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全球化為什麼不可逆—探索新冠後的世界

作者: kwei (光影)   2020-07-13 11:03:16
全球化為什麼不可逆-探索新冠病毒危機後的世界
來源:文化縱橫
http://theintellectual.net/zh/famous-column/zhu-yunhan/2665-202026c.html
朱雲漢
中央研究院院士
百年不遇的大封鎖
新冠肺炎疫情在短短四個月內就席捲了全球185個國家與地區。無論用哪一種歷史尺度來
衡量,這場百年不遇的病毒大感染對人類帶來的價值選擇難題、社會壓力、心理震撼以及
生計損害都是空前的。它引發的全球金融震盪與債務危機將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它導
致的失業人口比例將直追上個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它對許多國家生活秩序與生產活動帶來
的衝擊也絕不亞於兩次世界大戰。國際貨幣基金在4月13日發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
裡,已經正式把這場百年不遇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命名為"大封鎖"(TheGreatLockdown),
與"大蕭條"(TheGreatDepression)相提並論,凸顯這場疫情對世界經濟帶來的衝擊是百
年來所僅見。[1]
雖然疫情的未來發展態勢還有諸多的不確定,但很多世界政治經濟問題專家已經迫不及待
地對"後新冠病毒世界"(ThePostCOVID-19World)提出各種預測。不少國際知名的觀察家
把這場病毒大流行定位為歷史分水嶺事件,其中比較值得重視的預測有四個方向:一、這
將是壓倒全球化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二、這將讓美國喪失全球領導者的資格;三、這將
導致西方民主體制的衰敗;四、新自由主義將步向歷史終結。客觀上來說,這場大疫情對
各國經濟與社會帶來的各種短期衝擊都已經陸續浮現了,但新冠病毒危機究竟是否會對世
界秩序帶來一些永久性的改變,或扭轉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觀之,自從人類文明出現細密的經濟分工與交換體系、建立各種保障
社會存續的階層組織、建構國家統治機構與治理職能、塑造集體認同與歷史記憶、發展出
有限度的國際協調合作機制以及國際社會交往規則以來,任何大型自然災變對人類社會的
衝擊都不是在"社會真空"的"自然狀態"下出現。任何一場大流行病的暴發都不是病毒天然
本質(如感染途徑、傳播速度、發病率或致死率)的單純展現,而是流行疾病天然屬性與
特定社會條件的互動結果。一個社會的既存物質生活狀態及其各種結構特徵(人口與空間
結構、制度與組織、知識與技術、觀念與行為、衝突與矛盾以及其所隸屬的國際體系)都
會深刻影響這個社會面臨大流行病的對應模式與效果,影響這場公共衛生危機所可能引發
的政治、經濟、社會與心理後果,影響不同群體如何理解與總結這場災變的教訓,以及影
響大流行病最終會留下什麼樣的歷史烙印與長期影響。我們必須把這場庚子年大疫放在我
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結構、制度與文化脈絡之中,以及放置在疫情暴發前已經形成的歷史
發展趨勢之中,進行分析、推敲與判斷,同時設法找出一些有對比價值的歷史經驗作為參
照。
大戰與大疫:1918年大流感的歷史痕跡
綜觀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軌道因為一場大流行病而徹底改變的例子有,但並不多。[2]
大瘟疫往往是加速或推遲了原來的歷史趨勢,而不是重新塑造世界秩序。大瘟疫也很少會
對現有的社會結構及其特徵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更可能是凸顯現存社會結構的本質與特徵
,暴露已經長期累積的結構失衡與體制缺陷問題,或是激化累積已久的矛盾,或啟動蓄勢
待發的潛力。
如果我們要找一個歷史案例作為解析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最佳參照,那非"1918年大流感"莫
屬。這場流感暴發於1918年1月,短短兩年內在全球感染了近5億人,奪走了5000萬條性命
[3],而當時世界人口約為18億人。當時美國人口約1.01億,其中至少有50萬人因此喪生
,如果以這個死亡率套上今日的美國人口數,相當於150萬人死亡。這場大流感是一場真
正的全球範圍的大感染,它迅速擴散到五大洲,波及地球上每一個角落。這也是一場暴發
