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三十六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5-09 18:55:47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09/12/9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6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
家學習到五戒第三條,婬戒。我們這條戒經文學習到「優婆塞自受八支」,八支就是八關
齋戒。八關齋戒的時間是一日一夜,就是在受八關齋戒這一天,不但邪婬要禁止,就是夫
妻正婬也要禁止。如果受八關齋戒這一天,夫妻行婬也是犯了這條戒,因為這一天是禁止
,不可以的。所以「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也就是說受八關齋戒這一天,如果是夫
妻行婬也是同樣犯了不可悔罪,因此受八關齋戒這天要特別留意。
  優婆塞如果沒受戒,我們一般講只受三皈依,像我們一般來學佛的佛弟子,先受三皈
依,沒有受戒。所以優婆塞有受戒、有沒有受戒的,就是有人他只是受三皈,有人受了三
皈五戒。雖然沒有受戒,如果是侵犯了「佛弟子淨戒人」,淨戒人就是「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持五戒的,這個叫七眾。在佛門裡面,七眾
就是以受戒來區分的,你受持那一種戒屬於那一眾。七眾持淨戒,他受持淨戒,優婆塞去
侵犯到佛弟子淨戒人,他本身沒有受戒,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這個罪,他只有性罪,沒有
破戒的罪。所以經文給我們講,「雖無犯戒之罪」,雖然沒有犯戒這個罪,因為他沒受戒
;「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具足戒」,就是以後就不能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
、比丘戒、菩薩戒,這些都不能受,因為他還沒有受戒之前,曾經侵犯過佛弟子淨戒人,
就是受持清淨戒律的七眾。他持淨戒,你去破壞他的梵行,這個罪就很重,所以就永不得
受戒,也是等於跟受戒犯了不可悔是一樣的嚴重。
  今天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經文。我們上面講的這個經文,就是犯了這些罪過,當然佛
允許人懺悔,但是懺悔,必定要深入懺悔的理論、方法,還有境界,這樣才能夠把過去所
造的不善業,這些罪業懺除清淨,懺除清淨之後才可以再受戒。一般在小乘戒經講的不可
悔,就是不可以用作法懺來懺悔,只有依大乘的取相懺、無生懺才能夠懺除這個業障,當
然這就比較不容易。我們看下面經文:
  經【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
。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經文,『佛告諸比丘』。在前面經文也跟大家報告過,這裡我們
再重複的提起,讓大家對這個印象深刻一點。因為這個戒就是要出家眾比丘來傳,在家戒
也是要比丘來傳。所以比丘尼、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包括在家的八關齋戒、五戒,
都必須要比丘來傳授。所以《五戒相經》主要對在家居士講的,但是佛還是要對出家比丘
僧來講,因為比丘要去傳在家眾這個戒。所以他要先告訴比丘,讓他明瞭,他才知道怎麼
去傳這個戒。所以經文也都是「佛告諸比丘」。
  比丘是出家五眾的代表。『吾有二身』,佛講我有兩個身,一個是『生身』,一個是
『戒身』。「生身」就是佛這個身體,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人間,跟我們一般人一樣,
有父母、妻子,有這個身體,這是生身。第二個是「戒身」,戒身,下面《箋》會給我們
解釋。此地講,『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
。「若善男子」,善男子就是有善根的男子,學佛的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為
吾就是為我這個生身,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佛滅度了,這個身體荼毗(火化)之後,給
後人留下來的,就是佛身體的舍利。佛這個身體火化之後,遺留了很多的舍利,舍利必須
要造塔來供奉,所以講造七寶塔。這個塔還不是一般的塔,用七寶去造的。造了多高?「
至於梵天」,這個塔實在是太高了。現在不要說到梵天,就到我們月球就不得了,到梵天
