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美關係:美國對華政策顧問余茂春在中

作者: LINA631122 (Chickandrice)   2020-08-03 16:39:33
標題:中美關係:美國對華政策顧問余茂春在中國引起的風波
新聞來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3594430
中美關係正面臨1979年建交以來最具挑戰性的時刻。在兩國關係急轉直下之時,一名出身
於中國的美國政府幕僚成為中國熱議的對象。
在今年6月之前,余茂春(Maochun Miles Yu)這個名字大多只是在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術
圈內有所熟知,但現在,他已經成為中國關於中美關係討論的一個關鍵詞。今年6月15日
,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發表余茂春專訪,文中稱他是美國國務
卿蓬佩奧在美中關係上「最有影響力的顧問之一」,是過去三年中特朗普政府內「強大的
幕後力量」。
許多中國激進主義者也看到了這篇報道,並將一部分針對特朗普及蓬佩奧的火力轉移到他
身上來。他曾經就讀的母校最近將他從紀念榜上「除名」,網絡上還有許多人用「狗頭軍
師」、「漢奸」等言詞對他進行攻擊。
在中美不斷滑向較量與衝突的大背景下,余茂春在中國引發的討論雖然不足以影響大局,
但仍可以體現出一些中美關係不斷錯位的原因。
出身中國的美國政府幕僚
余茂春稱,他出生於中國東部省份安徽,在西南部的重慶長大。他曾就讀於中國南開大學
歷史系,師從中國美國史學科奠基人之一的楊生茂教授,在南開本科畢業後赴美國深造並
定居。
在加入蓬佩奧團隊前,余茂春還一直在美國海軍學院(The 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歷史系擔任教授。該校網站顯示,余茂春專業領域包括中國、東亞、戰爭史與
外交史等,目前「借調」(on detail duty)至美國國務院。
《華盛頓時報》報道中指,在國務院中,余茂春為國務卿蓬佩奧辦公室政策規劃事務團隊
資深成員。《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2019年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他
是蓬佩奧團隊制定針對中國戰略的項目牽頭人之一,該項目還意在通過找到一個有說服力
的論點,證明「中國是美國的頭號挑戰」。
這個項目的另一個牽頭人是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基倫·斯金納(Kiron Skinner)。
她曾在去年發表言論稱中美較量是「不同文明與意識形態的較量」,引發許多中美關係觀
察人士擔憂。
許多中國激進主義者憑此認定,他需要為中美關係惡化負主要責任。中國官媒《環球時報
》網站發表文章稱美國對華近期的「惡毒政策」均出自余茂春之手,更有甚者稱他為「狗
頭軍師」與「漢奸」。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楊大利認為,中文世界裏對余茂春的許多批評「很不公允」。
他指出,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已就對華政策取得很大共識,余茂春作為一個幕僚,必定參
與目前美國的政策制定,但「不是任何一個作為顧問級的人物在美國行政機構能夠影響國
家決策的,美國的對華政策不可能因為一個教授而完全轉向」。
「中國心」與「美國夢」
《華盛頓時報》援引蓬佩奧表述稱,余茂春他團隊的中堅力量,就「面臨來自(中國共產
黨)挑戰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我們保護美國人並捍衛我們的自由」等問題向他提供建議。
余茂春在採訪中表示,他的中學小學期間正值文革,期間的經歷和記憶造成他對「革命激
進主義深惡痛絶」,而自己真心相信美國前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美國代表
著「人類在地球上最後最美好的希望」,里根激發了他知識分子的抱負,來到美國實現「
美國夢」。
他還表示,習近平是一個「頑固的共產主義者」,而「共產主義」始終是中國的基本治理
理念。從「一帶一路」倡議到中國對各種宗教的「殘酷戰爭」,以及對香港抗議中美國「
黑手」的指控,及香港《國安法》的推進,這些都是當今中國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體現