在全球化時代的病毒大流行:它暴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貿易、投資、移民、
金融與電報已經將世界緊密連接;現代國家官僚體系、跨國企業、國際金融、超級都會城
市在20世紀初期也都初具規模。與當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1918年大
流感是暴發在一場空前的世界大戰末期,而新冠病毒則是暴發在西方國家所經歷過最長的
承平時期。
這場空前慘烈的大流感並沒有對人類歷史發展軌道帶來永久性影響,"一戰"後列強對勢力
範圍的爭奪並沒有因此而減緩,《凡爾賽和約》埋下的更大沖突隱患有增無減。大流感可
能讓歐洲戰事提前幾個月結束,因為交戰雙方的部隊都飽受病毒打擊而損失戰力與喪失鬥
志。但大流感不是左右"一戰"結局的關鍵,真正決定勝負的關鍵有二:一是1917年4月美
國決定參戰;二是1917年俄國爆發的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一戰"的過程與結局對人類歷
史發展的影響極為深遠,一直延續到今日;這場大戰孕育了主導20世紀世界政治經濟秩序
的兩極:美國的崛起以及俄國蘇維埃體制的誕生。
大流感對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與社會衝擊被大戰的巨大作用而掩蓋。大流感的第一波暴發
在1918年春天,疫情消息的傳播被戰時新聞管制所壓制。大流感的第二波暴發在1918年秋
天,疫情比第一波更為慘烈,但疫情造成的衝擊很快又被各國急於啟動戰後重建,以及恢
復社會與經濟正常運作的強大需求所掩蓋。等到1920年冬天出現第三波暴發時,大流感已
經如強弩之末,疫情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出。
大流感比較明顯的作用集中在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這場災難加深了西方社會對病毒引發
的流行疾病具有強大摧毀力量的認識,也讓歐美社會富裕階層意識到大流行疾病威脅的物
件是不分階級與種族的,有效防疫必須動員社會整體資源的投入。這場慘烈疫情激發了各
國建立現代公共衛生體制,並帶動了各國醫療體制的改革,讓高度私有化的醫療體制走上
社會化道路。
梳理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歷史脈絡
從歷史對照的角度來看,儘管新冠病毒大流行最後導致的感染與死亡人數規模(無論是絕
對數字或相對比例)會遠小於1918年大流感,但當前的全球疫情造成的短期社會經濟衝擊
肯定會超過一百年前的大流感。原因很簡單:首先,21世紀人類社會的人員流動,無論在
人數規模、空間距離、移動頻率與速度,以及伴隨而來的頻繁人際交往與大型群聚活動,
都遠遠超過20世紀初期。這不僅導致病毒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快速傳播與擴散,也讓任何對
人員移動的嚴格管制措施帶來更大的社會與經濟窒息性打擊。
其次,在超級全球化時代發展出了高度細密的國際分工、高度精緻的全球供應鏈,以及極
為頻繁的跨境金融交易與高度複雜的所有權結構。世界各地群體的社會、經濟、資訊與金
融聯結與相互依賴程度遠高於一百年前,世界任何角落的社會運作的短暫休克都會打亂距
離遙遠的廣大群體的正常生活。
第三,在新自由主義思維的驅動下,21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多數群體都是生存在安全係數
最小化、資源配置短期邊際效益極大化(甚至寅吃卯糧)的情境裡。這種走在懸崖邊緣的
金融操作、生產分工、社會管理、僱傭模式或個人財務模式,會放大任何一場突發其來的
災難之衝擊級數。
第四,21世紀很多社會長期信奉的價值觀與世界觀,讓多數人很難承受自己關聯群體的生
命被急劇摧殘。長期生活在承平時期的人們,深信科技的神奇力量,信賴政府的保護能力
,他們無法置信一個原來講求寵物生命權的文明社會,居然必須在讓大批年長者死亡與讓
經濟大衰退之間進行抉擇。西方發達國家的公民更是期待自己的政治體制與醫療體制應對
傳染病危機的能力要遠超過發展中國家。自己國家居然成為全球疫情大暴發的新震中,這
給予西方社會精英的體制優越感與文化自信一次顛覆性打擊。
第五,這場新冠病毒大流行是在人類社會已經面臨嚴峻的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危機下暴發的
。所有因為世界人口爆炸與嚴重社會不平等帶來的糧食、飲水、能源、就業、疾病、教育
、治安等難題,還有生物多樣性消失、全球生態失衡與地球暖化帶來的生存威脅,不但不
會因為這場疫情而減弱,反而會因此而加劇。
大封鎖後的全球化前景
很多分析家都指出,"後新冠病毒世界"帶來的最大改變將是全球化的全面逆轉,各種不利