,這個塔有多高?這是形容比喻,造這麼高的塔,當然功德很大,造塔供奉佛的生身舍利
到達梵天,這麼莊嚴壯觀的寶塔,這個功德很大。「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就是
說去破壞,破壞供養釋迦牟尼佛生身舍利的七寶塔。這個當然有罪,這個罪過也是非常之
重,不是一般的罪,壞塔這個罪是相當的重。罪雖然重,「尚有可悔」,尚且還可以懺悔

  下面講,『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這是講虧損供養我生身舍利的
七寶塔這個罪,比「虧吾戒身」,吾戒身就是佛定的戒,就是虧損了這個戒,「其罪無量
,受罪如伊羅龍王」。這是比喻這個罪過比去破壞七寶塔還要嚴重,就是告訴我們破壞佛
的生身,罪輕;破壞佛的戒身,罪重。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給我們說明這點。我們來看蕅
益祖師的《箋》:
  箋【此結示淨戒不可虧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以此
戒法。師師相授。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
法身。故較破壞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就是祖師給我們解釋,『此結示』,「結示」是做一個總結開示
,佛定的『淨戒不可虧犯』,「虧」是虧損,「犯」是犯了戒、超越了戒,去犯了戒。『
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法身故』,這是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戒身
,戒身就是法身。「法身」這個名詞,我們在大乘經典常常看到,佛有三身:法身、報身
、應化身。法身是為體,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宇宙的本體,禪宗講父母
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面目。法身,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法身,但現
在迷失了,佛出現在世間示現給我們看,教我們要恢復。那要怎麼恢復?「佛以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戒定慧三學是我們一般通途修行的總原則,不管是大乘小乘、顯
宗密教,戒定慧三學是修學共同的總綱領、總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斷
煩惱,就解脫了,解脫知見,解脫之後知見跟凡夫就不一樣,是正知正見。我們凡夫的知
見都是錯誤的,叫邪知邪見,因為我們沒得到解脫。這是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戒身。也可以
說,戒是得定、開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解脫知見的一個關鍵。
  所以下面給我們講,『以此戒法,師師相授』。「戒法」是老師一代傳一代傳下來的
,古佛傳給今佛,今佛再傳給下一尊佛,都是一樣的。所以戒是超越時空的,超越時間空
間的,它不會因為時間不同、地點不一樣而有所改變,它超越時空。戒跟我們中國古人講
的禮,它的性質不一樣。禮,三代之禮,每一個朝代的禮,都會有一些調整修改,這個是
世間善法。雖然是世間善法,它在禮法上有一些調整,當然也有一個不變性的原則,但是
它是屬於世間法。戒是屬於出世間法,所謂出世間法就是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方法,
你修學這個方法就叫出世間法。世間善法出不了六道,但是他可以在人天善道,不墮三惡
道。比如說守住世間的禮,他可以不墮三惡道,來生可以再到人道,或者到天道,但是出
不了六道。就世間法來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的倫理道德這些道理,以世間法的標準來
講,就是世間六道裡面人天善法來講,它是真理,也是不能改變的。它的原理原則,如果
你破壞、改變就墮三惡道。違背善法,那就是惡法,惡法的果報就在三惡道。
  戒是出世間的善法,你沒有戒就得不到定,你心定不下來;心定不下來,一天到晚亂
糟糟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難免就常生煩惱,生煩惱就沒智慧。智慧是
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都具足的,現在因為有這些煩惱障礙住。所以戒定是一個手段,用這
個手段把我們障礙排除,我們原來具足的智慧就恢復了。其實我們修,學佛沒有別的,就
