好了,就不錯了。有了三皈五戒的基礎,進一步再提升到沙彌戒、比丘戒、菩
薩戒。你三皈五戒都搞不懂、都做不到,你講那麼高的戒也都落空了。
  所以我們學戒、持戒,必定要很務實,不要務個虛名,去受了大戒、受了菩薩戒,但
是有沒有用?沒有用,不管用。為什麼不管用?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沒有三皈
五戒的基礎。所有的戒都是從三皈五戒發展的,三皈五戒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
十善業道》建立在《太上感應篇》的基礎,《太上感應篇》建立在《弟子規》的基礎。《
弟子規》我們淨老教授這些年來在講席當中不斷的提起,是基礎的基礎。這些我們都要學
習的,因此講席當中我們也常常跟同學互相共勉。所以我們在前面的學習報告,也跟同學
提出《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修學的順序跟次第。《弟子規》、《太上感應篇》、《
十善業道經》,在《觀經》淨業三福很明顯的就是第一福,這三樣經書是屬於第一福,第
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福是第一福,也就是最基本的。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
犯威儀」。從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是在第二福了,第
二福是出世間二乘的福報。第三福才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進入大乘佛法。佛給我們講,「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應當要修這個三福。為什麼要修這個三福?因為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過去我們總有一個錯誤的概念,總以為斷惡修善、持戒,在我們修學念佛法門來講算
是助行,幫助的,助行。但是我們仔細看《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佛並不是說這
個是助因,他是講「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
佛要修淨業,這三條是正因,正規的、正確的修因。最近我個人也深深體會到這段經文,
過去總覺得這個算是一種助行,我們念佛才是正行,這個是助行、助修,幫助我們念佛的
。但是看看經上講的,又不是講助行,他是講正因,這個提出來,我們現在就要特別的重
視。我們現在道場就是不講戒,寺院道場不講;不講,這個道場就沒有辦法修六和敬。為
什麼沒有辦法修六和敬?因為每個人都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總認為:我認為、我覺得
這樣是對的,我這樣做是對的。都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每一個人的煩惱習氣不一樣,
現在湊在一起,你說和得來嗎?那怎麼和,要怎麼和?不可能。每個人煩惱習氣就不一樣
,甚至不要說跟別人,就是自己對自己,昨天的煩惱跟今天的煩惱又不一樣。自己跟自己
都和不來,還能跟別人和得來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六和敬第一個見和,第二個戒和,見和同解,戒和同修。你這個見要建立在戒和
同修這個基礎上,大家有這個共識,有這個認知就是見,大家知道這個事應該怎麼做。你
有戒和同修,後面那四個和才能做到,為什麼?因為戒它是一個標準,每個人煩惱習氣不
一樣,大家往這個標準靠。比如說戒是這個中心點,這是一個標準,我們眾生四面八方每
個人的煩惱習氣都不一樣、方向不一樣,我們現在以這個標準來修,大家往這個標準靠近
,大家都達到這個中心點、標準了,不就和了嗎?如果沒有一個中心思想的標準,你想你
的,我想我的,怎麼和?永遠和不來。因此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一個道場,你看看它道風