於全球化的因素都會因為這場疫情而變本加厲。逆全球化的趨勢在這場大感染暴發前就已
經逐一浮現,至少有四股力量在削弱全球化的前進動能,甚至加速全球化的裂解:第一,
全球化的社會支援基礎嚴重流失,新自由主義意識思維指導下的超級全球化讓國家失去經
濟主權,削弱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並導致風險與利益分配嚴重不均,大量中產階級與勞
工長期陷入經濟困頓,社會安全網減縮、貧富日趨兩極化,激進右翼排外運動與激進左翼
反全球化政治勢力紛紛崛起;第二,中美關係滑向"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對華鷹派佔據政
策主導地位,加速構築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圍堵,升高對中國的經濟冷戰,並試圖硬生生地
讓世界兩大經濟體全面剝離;第三,美國在川普主政下全面轉向激進單邊主義,拋棄國際
領導責任,擺脫所有國際規範與多邊體制的約束,對無法配合自己政治需要的多邊組織進
行抵制、打擊或乾脆退出,導致戰後自由國際秩序搖搖欲墜,開放貿易體系瀕臨崩解;第
四,全球經濟結構性失衡日趨嚴重,各主要經濟體的債務結構持續惡化、負債比例不斷創
歷史新高,各國央行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實行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只是勉強不讓資產泡沫
危機全面爆發,全球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有增無減,美元的幣值信用問題愈來愈突出。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暴發前,這些裂解全球化的力量已經開始發生相當作用。世界貿易增長
減速、跨國直接投資規模縮水,跨國金融機構收縮全球業務,跨國企業面對中美科技戰與
貿易戰的風險,被迫重新評估全球產業佈局,以美國市場為導向的製造業基地有一部分移
出中國轉進東南亞、南亞與墨西哥,適合全面自動化生產的也有少量遷回美國。
很多研究機構對全球化前景提出悲觀預測,認定新冠病毒大流行會助長上述這些裂解全球
化的力量。有四個趨勢可能加速進行:一是經濟民族主義抬頭;二是中美戰略對抗加劇;
三是全球事務群龍無首,多邊協調與合作機制日益癱瘓;四是全球增長動力熄火,債務危
機加深,歐美經濟滑向日本式零利率停滯陷阱。不過,我們也不宜過度膨脹這些悲觀的預
測,因為大流行病在各個領域造成的長期影響經常是雙向的,而非單向。危機也經常蘊含
激發新的思維與加速尋找替代機制的可能性。
這場全球大流行病也可能強化下列趨勢:一是強化各國社會精英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社會
高度禍福相依的事實,沒有國家能選擇成為獨善其身的孤島;二是加速暴露民粹政治人物
的短淺無能,美國政府在應對疫情上荒腔走板的表現,以及疫情失控導致的經濟重創,可
能導致川普無法連任,川普政治路線被揚棄;三是讓各國政治精英更深刻地認識到,在全
球化時代人類社會更需要建立全球或區域公共衛生共同體,需要強化世衛組織與其他多邊
組織,沒有國家可以獨力應付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以及伴隨而來的全球經濟危機;[4]
四是激發各種替代人員群聚與跨境移動,依託雲端與虛擬世界的經濟、社會與藝文活動的
大量湧現,加速5G+物聯網、數字經濟與智慧管理的創新與發展,引爆全球範圍5G基礎設
施建設的需求。有效追蹤與控制病毒擴散的社會治理創新模式也會加速推廣。目前在中國
普遍實行的手機健康碼憑證,將來可能是國際通行的人員跨境移動數字健康管理制度。
逆全球化的制約因素
進一步而言,目前浮現的各種悲觀預測有一些明顯的盲點:第一,不宜高估了國家退出全
球化與區域整合這個選項的可行性;第二,在與中國徹底經濟剝離這個議題上美國社會精
英並未形成牢固的共識;第三,全球多邊體制的韌性經得起美國缺席或抵制的考驗,絕大
多數國家都有支撐全球多邊體制的強烈意願,中國與新興經濟體也願意承擔更多責任;第
四,全球化仍擁有廣大社會支持基礎,新自由主義指導下的全球化模式早已面臨困境,但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為全球化發掘新的動力與開闢新的路徑。
首先,經濟民族主義的情緒必須面對客觀現實。絕大多數政府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國家的經
濟社會常態運作根本脫離不了過去70年形成的全球相互依存結構,閉關自守與尋求經濟上
自給自足會動搖自己社會的生存發展條件。歐洲國家不可能選擇去全球化,新興經濟體對