是恢復自己本來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智慧德能本來大家都具足的,跟佛沒有兩樣,它本來
就有的,但是現在迷了,產生障礙。我們修就是排除障礙而已,並沒有增加任何東西。所
以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修學到成佛,它沒有增加一點,因為它
本來就這樣;現在迷惑顛倒在六道輪迴,它也沒有減少一點,這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不增不減。但是我們現在在迷惑的狀態之下,就看不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看到的都是
一些虛妄相,在這個虛妄相裡面冤枉的生煩惱、受痛苦。所以必須靠戒定這個手段。戒定
是個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因此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手段就
很重要,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非常的重要。
  「此是戒法,師師相授」,上一尊佛傳的,跟這一尊傳的都一樣,未來佛傳的也是一
樣,只要是佛,都不會有兩樣。所以這個戒法,『即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你守這個
戒法,就是守住如來法身,因為你要證得法身,必須要持這個戒法,你才能夠恢復本來面
目,所以就是如來法身常住不滅。你這個戒身在,也就是說法身就常住不滅,法身就現前
了;戒身不在,法身雖然有,但是就在眼前,你自己就迷失了。佛菩薩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還是生煩惱,原因就是自己迷失了。所以必須依這個戒,才能恢復我們的法身。
  『若或自破梵行,或復破他梵行,則是破壞如來法身』。「若」是假若、或者自己破
壞自己的梵行,自己破壞自己清淨的行為。「梵行」特別是指不婬欲這個行為。在古印度
的婆羅門教,梵這個字主要修清淨行的,就是他沒有婬欲這種不淨的行為。所以一般婆羅
門,他們是外道,他們修禪定也要守這個戒,才能夠得到色界的禪定,生到大梵天去。他
憑什麼生梵天?就是守這個戒,他才能生到色界天去。如果他不能守梵行,他定怎麼修,
總是在欲界。戒如果修的不清淨,在欲界有六層天,頂多修到他化自在天,這是最高的,
再上去就不能突破;再上去就是要斷除婬欲,色界就沒有婬欲。但是欲界六層天的天人還
有,比較淡,比我們人間淡很多,越高層次的天就越淡,到色界天就完全不起現行。所以
這個叫梵行,我們守這個戒就是梵行。
  「或復破他梵行」,或者是破壞別人修清淨行,他戒持的很清淨,我們去破壞他。自
己破壞自己,或者破壞別人,「則是破壞如來法身」,就是破壞如來的法身。『故較破壞
生身舍利塔罪為尤重也』,因為破他梵行就是破壞如來的法身,所以比較起來,比破壞佛
陀生身舍利塔的罪還要重,因為這是破壞法身。說明法身重要,比生身重要,因為法身是
主體。這一段給我們解釋,為什麼破壞生身七寶塔罪輕,破壞戒身罪重,這個道理給我們
說出來。下面給我們解釋經文裡面講的伊羅龍王。
  箋【伊羅龍王。具云伊羅跋羅。亦云伊羅缽。伊羅。樹名。此云臭氣。跋羅。此云極
。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不過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遂致頭上生此
臭樹。苦毒無量。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猶未
肯犯。獨此婬戒人最易犯。故偏於此而結示也。】
  這段是給我們解釋『伊羅龍王』。「伊羅龍王」是印度話,具足的稱呼叫『伊羅跋羅
,亦云伊羅缽』。這是我們中國古人使用語言文字,一向喜歡簡要詳明,這個跟外國人不
一樣,外國人的語言文字是很冗長的。具足來講是叫做「伊羅跋羅」,簡單稱為「伊羅」
。具足稱呼應該是伊羅跋羅,「亦云伊羅缽」,伊羅缽又是另外一種翻譯的音譯。翻譯經
典的法師不一樣,翻譯有時候會有一些差別,但是意思是相同的。伊羅是古印度一種樹的
名稱,這種樹現代是不是還有,這就有待考證。此地給我們講,這個樹的名稱為什麼叫伊
羅。伊羅翻成中文的意思,『此云臭氣』,「臭氣」就是這個樹散發出來的氣味很臭,有
這種臭氣的樹就叫伊羅,古印度稱為伊羅。『跋羅,此云極』,這是到達極處的極、太極
的極,「此云極」。伊羅跋羅,把它翻成中文講起來就叫臭氣極。
  外國文字大部分跟我們中文不同,文法上有一些倒裝的、顛倒的,比如說我們講先喝
水,外國人就講喝水先。我們一般習慣,中國人講先喝水,外國人叫喝水先。有一次我在
澳洲淨宗學會,十幾年前,那個時候剛開始,有幾個居士學法器,我去教法器。其中一個