、學風能不能建立起來,就完全看它有沒有戒,這個道場重視不重視。如果這個道場不重
視,這個道場我們肯定也是搞佛學的。念佛的人很多、念的很用功,你不修這個三福,往
生還是靠不住,不是說我念佛就能往生;是沒有錯,但是你怎麼念,你心行跟佛菩薩相應
不相應,關鍵在相應。你不相應,念了還是不能往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
什麼?你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
  為什麼不一樣?因為不接受佛的教導。佛教我們要修的,我們偏不幹、偏不修。佛教
我們修淨業三福,我們偏偏不要,我們拒絕,你說這樣念佛能往生嗎?佛為什麼要跟韋提
希夫人講三福?還沒有跟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法,前面就先跟她講三福。這個意思也非常
明顯,就是告訴我們,你沒有前面三福的基礎,後面十六觀你修不起來,你就沒有辦法修
。這個意思不就很明顯,所以我們要重視戒學。戒學,第二福一定涵蓋第一福,比如說三
皈五戒是第二福,一定涵蓋前面第一福。好像這個樓房有三層,有第二層一定有下面第一
層,這是一定的,你有第三層,一定有下面第二層、第一層。這點我們在學習當中也不斷
提起,與諸位同學共勉。我們要常常提醒,這樣我們修學才不會迷失了方向,這一生學習
才有一個結果。
  婬戒的經文到這裡是圓滿了,後面還有弘一大師的《補》。廣化老法師也非常慈悲,
引用一些善書典籍給我們講出了幾個公案,以及降服婬心的一些經典、方法,提供給我們
同學大家來參考,這些資料也非常寶貴。因為婬戒這條,在我們眾生來講是很難持的。特
別在我們現前這個開放性的時代,大家聽到要戒這個,就很不願意去聽,也很不願意去面
對,也很不願意接受。為什麼?因為這個煩惱非常的熾盛。所以佛在經上也講,末法時期
佛弟子不樂修不淨觀,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的佛弟子,他不喜歡修不淨觀。為什麼
不喜歡?因為迷得太深了。我們想這生有成就,這個不能不講,不能不學。我們下面來看
廣化老法師引用《壽康寶鑒》裡面有一段公案,這是古時候的公案。《壽康寶鑒》原來名
稱叫《不可錄》,不可以的不可,錄就是記錄的錄。後來印光祖師也非常慈悲,知道這個
時代的人,婬戒犯的最嚴重,因此《壽康寶鑒》這個名稱是印光祖師改的,原來叫《不可
錄》,古時候叫《不可錄》,印祖把它改成《壽康寶鑒》。所以在這個書,印祖也有序文
,也特別推薦這本書。戒婬對我們身體,還有自己的福報都有很大的幫助,身體健康,福
報增長。
  我們來看看《壽康寶鑒》這個公案:「余杭陳醫生」,余杭在杭州,杭州有個地區叫
余杭,現在這個地名好像還是用余杭。這是古時候的事情,有個醫生姓陳。「有貧人病危
,陳治之痊癒,亦不責求報酬」。這是說這個陳醫生很有醫德。古時候當醫生跟教書的,
都是屬於義務發心的,就像我們佛門裡面講發心的,發心就是不要有任何條件的,義務的
去幫助人。所以古時候醫生,醫藥、診斷費是隨便人家給的,跟教書的一樣,你家庭過的
去就多給一點,經濟比較差的你就少給一點。完全沒有經濟能力,這個醫生、教書的,還
要免費的為他們服務,甚至還要倒貼醫藥費去供養這些貧人,因為他沒有錢去買藥,你能
做的到,你就要去供養他。這個陳醫生,我們從這個地方看也是很有醫德的人,貧人病危
,他的病很危險。這個陳醫生也不因為他是貧人,沒有錢給他賺,他就不給他治了,還是
把他的病治好了。亦不責求報酬,這點非常難得,他也不要求他要對他什麼樣的報答,都
完全沒有,這個是真正標準的醫德。做醫生有醫德,積功累德,他將來會享受大福報。反
過來看我們現在的醫生,都是商醫、做生意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賺錢,他不能虧本的。以
商業行為這樣的一個觀念,病人就要遭殃了,推銷藥物,勸大家儘量買藥,大家多買,他
才有錢賺,這個買藥的人是不是適合用這個藥,有沒有副作用,他就不講了,他就不管了
,甚至編一些話去騙人,這就造罪業了。這個陳醫生,我們從這個地方看,是一個很好的
醫生,把這個病人治好了。
  「後陳因避雨過其家,其姑令婦伴宿以報恩,婦唯唯」。後就是以後有一天,陳醫生