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仍有很高的期待。美國雖然在能源與糧食上可以自足,但除非願意犧牲
生活水準與不再獨享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權,否則去全球化也不是現實選項。在疫情消退後
,拿回經濟主權的主張只有在醫療資源生產領域容易形成社會共識。
不過,畢竟只有少數富裕國家有能力儲備大批的閒置醫療資源,也只有屈指可數的國家有
能力全方位生產醫療產品。任何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與應急儲備還是有其極限,要有效應
對像新冠病毒這樣急速暴發的大流行病,一定需要在全球範圍建立一套應急資源互助機制
,以及醫療物資緊急生產動員與跨國調配機制。中小型國家及落後國家更需要這個互助機
制,大國必須通過這套機制集體履行對小國的救援職責,否則自身也難逃池魚之殃。長遠
來看,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與公共衛生全球互助機制,勢在必行。
其次,跨國企業全面收縮全球供應鏈也會有其限度。的確,這場疫情衝擊凸顯了跨國產業
供應鏈缺乏因應突發災變的韌性,需重新考慮降低遠距離供應鏈的斷鏈風險,主要工業大
國也會順勢引導企業重新佈局,從跨地域的水準分工轉向區域垂直整合。有些研究機構因
而預測,全球產業供應鏈可能重新組合為三大垂直整合體系:以美洲市場為腹地圍繞美國
為核心的供應體系,以歐洲市場為腹地圍繞德國為核心的體系,以亞洲市場為腹地並以中
日韓為核心的體系。[5]
不過,這些預測可能隨著疫情發展而持續修正。在疫情第一波暴發的高峰期,武漢的封城
與中國的大範圍停工,激發了全球供應鏈將加速撤離中國的想像,不少印度觀察家還樂觀
地預期可以乘機接收許多遷出中國的製造業活動。但當3月份歐洲與北美成為疫情第二波
暴發的重災區、4月份第三波疫情開始在土耳其、印度、巴西、印尼等地迅速增溫,地球
上幾乎找不到"淨土"。底特律的汽車大廠無論是從廣州採購零部件或是從鄰近的墨西哥,
都無法躲過大流行病帶來的斷鏈風險。所以,在疫情消退後全球供應鏈佈局的大轉移未必
會發生,因為大規模轉移需要新的投資,跨國企業在因應經濟衰退時對大筆資本支出會更
保守。更何況,中國政府展示出它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有效壓制疫情,以及能在相當短時間
內有序復工,如果新冠病毒將來還會反覆暴發,就降低供應鏈風險而言,中國反而有比較
優勢。[6]未來跨國企業會試圖分散供應鏈的風險,避免集中於單一國家,但是最具競爭
力以及供應體系最完整的中國,仍將在全球佔最大份量。[7]
第三,美國反華鷹派所鼓吹的全面發起對中國的經濟冷戰,讓中美經濟徹底剝離,本來就
是損人不利己的選項,所以很難貫徹到底。儘管鷹派想借助疫情失控引發的美國民眾不滿
與挫折,加速推進中美經濟剝離,鼓吹製造業回流美國。但要落實起來非常困難。美國產
業空洞化已久,許多關聯產業的供應鏈早已消失,專門技術工人很難找。如果強迫美國企
業把生產線遷回國,他們不但會失去中國市場,也會失去海外市場,還需要關稅保護或美
元貶值才能競爭。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將下降,通貨膨脹必然升溫。對一個負債總額早
已瀕臨爆表危機的經濟體而言,通貨膨脹導致利率上升將帶來災難性後果。
少數更激進的對華鷹派甚至主張全面發起金融戰,把中國逐出全球美元支付系統。與上述
極端主張一樣瘋狂的是,少數美國政客最近鼓吹向中國聲討天價賠償,以彌補新冠病毒大
流行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失。無論美國政府以任何理由凍結中國政府與企業在美國的資產
,或是切斷與中國的金融往來,就是准戰爭行為,形同發動一場相互毀滅的金融核戰,這
樣也會自毀美元霸權的長城。此舉只會逼使中國壯士斷腕,寧可犧牲巨大經濟利益與承受
金融震盪,也要用盡洪荒之力建立人民幣貨幣圈與貿易圈。一旦美國出此下策,只會迫使
中國全力推動本幣貿易結算,加速推廣人民幣數位貨幣,擴大與各國雙邊換匯規模,人民
銀行也將不再以美元外匯儲備作為貨幣發行準備。當美國也必須用人民幣才能購買中國製
造產品時,美國就很難繼續靠長期維持巨額貿易順差來彌補國內消費透支與儲蓄不足。當
中國不再扮演支撐美元霸權地位的重要支柱角色,必然動搖全球財富擁有者以美元資產作
為價值儲存工具之信心,美元霸權的終結將加速到來。也正因為如此,華爾街金融資本一
定會全力阻擋這樣的災難發生。
眼下對於全球多邊體制式微的悲觀預期,都假定美國的領導角色是支撐當前全球多邊體制
不可或缺的關鍵,沒有其他大國或多國集團可以替代這根支柱,這個假設未必符合實際。
在過去三年裡,所有國家都對川普主政下的美國沒有任何期待,各國都在設法如何在美國