林居士,姓林,在休息的時候,大家就開開玩笑,我們中文講林居士,他們用英文講就要
倒過來叫居士林,他們就叫他居士林(居士林,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這就是外國的文法
有一個倒裝句。所以這裡講臭氣極,用我們中文來講,我們習慣把極要放在第一個字,極
臭氣。如果簡單講極臭,極臭就是非常的臭,臭的不得了。像台灣有一家專門賣臭豆腐的
,那家的招牌叫做獨臭之家。諸位同學有機會到台灣,可以去嘗試一下。獨臭之家有分幾
級臭的,十二級、十三級、十四級、十五、十六,最臭的他說十七級,由客人來選。我去
吃,我是選第十七級的,那個是獨臭之家,聞起來很臭,但是吃下去可香了。這個是講這
個樹的名,我們中文的文法就是極臭氣,意思就是說這種樹非常的臭,它散發出來的味道
,臭的讓人受不了。下面就給我們講伊羅龍王這個公案。
  『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根據經典講,龍王就是水族當中的王。龍王的種類
也非常的多,海龍王是比較大的,另外河的龍王、江的龍王,還有湖澤的、一個大湖泊的
龍王,所以牠管轄的範圍也有大小不同。龍王就是水族當中的領導,牠在水族當中是領導
。那麼海龍王,像我們看《西遊記》也有四海龍王,東西南北四海龍王,一個龍王管轄一
個範圍、一個地區,就跟我們人間國家與國家,每個國家裡面它有劃分行政區域,情況是
一樣的。龍王是水族的領導,經典對龍王這方面的資料也非常的豐富,種類、各方面的,
非常豐富。龍王有神通,有的龍王是享受福報的,還有一些龍是去受罪的,所以都是龍,
要看那一種龍。就跟我們人一樣,到人間來,也有來享福的,享受權力威勢的,也有來受
罪的,都叫人,但是果報不一樣,龍王也是如此。這個龍王,我們看到就知道牠是受罪的
龍王,這個我們在《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也看到了,文昌帝君在以前也墮過
做龍這一道。龍王有的有修福,但是夾雜罪業;有的福報修的比較好、比較大,罪業比較
輕的,果報就比較殊勝。
  這個伊羅龍王是臭氣,當然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龍王果報就不好了,如果牠身體散
發出香氣,當然果報就好。這是什麼原因?下面給我們講,「謂此龍王昔為迦葉佛時比丘
」,這個龍王為什麼叫做伊羅龍王,昔就是過去,迦葉佛出現那個時代,他是在迦葉佛那
個時代出家,是一個比丘。迦葉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在賢劫千佛的第三尊佛,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我們現在這個賢劫有一千尊佛,這是在《三千佛名經》講,
有過去一千尊、現在一千尊、未來一千尊,三千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是屬
於現在賢劫一千尊佛當中的第四尊佛,迦葉佛就是第三尊,第五尊就是彌勒佛。他在迦葉
佛這個時代出家做比丘,做比丘這個時候,有一次『不過以瞋恚心』,就是心裡生起瞋恚
心,『故犯折草木戒』。比丘戒裡面有一條,不可以無故去拔草木,有這條戒。那個草長
的好好的,你不能無緣無故的就給它拔掉,樹木長的好好的,你把它砍掉,無緣無故去折
草木。這個比丘是以瞋恚心故犯,故就是故意的,一發脾氣,生起瞋恚心,把草拔掉、樹
木砍掉。就是我們現在講,把自然環境給它破壞了,用瞋恚心去破壞自然環境,去折草木
。他不是要用到那些東西,他是生煩惱故意去破壞,破壞之後又不知道懺悔。『不知懺悔
』,不知道自己做錯了,要改過懺悔。沒有懺悔,這個罪就消不掉,消不掉就有果報。『
遂致頭上生此臭樹』,後來死了,他就墮到龍王裡面去了。做比丘犯了戒,不知懺悔,頭
上生臭樹,墮到龍王這一道,頭上生很臭的樹,當然就很難受,『苦毒無量』。
  這給我們提出一個警惕,在我們一般看起來,這個罪過也不怎麼嚴重,他只不過一時
情緒失控,生煩惱去破壞草木,怎麼得到這麼嚴重的果報?這個果報就是破戒罪。破戒這
個罪是很嚴重的,是告訴我們這一點。因為受了比丘戒,你破了這條戒,這條戒是可以懺
悔的,你又不知道懺悔,你又不改過、又不認錯,所以他就得到這種果報。得到這種果報
,當然我們可想而知,頭上長那個樹那麼臭,一天到晚薰,甩也甩不掉,當然苦毒無量。
『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祖師再給我們提醒,「況」就是何況,說這
個比丘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懺悔,死了以後去當龍王,頭上生了臭樹,苦毒無
量,「何況殺、盜、婬、妄」,犯了根本重戒。犯了輕戒,果報就這麼嚴重,犯了四重戒
果報如何,我們就可想而知。所以祖師給我們提醒,況殺、盜、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
乎?這可以犯嗎?給我們提醒。
