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深化民主反制認知戰

作者: vikk33 (陳V)   2022-09-06 13:53:15
深化民主反制認知戰
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polit_00/14/03247.htm
多年前,一位台灣知名的公知(編按:公共知識份子)來巴黎找我聊天,讚我很會帶風向
,還說我總能在第一時間就作反應,我回說:「網路帶風向是有時間性的,要搶著定調,
被帶走就很難帶回來了。」那是我人生的一個年代,一個無法複製的年代,無法複製不是
我的筆疲乏了,而是整個資訊環境演化讓我的能力不再存在價值。
 現在的環境是資本堆起來的,我們所訂的粉專、看到的點讚數、留意到的讀者回應....
,不少背後都是money堆出來的,背後都是一個大團隊在工作;現在不再是講道理的年代
、不再是以知識影響思考的年代,現在是人海戰術的年代、是操弄印象的年代。我們在臉
書、推特、google、line待得愈久,所接受到的這種不言明的政治廣告就愈多,視聽就愈
容易被左右。
 撲馬所研究的認知戰,指的是廣告主為中共的那些認知戰,但認知戰在島上不是新玩意
,黨國教育與統媒洗腦都是,廣告主也不限於中共,就我們現下的視聽環境,更大的比例
是島上一些政黨(藍綠白黄紅)、一些派系、一些政治頭人的投資。
 如果您像我一樣約略知道一些認知戰投資規模有多大,您就會像我一樣:從此換了一雙
眼睛在看待網路言論的呈現。
 在台灣,選舉看板數目大大地決定了選舉結果,我們因此要問:民意代表究竟是民意還
是金錢勢力選出來的呢?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及歐洲許多國家都禁止看板競賽,統一由公部
門公平提供。
 如果選舉看板是台灣政治墮落化的的重要源頭(高雄市民進黨初選議員候選人不少是百
面看板,還多過國民黨),那認知戰的投資將會是更邪惡的源頭,它的負面效應高達七項

 首先,它和看板一樣提高了政黨維持下去的經濟成本,使得政治更進一步屈服於金錢之
下。
 第二,在技術上,我們停止不了它,不像看板競賽是可以立法禁止的。
 第三,看板明白告訴民眾這是哪一位政治人物買的,認知戰的廣告主卻是隱形的;看板
明白告訴民眾這是一項廣告,認知戰卻從不會出現在廣告欄,也不會在旁標示廣告二字。
 這些文字、留言及按讚數代表的是特定的政治利益,它是一種廣告行為,卻不標示廣告
主、不聲明廣告性質,這讓我們更容易被操弄。如果,我們對於商業界的置入性行銷或業
配文很感冒,認為它是一種欺騙,為什麼要對於這種政治界的暗黑事業感到不痛不癢呢?
 第四,更糟的是,認知戰效益支持的是廣告主的片面利益,但它卻被包裝成:這叫作基
層民意(你看看這個帳號也這樣說)、這是為了公共道德。民意形塑的過程需要理性討論
,但認知戰速成的情緒操弄,讓每一份片面利益取得都產生了外部成本,由台灣民主來支
付。
 第五,看板競賽只是操弄我們資訊的接收量,認知戰所操弄的,卻是我們對世界如何觀
看的意識,如果這項意識是每一個人珍貴的尊嚴與自由: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經常思考
,認知戰以聲量方式,摧殘了人本價值。
 第六,政治道德上的反淘汰也形成了:愈有政治道德的政黨愈不願投資認知戰,也愈容
易在政治場域中被淘汰掉。
 想像一個有可能的情節:競爭同一票源的眾團隊裏,只有一個沒有擁槍自重,無力參與
恐怖平衡,最後下場就是被大家輪番放大檢視並攻擊。
 最後一項,認知戰的投資業主不便監控,容易讓操作主持人某程度將該投資私有化,於
是,在政治場域裏培養出一種新權力者,躲在暗處,從來不用受公開檢驗,這大大違反民
主原則。
 對抗認知戰是為了反對上述操弄,也是為了台灣政治不被金錢力量、暗黑力量所片面決
定,更是為了重構一個公共理性討論的環境,尋求台灣民主的深化;儘管制度上無法制止
島上政治勢力的認知戰,撲馬所倡議的個人層次對抗認知戰的原則,是一體適用的:不管
廣告主是哪一個顏色。
 認知戰不以餵假新聞為主,那太容易被查證而反駁了,認知戰是用聲量方式去製造印象
與評價;以出征為例,至少有下列幾種手法:
 一、錯置對方文字或動作的脈絡
 最近發生一個案例。日本選戰之中安倍晉三被刺身亡,自民黨不在隨後選戰談及此事,
那是一種面對不公平競爭的自我節制,否則該黨會勝之不武。台南市議員參選人李宗霖與
吳依潔在街頭悼念安倍晉三,被指為違反日本禮數、消費安倍之死,引發大量批評,這是
件很莫明其妙的事;一來,他們不是自民黨候選人;再者,民進黨候選人也做類似的事,
第三,這應可得到逝者親友的理解與歡迎;最後,他們人是在台灣,這完全合乎台灣禮數
,若非,政治人物穿有名字的背心去捻香不就也成了消費死亡嗎?但是,這種錯置脈絡的