「中國共產黨政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及被扭曲且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民族
主義為武器,要將中國定位於世界道德及管理的領袖地位,為此不惜以自由與民主為代價
,」他表示。
許多中國人認為余茂春的言論無法接受。「何必對生你養你,供你讀書成材的母國如此惡
毒?」「中國心被自己挖掉了,」一篇自媒體文章中這樣表示。
本周還有一條社交媒體上的視頻顯示,他的名字已經被從母校重慶永川中學石碑上移除。
此前他曾作為1979年文科狀元被刻名錶彰。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從事中國研究的高級講師凱大熊(Kevin Carrico)認為,作為一名
美國公民,余茂春利用自己在中國方面的專業知識幫助美國制定外交政策是「標凖操作」
,而中國從官方媒體到民間的激烈反應則「不標凖」。
「這凸顯了中國從官方到民間的一種焦慮感,他們渴望有中國血統的成功菁英忠誠於所謂
的『祖國』,順應他們所有的政治性假設,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政治觀點的自
由,許多政治觀點就是與北京的極端性預設不一致」,他表示。
中美印象網主編劉亞偉指出,一些中國人對余茂春的反應可以從在中國自己的百年屈辱敘
事框架裏找到答案。他表示,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當年除了列強殘暴兇惡,幫助他們的
國人更壞,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如今余茂春「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卻也「為虎
作倀」,「這樣罵在他們看來理所當然」。
「中國方面對中美關係的嚴重失衡和惡化感到震驚,認為美國的脫鉤舉措不可理喻,並堅
持雙邊關係的惡化所有責任都在美國。在這樣的心境下,把余茂春作為中美眼下走不到一
起的一個原因得心應手。但這樣看待中美關係的交惡過於簡單,與修復雙邊關係沒有任何
益處,」劉亞偉表示。「指出美國的問題固然重要,有自知之明的意願和做自我批評的勇
氣更重要。」
凱大熊認為,這種現象顯示出中國現在存在一種「對個體認同的種族化視角」,而這並不
符合21世紀的趨勢。
中美關係下的「替罪羊」
余茂春採訪刊出之際正是最近中美關係摩擦頻發的時期。美國近來宣佈制裁破壞香港高度
自治及新疆人權的中共官員,首次否認中國在南海的「九段線」主張,中美更是史無前例
地相互各關閉了一座位於彼此境內的領事館。中國外長王毅在7月初承認,中美關係面臨
建交以來的「最嚴重挑戰」。
分析人士指出,余茂春在這時被攻擊他的人當做了中美關係的「替罪羊」。
中國官媒小報《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稱,余茂春22歲就離開了中國,對中國缺乏真正地
了解,而這也折射出美國的「錯誤」。「美國對華政策在嚴重誤判的基礎上搭建起高高的
危樓,反映了從畫第一張草圖開始,每一步都充滿錯誤和淺薄……時間將讓美國因為這些
錯誤和淺薄付出代價,」胡錫進表示。
楊大利指出,官媒對於輿論的引領顯然是為體制服務,但這種做法具有風險。「一方面雖
然顯示了自己的氣勢,但也讓不同的聲音更不容易被聽到,因此就更不容易做出不同的決
策,修正現有決策出現的問題。這最終不利於中美兩國關係的調整。」
在余茂春遭中學除名的視頻下,也有評論表達不同聲音。「石碑上的容易抹掉,歷史不容
易」,「掩耳盜鈴,」有用戶這樣評論。但相比起為除名叫好的聲勢,這些聲音顯得微不
足道。
「中國方面對中美關係的嚴重失衡和惡化感到震驚,認為美國的脫鉤舉措不可理喻,並堅
持雙邊關係的惡化所有責任都在美國。在這樣的心境下,把余茂春作為中美眼下走不到一
起的一個原因得心應手。但這樣看待中美關係的交惡過於簡單,與修復雙邊關係沒有任何
益處,」劉亞偉表示。
余茂春本人周三在臉書上表示,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有一個「複雜多元」的過程,而其中
一個重要參考是中國政府自己的言行。
「領導人和黨媒稱『黨是領導一切的』,政府發言人和官媒主管每天攻擊美國的言論,大
都是英文寫成,難道還需要一個『漢奸』指出這些都是開玩笑?教育美國政要最重要的老
師是中國自己,」他寫道。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