  下面給我們講,『然殺盜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猶未肯犯』。五戒第一條戒是殺生
,第二條戒是偷盜,這兩條戒,稍稍有慈悲心、有廉退心的人,也不肯去犯這個戒。你只
要稍稍有慈悲心,提到「殺盜二戒」,大家都會去守這條戒,不肯去犯這個戒。因為犯了
殺生就傷害到自己的慈悲心,就很不慈悲,我們現在人講愛心,就沒有愛心。你說你很有
愛心,一天到晚殺生,愛心在那裡?把自己的快樂建設在眾生的痛苦上,一點愛心都沒有
,因此稍稍有慈悲心的人就不會去造殺生業。稍稍有廉恥心的人,他也不會去偷盜,寧肯
餓死,他也不去幹偷盜的事情。說明這兩條戒還比較容易,祖師給我們講「猶未肯犯」。
『獨此婬戒人最易犯』,「獨」就是單獨,獨獨這條戒,人最容易犯的。這條戒實在講就
是根本。
  我們中國古人也講,「萬惡婬為首,百善孝為先」。為什麼把孝跟婬變成一對?過去
有一年在澳洲淨宗學院,鍾茂森博士也拿了一本《孝婬果報錄》,跟我討論這個問題,所
以我們就討論到這個問題。古人講百善孝為先,什麼善事,孝是優先的,你如果沒有孝,
所有的善也都落空了,也可以說所有的善都是從孝所生的。百善孝為先,萬惡婬為首,既
然百善孝為先,他為什麼不說萬惡不孝為首,為什麼講婬為首?這個話就很耐人尋味了,
為什麼古人這麼講法?古人講這個話,也是我們要深入去體會的。這兩句話也是告訴我們
,如果你犯了邪婬,你就沒有辦法盡到孝道,真正有孝道的人,就是有孝心的人、行孝的
人,他必定不犯邪婬。那麼反過來講,換句話說,你要盡到孝道,要先從斷邪婬開始。如
果你這個不斷,犯了邪婬,所有的惡業都從這裡產生,相關的惡業都從這裡產生。惡業一
直增加,還能夠行孝嗎?對於孝道就虧損了,就沒有辦法去盡孝了。所以古人也編一本書
叫《孝婬果報錄》,這個書是根據這兩句話來編的,有很深的含義。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
道了,我們要孝養父母,五戒這條是為首的,最主要你要去堅守不犯,才能盡到孝道。反
過來講,如果不能守這個戒,縱然對父母有很好的供養,也不能算是盡孝道,這點我們必
須要明白。
  從佛法來講,《圓覺經》給我們講,婬欲是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六道眾生
為什麼會有這個身體,為什麼會有分段生死,原因怎麼來的?就是婬欲來的,有婬欲的念
頭行為,造成這種現象。你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所以出家眾這條戒就要不婬;在家眾,
佛只規定不邪婬,夫妻以外的都叫邪婬。出家眾婬欲要斷,因為你要了生死、你要出三界
,出家就是出三界家,出六道輪迴之家,出生死家,你要出這個家,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第
一個因素、根本的因素就是婬。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我們修行不止這一生,但是每一生修
行都沒有達到了生死;不要說達到了生死,就是證得初果須陀洹都沒達到。我們追查它的
原因,也是這條戒持的不清淨,這條戒如果持清淨,你很容易就得定,得定開智慧就能斷
煩惱。這條戒為什麼這麼難持,因為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了,所以人很容易犯。
  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還好只有婬這一條,如果另外有一個煩惱跟婬一
樣的性質,佛給我們講,普天之下沒有人能夠證得道果,就是證不了阿羅漢,出不了六道
。這是給我們說明,這條戒很難持到乾淨,因為它是無始劫的習氣最深的、最重的,所以
人最容易犯。因此佛在《五戒相經》裡面,『故偏於此而結示也』,「偏」就是為什麼前
面兩條戒、後面兩條戒,佛沒有講到這麼嚴重,佛獨獨對不邪婬這條戒講的這麼重。他說
你破壞這個戒,比破壞我生身舍利塔那個罪過還要重,佛為什麼這麼講?就是這條容易犯
,很不容易持,所以特別再給我們強調說明,持這條戒的重要性。我們再看下面《箋》的
一段結語:
  箋【然犯戒之罪既有重於壞塔。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祖師給我們做這段的結語。然犯戒的罪既然比破壞佛舍利塔還嚴重,那反過來講,『
則持戒之福不尤重於起塔耶』,就是你持這條戒的福報不就比去造七寶塔供佛舍利更殊勝
嗎?『幸佛弟子思之』,「幸」就是希望,我們為佛弟子,好好的去思考這個事情。就是
說我們持這個戒,我們現在不要講七寶塔,我們現在金山寺不是在蓋萬佛殿嗎?那個就像
七寶塔一樣,你現在持這條戒,比去蓋那個功德還大,我們同學大家要去深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
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