退出或甚至阻撓的情況下繼續讓巴黎協定、伊朗核協定、世貿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
持續運作。在4月15日川普公開批評WHO並宣佈暫停撥付資助經費後,在隨後舉行的G7首腦
視訊峰會上川普完全孤立無援,所有六國領袖都表達對世衛組織的堅定支援。[8]現在許
多國家都擔心如果美國在疫苗研發上先馳得點,川普政府會把COVID-19疫苗當作戰略籌碼
並謀取商業暴利。墨西哥領銜在聯合國提案,要求確保各國能夠經由公平、透明、平等、
即時與有效的途逕取得未來的COVID-19疫苗,在美國代表團來不及私下阻擋的情況下,4
月20日聯合國大會以網路投票無異議通過該決議案。[9]
南南合作:美式全球化退潮後的新動向
無論是在發動對華經濟冷戰還是退出國際多邊體制上,美國社會絕對不是鐵板一塊。相反
,美國社會高度分裂,從歐巴馬上台到川普第一任,美國政治精英間的裂痕不斷深化。
2020年11月大選又將是一場對美國外交政策走向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關鍵抉
擇。支持拜登的選民與利益集團基本上擁抱多元社會價值,支持經濟開放與全球化,珍惜
自由國際秩序,重視傳統盟友,以及期待美國扮演關鍵的國際領導角色。[10]如果拜登當
選,一定會重回巴黎協定、恢復伊朗核協議、重啟WTO仲裁機制、恢復對WHO的撥款,並試
圖重振美國在G7以及G20內的議題主導角色。雖然拜登也仍將繼續視中國為頭號戰略挑戰
者,也會持續拉攏印度來佈局印太圍堵戰略,但也會採取重振國際多邊體制、強化同盟體
系與鞏固共同價值、制定新的經濟與科技競爭規則等"巧實力"策略來制衡中國。合理的判
斷是,拜登會終止中美貿易戰,會考慮美國高科技產業的需要而解除一部分對華為的出口
禁令,恢復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機制,以及不排除在對應全球性議題上與中國合作。所以
這場大選的結果對世局的長遠影響絕不下於新冠病毒大流行。由於川普在對應新冠病毒危
機上的表現荒腔走板,他能否順利連任已成問號,所以共和黨的謀士乃急於拋出嫁禍中國
的競選文宣。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暴發前,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模式已經陷入困境。過去幾年,全球化路徑
與遊戲規則必須修正的呼聲此起彼伏,即使在意識形態極度保守的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桑
德斯所鼓吹的社會民主主義路線也得到新千禧年世代高度的支持。愈來愈多的社會有識之
士認識到,要重建全球化的社會支持基礎,就必須讓全球化服膺於包容性增長的目標,配
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能讓全球化獨惠跨國企業、金融資本或壟斷數字平臺的科技
巨獸。展望未來這個改革方向,將因為這場大流行病而得到更強的推動力量。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本來就是對應逆全球化挑戰的有效策略。這個策略有四個重要的抓
手:第一,中國提供更多補充性與替代性國際公共服務產品,包括提供跨國資訊、商務與
金融基礎設施,創建多邊開發融資機構,以及在綠色農業、新能源、醫療衛生、智慧化治
理等領域的知識分享、技術支援與人才培育;第二,是通過政府主導的"區域+1"政策協商
平臺、官方投資基金的槓桿、指標性開發項目,教育與文化交流計畫等機制深化南南合作
;第三,協助發展中國家加速打造數位經濟與網路社會,讓個體、微型企業、中小企業、
社會企業等都有機會直接參與全球經濟分工;第四,建設跨區域運輸、通信、能源、資訊
與支付系統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這四個抓手可以幫助許多發展中國家激發潛在的經濟
增長動力,讓經濟融合覆蓋更多的潛在收益群體。上述經濟融合新路徑可為全球化注入新
的動力,也有助於世界經濟走出新冠疫情導致的嚴重衰退。
"一帶一路"倡議下啟動的許多合作專案當然不免因為疫情衝擊而延遲,有些專案融資安排
可能需要進行務實調整,但整體而言,中國引領的深化南南經濟合作在疫情消退後的複原
動力將超過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速度,因為經濟互補優勢不變,經濟增長潛力不變,網路
經濟的巨大賦能能量不變。
不過,在新冠病毒疫情消退後,中國開闢區域融合新路徑的積極作為,以及中國作為廣受
發展中國家歡迎的新型國際公共服務產品提供者,必然會遭遇來自西方國家更險惡的阻力
與更惡毒的攻擊。在新冠病毒危機暴發前,西方政客與媒體已經對"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
