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印衝突 中方為什麼對官兵傷亡數字守口如瓶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6-20 06:46:10
標題: 中印衝突 中方為什麼對官兵傷亡數字守口如瓶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gSIdG7
作者:安德烈
中國與印度軍隊6月15日在雙方有爭議的邊界地區發生嚴重衝突,印度軍方隨即公布了包
括一名上校軍官在內的20名軍人在衝突中陣亡的消息,以及軍人的名字,軍銜、職務、年
齡等個人資料,18日,印度為陣亡軍人舉行隆重國葬,無數國人哭悼。難以為人理解的是
,中國方面至今對衝突損失諱莫如深。
這是一場發生在加勒萬河谷的激烈衝突,而且這一衝突是在雙方高級將領6日會談達成後
撤的協議後突發的。根據不成文的協議,在邊境地區巡邏的雙方軍人都不應攜帶槍支或殺
傷性爆炸物,如果攜帶,也必須要放在袋中以示不會使用武器。雙方爆發爭執時,一直都
是肉搏戰,赤手空拳,頂多外加石片,但這次的肉搏戰異常激烈,印度軍方指責中國軍人
立即亮出一種用鐵絲纏繞,鐵刺凜凜的「狼牙棒」襲擊,印方指責中方軍人這是有預謀的
「野蠻」行為。
顯然,這是一場遠比雙方傳統肉搏戰殘酷的廝殺,一場發生在高山之巔的不開槍的血戰。
根據印度公布的資料,印度上校指揮官在搏鬥中陣亡,印度總共有20名官兵喪生。其中有
些被打成重傷不治而亡。英國『衛報』援引印媒的報道說,雙方士兵在陡峭的山脊上互相
攻擊,導致很多士兵失足墜崖。
法新社分析指出,星期一發生的這場衝突,是兩個核大國45年來第一次血腥衝突。後果嚴
重,雙方都在指責對方應對此次衝突負有責任。奇怪的是,中方對自己到底死傷了多少軍
人沉默不語,根據『印度斯坦時報』『印度報』援引印度軍方的消息,中方至少40名軍人
在搏鬥中或者被打死或者嚴重受傷。
『印度斯坦時報』周五的報道援引了印度高層的消息,披露的另外一個細節顯示,直接參
與這場雙方衝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巡邏站附近的部隊的正負指揮官,全部陣亡。
中方的諱莫如深十分怪異,只有經常或者授意或者主動釋法信號的官媒『環球時報』總編
胡錫進發微博暗示中方也有人員傷亡。那麼,中方為什麼還要遮遮掩掩,胡錫進高高在上
地表示:中方不希望兩國人民對傷亡人數進行比較,以免引發公眾情緒。這是北京的善意
。對這一「善意」,網上有人諷刺:殺了人,妄談善意,自己人死了,不公布,也談不上
善意,只要有一點點善意,趕緊把死傷者的名字一個不漏全部公布出來,尊重生命,這才
叫善意。
印度的公眾情緒憤怒到極點,因為印度絲毫沒有隱瞞,死亡人數,名單,過程,都很詳細
,胡錫進可能是在擔心引發中國人的憤怒情緒?如果說中國官方或者中國官媒還在擔心「
爆發公眾情緒」的話,網絡上已有不少中國人在質問,難道中國軍人的命就不是命嗎,印
度可以為被打死的軍人舉行國葬,中國為什麼連自己的士兵死傷的名單都不能公布?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中國當局常常被指隱瞞疫情早期真相,引起世人側目,這次雙方軍人
衝突,公布真相併不難,世人都在盯着,不要一直隱瞞到非常難堪的地步。有分析指,中
國從未即時確認維持和平任務以外的軍事死亡人數。中國面臨兩難,既不想再給已經燒得
很旺的民族主義添柴,那是一把雙刃劍;也不想承認損失重大,讓民族主義者沮喪,把怒
火燒向北京。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近年來試圖努力與亞洲另外一個巨人印度搞好關係,如今在中國面臨四
面楚歌的國際大背景下,一場邊界嚴重失控的衝突,當局的苦心經營顯然很失敗。
───────────────────────────────────────
印度政黨會議 各黨支持政府讓中國退回原點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6200004.aspx
(中央社記者康世人新德里19日專電)
印度總理莫迪今天傍晚邀集各黨領袖就中印邊境局勢召開所有政黨會議,多數政黨領袖都
支持印度政府對中國侵略做出回應,讓中國部隊退回到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原來位置。