經過這個貧人他們家門口,剛好下大雨就到他們家裡去避雨,雨下得很大,那天晚上就在
他們家借住一個晚上。在以前那個時代露宿不方便,一般的人家提供給人家住宿是常有的
。以前我小時候到我外婆家,鄉下有些人住在深山裡面的,走到我外婆家已經很晚了,上
山不方便,就臨時借住一個晚上。在以前人心很厚道,這都很方便,現在恐怕就很難再看
到這樣的情況了。住在他家,當然這個貧人被醫生把病治好了,也非常感恩,也沒有經濟
能力去回報,剛好今天有這個機會到他們家來。這個貧人的太太,姑就是她的婆婆,就跟
她媳婦講:你先生的病就是這個陳醫生治好的,今天剛好來我們家,我們也沒有什麼好報
答,妳晚上就陪他睡一個晚上,報答他的恩德。古時候做媳婦的對公公婆婆都是很孝順,
也就不敢違抗,婦唯唯,就是她也不敢違背。
  「夜深就之」,到夜深之後她就去找陳醫生,到他房間去。「曰:君救妾夫,此姑意
也」。我晚上來找你是因為你救我的丈夫,來這裡是我婆婆的意思。「陳見婦少而美,亦
心動,隨力制之」。陳醫生深更半夜看到這個少婦也非常美麗,看得也心動了;但是古人
都有接受倫理道德教育,他就隨時起了個念頭,這個不可以,不合乎禮節的,隨力制之,
他就自己控制自己這種起心動念。「自語曰:不可!」自己對自己講,不可以!「婦強之
」,他家這個媳婦接受婆婆的命令,就要完成這個任務,就很勉強要求這個陳醫生跟他一
起睡。這個陳醫生,「陳連曰:不可,不可!」他一直對自己講,不可以,不可以!「坐
以待旦」,那天晚上他都不敢睡覺,坐到天亮,這個媳婦也跟他僵持到天亮。「最後幾不
自持」,最後幾乎快沒有辦法保持了。到最後的關頭,「又大呼曰:不可二字最難!」到
天亮,他就趕快離開,就回去了。
  「爾後陳有子應試,主試官棄其文,忽聞呼曰:不可!」陳醫生有個兒子到京城去考
試,主考的考試官看到他的文章不可取(就是不及格),就把它拋棄,不錄取。這個考試
官忽然耳朵旁邊聽到有人跟他講,不可!到了晚上,「挑燈復閱,仍感無可取處,再棄之
」。白天聽到聲音跟他講不可,他心裡也覺得怪怪的,到晚上再把他文章拿來看看,怎麼
看這個文章都是不好。所以晚上挑著燈,再查閱他的文章,也是沒有可取之處,再把它丟
棄到一邊。這個時候他又聽到,「連聲呼曰:不可,不可!」聽到兩聲不可,白天聽到一
聲,晚上聽到兩聲。聽到這個聲音,他又再把它拿起來看,「因之復加詳閱,實未達標準
,最後決意棄之」。最後決定不要了,這個確定不要了,要把它放棄了。「忽聞大呼曰:
不可二字最難!連聲不已」。忽聞,就是最後他決定這個文章不錄取,忽然聽到大叫,這
個聲音說不可二字最難!連聲大叫,不是講一聲,連聲就是連續好幾聲。這個考試官,古
時候的人他們都相信因果,做官的人都是有道德學問的,知道這個事情不尋常,知道這個
人他的祖宗「必有陰德所蔭」,知道他必定有陰德庇蔭他這個子孫,不然不可能這樣的,
發生這麼奇怪的事情。「因錄取之」,因為這個緣故,這個主考官就把他錄取了。
  「榜後召問原因,其子亦不解何故」。榜後就是發榜之後,這個主試官就是考試官,
就找陳醫生的兒子來問是什麼原因。他原來是不想錄取他的文章,但是聽到耳朵旁邊有人
跟他講,不可不可;到最後給他講,不可二字最難。問他,到底你有做了什麼好事?其子
亦不解何故,陳醫生的兒子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他也莫名其妙。這個考試官問他原因,
他也不知道,但是是把他錄取了。「歸告父」,回家之後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他父親知道
。「父曰」,他的父親就跟他講:「此我壯年事也,不意天之報我其厚如此!」他的父親
就跟他講,這是我壯年時候發生的事情,你還很小的時候發生的事情,不意就是沒有想到
,天竟然報答我這麼豐厚!我的兒子原來不能考上,現在居然讓他考上了,他兒子才知道
這個原因。後來這個事情傳出來,當時的人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後人做為一個典範。
  下面講,廣化老法師按照這個公案,他有一個評論。「按:美色當前,生理衝動,人
所難免。而現今社會,到處皆有誘惑之坑,是禍是福,亦憑各人之能否遵從禮法,力克其
邪!為己,為子孫,可不懼乎?」這是廣化老法師再給我們提醒,美色當前,生理衝動,