攻擊得逞了。
 二、擴大法與滑坡法
 比如私密社團裏幾位個人的發言,被公開出來,引發出征,當攻擊巨量時,視聽人會被
誤導而感覺那些個人意見是整個黨或組織的立場,所謂「量變產生質變」。另外,小黨人
士對大黨一個小小的批評(比如誇張的百面看板)也被滑坡為背刺,致使任何理性討論都
無法進行。
 三、片面閱讀對方文字
 比如忽略攻擊目標所註明的前提或但書,或宣稱那不是作者的重點,以大規模突顯斷章
之詞來扭曲全文的本意。
 另一例是Charlie Hebdo(查理週報)被冤枉,2013年它批評極右派FN的種族主義趨向
,將其黨徽與一猴子放在一起,猴子的頭是當時一位深膚色的部長;此圖刊出後,被惡意
裁剪的版本大量流竄,許多人攻擊那人猴合身是該報種族主義之舉。
 四、寫出與主文內容或事實相反的心得
 比如在道歉文下不斷地派帳號來留言「道歉很難嗎?亅,讓人覺得該道歉文一定有不足
之處,或者一點也不真心。
 五、以陰謀論進行抹黑及醜化
 例如指某人或某黨「一定有拿XXX的錢」,雖是賤作,但量大時就可摧毀被攻擊對象的
形象。
 六、將小錯誇張為大錯
 2018年姚文智不會抱貓被攻擊,抱貓跟市長資格或能力沒有關係,真心在乎抱貓能力的
選民也很少,這種小事卻經由嘲笑者成群結隊,讓社會大眾有了姚犯下重大選舉失誤的錯
覺。這是一個很經典的認知戰操作案例,所謂聲量政治的「量變產生質變」。
 我們對一些人事物的印象,常常以為是源自「自己的」感受,但實情經常是被操弄出來
的;若要反對這個說法,等於在宣告該暗黑事業的投資是無效的。事實上,從2018年之後
,這個見不得光的事業得到一個很跳躍的發展,其操弄效果得到政治業界多方肯定。
 被聲量捲走所產生的負面感受有兩個特徵:
 一是產生過程,我們從來沒有把作者的圖文獨立起來閱讀過,總是混合著他人的評論一
起感受,更糟的情況,是只讀評論而沒看過原文(帶風向的人會說:「我不給連結了,以
免增加他的流量」)。
 二,該感受來得很快速,並非經過一番思考:作者這樣寫有理嗎(而不是我喜不喜歡)?
作者的推論是什麼?
 台灣民眾懶得思考鼓勵了此歪風,這也造成公眾人物在面對出征時很容易跪下去,畢竟
馬上道歉比起「寫一篇文來討論應不應道歉」容易得多。選戰中的人進行危機拆彈,馬上
道歉是不得不的辦法,但在其他的狀況,容我們作個比喻:2020年代對認知戰的輕易低頭
,是不是等於身處2000年代對統媒洗腦的輕易低頭?是不是等於身處1980年代對黨國教育
的輕易低頭?
 更不幸的是,有時便宜行事不僅無法止血,還成了「這件事果然是做錯」的鐵證。輕易
將自己奉送給認知戰,就是在鼓勵這一行。
 林佳龍被宣佈成為新北市市長候選人之後,可能來自敵對派系、攻擊他的風向還在吹,
我那時看得是頻頻搖頭(但也有可能是來自中國認知戰所帶起的風向)。沒想到的是,台
灣基進也有候選人附和上去了。
 台灣基進在七月經歷許多波折,這些攻擊者有來帶風向的帳號、有被帶風向的帳號,當
然也有思考後的自主帳號,相加起來的量讓每次攻擊都很震撼人心,發生了「量變產生質
變」。如果對抗認知戰「第二」有效的武器是以認知戰反制,那進入選戰攻防卻沒有此配
備(領導階層政治道德感較高),等於是裸身闖入一場槍戰,一定成為最重傷的那一位。
 所幸,認知戰只能操弄情緒,是經不起人們進一步思考的。這裏要邀請過往支持台灣基
進、最近動搖的朋友想一想:當年您支持台灣基進的原因是什麼?它是不是還存在於這個
黨裏頭?
 如果,支持的原因是道德清修團體、被某些政治人頭所吸引、不會講錯話、不會罵髒話
、永遠奉民進黨為老大哥....,那的確很有資格說:「我失望了。」
 如果,支持的原因是建立新國家、第二支本土政黨的戰略、更徹底的轉型正義、解殖式
的本土文化復興、更積極的防中滲透、反ROC體制,....這些,其實都還在,該黨過去幾
年直到今日所作所為歷歷在目。
 相同道理,一位候選人該不該支持要看的是他一貫的表現,而不是異常的三小時言行。
 當初選擇小黨作為支持對象,就是在政治態度上比較不看風向、比較不順從主流,進一
步地說,體質上比較能抵抗認知戰(甚至可能比槍林彈雨中的候選人在心智上更堅強),
經過這幾星期風波(特別是台灣基進成員在其中不是全然無辜)還選擇待下來的,就像是
健康的人還把Covid-19疫苗打好打滿一樣,一定能夠承受後續選戰更激烈的認知戰攻防,
在此致上我的敬意。
 最後,反制認知戰「第一」有效的武器是什麼?就是有愈來愈多的選民認清:民主深化
是建立在思考與討論之上,而不會是聲量、風向與情緒。希望這篇文章能有些貢獻。
心得
其實追根究柢
認知戰不過是用一種資訊
刺激人強化既有的認知
尤其是強化既有的討厭事物
或是強化刻板的正向印象
始知轉往或強化往發起的人所希望方向
而認知戰的橫行追根究柢
依然是黨國戒嚴洗腦產生出的殭屍一班的遺孽
反制之道第一步先清理黨國遺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