發展模式進行各種妖魔化的指控,並不斷拋出"銳實力""債務陷阱""數字極權主義"等誣衊
性概念。這場新冠病毒危機對西方國家政治與知識精英的優越感與自信心打擊太大,中國
治理模式展現出來的相對優勢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焦慮與挫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政客與媒體必然掀起新一輪對中國的詆毀與攻訐,西方媒體與智庫也會炒作全球化"去中
國化"的議題,對於中國的海外合作專案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各種妖魔化的指控必然變
本加厲。但是,他們無法阻擋中國引領的全球化新路徑。這些新路徑,並不依靠美國或西
方主導的多邊機構或區域貿易協定,也不必擔心美國利用科技與網路封鎖來阻擾,因為在
所有關鍵領域中國都可以提供功能相當的平行系統。但要提防美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以及非洲大陸製造動亂與內戰。
深化南南合作的勢頭並未被病毒疫情打亂。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20年第一季雖然中國進
出口總額下降,對歐盟與美國的進出口下降幅度最為明顯,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
口仍增長3.2%,對東盟的進出口增長6.1%,而且東盟第一次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交易
夥伴,美國已經退居第三。此外,2020年第一季中歐班列共開行了1941列,同比增長15%
,有力地保障了疫情時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4月下旬巴基斯坦政府宣佈
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全面復工,重大建設專案仍將如期完工。
從歷史長河的視角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秩序進入劇烈重組階段,過去認為牢不可破
的結構開始全面鬆動,過去認為無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出現明顯反轉,所謂"百年不遇的大
變局"之輪廓日益清晰,有四重歷史趨勢同步出現轉折:第一,在冷戰結束後到達頂峰的
單極霸權體系開始式微,美國的權力基礎全面動搖、在各領域的支配能力下降,國際領導
威信大幅衰落。第二,曾經被譽為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終點的自由民主體制走下神壇,西方
政治體制治理失靈問題嚴峻,合法性基礎動搖,歷史回歸政治文明多元並舉的常態。第三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發以來,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導原則的"超級全球化"失去動力
,全球社會裂解與再融合力量交替湧現。更能滿足包容性增長需求的,並以南南合作為增
長動力的新型全球化模式蓄勢待發。第四,西方中心世界秩序開始式微,以中國為首的非
西方世界全面崛起,世界經濟重心快速移向亞洲,新興經濟體開始全面參與國際社會規則
與標準制定。上述四重歷史趨勢的前進方向,不但沒有因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暴發而改變
,反而會因為這場大疫而加快步伐。
這場百年不遇的大流行病更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冠病毒大流
行帶給世人真正的教訓,並非全球化帶來的衛生、社會與經濟方面的風險,而是當前全球
治理機制與共同體意識嚴重落後於經濟全球化。真正的解藥不是讓經濟全球化逆轉,而是
讓全球健康與公共衛生互助機制趕快跟上,深刻體認全人類命運的禍福相依,克服狹隘的
,但求自保的國家本位思維。中國可以先在亞洲建構公共衛生共同體以及更緊密的經濟共
同體,然後審時度勢,既要做好應付最壞可能性的打算,也要把握好參與全球秩序改造的
歷史機遇。
作者: cangming (蒼冥)   2020-07-13 12:12:00
把奴役當作潮流推崇www
作者: RIFF ( 向問天 )   2020-07-13 16:37:00
1.今天TRUMP公開戴口罩了--不演了 不裝瘋賣傻了2.由民主體制會不會走下神壇 覺得言之過早 還要看改革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