人所難免,特別是年輕力壯的,身體很好的人就很難避免。但現在這個社會,到處都有誘
惑之坑,唯恐你不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還怕你起的不夠,現在電腦、雜誌就是儘量鼓勵
你去造惡業的,讓你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誘惑。這個誘惑擺在我們眼前,我們不受誘惑就
是福,我們增長福報,我們受了誘惑給我們帶來的就是災跟禍。所以廣老在這裡講,「是
禍是福,亦憑各人之能否遵從禮法,力克其邪」,能不能遵守禮法,努力用功克除我們的
邪念。這個是為自己、為子孫,不可以不謹慎,特別我們現前這個社會。
  下面廣老再給我們註:「欲戒婬行,須伏婬心,婬心若伏,便不犯婬了。茲錄三種降
伏婬心之法,以供初學參考。」他後面兩條是摘錄自《欲海迴狂》,就是《安士全書》的
。第一段,這裡是舉出《法華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眾生,
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是《普門品》裡面講的,《普門品》講
貪瞋痴,這個欲就是貪欲,以婬欲做一個代表。「多婬眾生,若遇婬境現前,婬心衝動,
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如在目前,生慚愧心,鞠躬合掌,至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想菩薩以甘露水,澆我身心,我此欲火,化為清涼」。這樣三業至誠,心念觀音菩薩
的慈悲力量,口念觀音菩薩的聖號,耳朵聽聞觀音菩薩的慈音,必有奇妙的感應。這個是
非常靈感的,關鍵在至心,真心的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是我們在《法華經.觀世音菩
薩普門品》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關鍵要在一心,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我們就可以離欲

  這也是屬於念佛法門,因此佛在很多大乘經典都勸眾生,有苦難、有急難要至心的稱
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菩薩就會幫助加持,幫助我們解脫現前的災難、困難。只要一心,至
心恭敬的稱念,求菩薩加持,一定有感應,所謂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會有應,感應是一定
有的。感應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一定有應。顯感顯應,我們很
明顯的去求,這是顯感,菩薩也很明顯的給我們回應,我們也看到了,或者聽到、接觸到
,很明顯的,這是顯感顯應。第二類顯感冥應,我們很明顯的去求去感,但是應不明顯,
冥就是暗中的幫助,讓你不知不覺的得到了加持幫助,這是顯感冥應。另外一類冥感顯應
,自己沒有很明顯去求,菩薩很明顯的應,自己在內心微微起了一個念頭,不是很明顯的
感,但是菩薩的應卻是非常明顯,這一類叫冥感顯應。第四類就是冥感冥應,自己也沒有
很明顯去感,菩薩也是沒有很明顯的應,總是有感應,有感必有應。感應的道理就像敲鐘
,你去敲就是感,那個聲音出來就叫應,你大力敲,它回應的音聲就大聲;你小力的敲,
它回應的音聲就小。你只要去敲,它一定有聲音回應,應的大小關鍵在我們感的這方面,
你感大,它回應就大;你感小,它回應就小。這個是勸我們念觀音菩薩,也是非常方便的
一個法門,這個都屬於念佛法門。
  佛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有勸我們要兼念觀音菩薩。印光祖師在《文
鈔》裡面也常常勸人,念佛之外,特別在我們現前災難很多的時代,也要念觀音菩薩聖號
,迴向給世界苦難的眾生。遇到有緣的人,我們要勸他念觀音,特別還沒有學佛的人,勸
他念觀音求消災免難,一般社會大眾比較容易接受。你勸他念佛,他未必肯接受;如果他
過去世有深厚的善根,他會接受。如果還沒有深厚的善根,你勸他念阿彌陀佛,他以為你
叫他趕快去死,他不願意念。但是念觀音,求現在消災免難、家庭平安、身體健康,這個
大家都很需要的,大家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對於還沒有深入佛法的人,我們先勸他念觀
音。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也勸當時念佛的同修,也是勸我們,說如果你一天定一萬聲
佛號,念阿彌陀佛念一萬句,另外就再念五千句的觀音菩薩聖號,迴向給這個世界苦難眾
生;如果你念一千聲阿彌陀佛,你就念五百聲觀音菩薩聖號迴向給苦難眾生,就是根據我
們每天定課多少,觀音菩薩聖號是阿彌陀佛聖號的一半。祖師在《文鈔》也勸過我們念佛
同修,特別在我們現前災難特別多的時代要兼念觀音。當然有的同學講,他要念阿彌陀佛
,當然也可以,阿彌陀佛能接引往生,當然也能幫助我們消災。但是我們對一般人、對大
眾,觀音大家比較能接受。這裡是舉出《普門品》有這麼一段經文,這是幫助我們降伏婬
欲的。
  第二個方法是觀想,四覺觀。這是採取《安士全書》的,《安士全書》裡面有四覺觀
,就是你要常常提起這四種觀想。在我們還沒有修這個觀想,戒要先修,然後跟修觀可以
同步。四覺觀是屬於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我們看到蕅益祖師《寒笳集》裡面給我們
開示,五年學戒,不是只有在戒相上,而且還要懂得修四念處。戒的精神就在四念處,你
有修四念處,再修戒就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如果你修戒,不修四念處,只能得人天福報
。但是我們修戒的目的是要斷煩惱出三界的。所以五年學戒不是只有學戒的條文戒相,還
要修觀想,這個就是我們修戒的目的、持戒的目的。我們身口持戒,心修觀想,身口意三
業這樣來搭配修行。
  身怎麼修?在我們佛門裡面,就是你在飲食上、在睡眠上,在整個環境上要戒,戒就
是一個防範、預防。比如說年輕人,他身體太好了,古人講「飽暖思婬欲」,吃得很好,
穿得很暖,他沒事幹就胡思亂想,就思婬欲;「飢寒起盜心」,沒得吃、凍得受不了,就
生起偷盜之心。這是古人講的兩句話,我們修道人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就必須要克制,在
生活上不要太過分,不要吃得太營養、太好。所以佛在經上也講,比丘常帶三分病,沒病
貪欲就容易生。因此佛規定出家眾一天吃一餐,吃的都不是很營養,你就不會營養過剩了
。所以這個生理衝動是怎麼衝動?吃得太好了,吃得太營養了,你吃不太營養的就不會了
。常常有三分病,你就沒有心情去想那些,常常這裡痛那裡痛,你還有心情去想婬欲嗎?
就沒心情了。所以這樣才能夠降伏婬念。如果身體很健康,吃得又很營養,睡眠又睡得特
別長,那不起婬念才怪,所以我們要先從身去調節。所以佛講過午不食,吃一餐可以了。
現在我們不但吃三餐,還要再吃點心,還要講求什麼比較營養。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
》裡面講,飲食是婬欲的第一個增上緣。所以佛制戒都有他的道理,為什麼要限制。
  所以年輕人體力好,這些要減少,減少之後,他能夠調節身心,再來修觀想就比較容
易了。如果你一天到晚,這個身體好的不得了,婬心這麼熾盛,你這個觀怎麼也觀不起來
。所以先從調身,然後再來調心,這是我們修觀想之前一個先決條件。當然身體也不能病
的都不行了,爬都爬不起來了,當然也沒辦法作觀。就是剛好你可以支持體力,不要過剩
,這樣修行就比較好修行。現在為什麼修行這麼不好修?時間太多了,沒事幹;或者做很
多事情,他心不在道,不知道作觀。雖然做很多事、幹很多活,他不懂得修,修到最後都
會偏差掉,這個非常重要。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再來跟大家學習觀想這方面的。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
喜充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