印度與中國部隊15日晚在拉達克加萬谷(Galwan Valley)發生暴力對峙事件,導致雙方
都有指揮官和士兵死傷,印度民間和輿論也對印度部隊死了上校指揮官和19名士兵感到憤
怒。
為此,莫迪今天傍晚5時邀集各黨派領袖透過視訊召開所有政黨會議(All Party Meeting
),討論如何因應中印邊境局勢,會議持續到晚上。
根據印度總理辦公室公布的會議記錄及印度媒體的報導,印度最大反對黨國大黨黨主席桑
妮雅.甘地(Sonia Gandhi)向莫迪及他領導的政府提出包括政府何時發現中國部隊入侵
、情報機構是否沒有報告中印實際控制線(LAC)異常活動等7項質疑。
桑妮雅批評,照理說這場所有政黨會議應該在政府獲悉中國部隊「入侵」拉達克和其他地
區後立刻舉行,整個國家應該像磐石一樣團結地站在一起,支持政府採取行動捍衛國家領
土完整,但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即使是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各黨派領袖對許多關鍵處仍一
無所知。
她說,她所率領的國大黨和所有的反對黨,都將團結以成為軍隊的後盾,全國都希望中國
部隊能回到中印實際控制線原來的位置。
常與莫迪政府意見相左且批評莫迪政府的西孟加拉省省長班納吉(Mamata Banerjee)也
贊同桑妮雅,表示各黨各派都應團結在軍隊身後,她所領導的崔納木國大黨(Trinamool
Congress)將會強烈的與政府團結一致,對中國「入侵」做出回應。
班納吉敦促印度中央政府,不要讓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的電信、鐵路和航空領域。中國不是
民主國家,擁有專制政府,可以任意妄為;但印度必須團結一致,這樣中國會輸,印度會
贏。
領導濕婆神軍(Shiv Sena)的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省長薩克雷(Uddhav
Thackeray)也拋下濕婆神軍與中央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過去合作的不愉快,表示將
與莫迪站在一起;他說,印度很強大,政府有能力消滅敵人。
有「賤民女王」稱號、印度北方省主要政黨之一的大眾社會黨(Bahujan Samaj Party,
BSP)黨魁瑪雅娃蒂(Mayawati)也說,現在不是進行政治對抗的時候,她堅決支持莫迪
的決定。
不過,包括印度共產黨(CPI)在內的一些左翼政黨,則不願意譴責中國,印度共產黨秘
書長拉加(D Raja)稱,印度需要抵抗美國把印度拖入所組織聯盟的努力。視訊會議開始
之初,印度國防部長辛赫(Rajnath Singh)及外交部長蘇杰生(S. Jaishankar)先向各
黨派領袖簡報加萬谷事件的經過及與中國的交涉過程。
(編輯:徐睿承)
───────────────────────────────────────
四面出擊,中國(中共)到底要幹什麼?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ambition-06-19-2020/5469818.html
2020年6月20日05:24 斯洋
華盛頓—
從喜馬拉雅到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在幾乎所有被中國視為長久以來甚至是歷史遺留的「
閃點」問題上,中國近來越來越咄咄逼人。這讓外界不禁要思忖,中國為什麼要四面出擊
?中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中國的行為越來越咄咄逼人
6月15日,中國軍人與印度軍人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加勒萬谷爆發了40多年來最嚴重的邊境
衝突。雙方動用棍棒和石塊等原始武器,導致至少20名印度軍人喪生,中方的傷亡人數還
未得到確認。
6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架殲10戰機短暫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迫使台灣動用空軍
噴氣戰鬥機驅離。這是最近一個星期中國軍機第三次進入台灣空域。
6月10日,兩艘中國政府船隻在中國所稱的西沙群島海域再次撞擊一艘越南漁船,導致漁
船進水,漁民棄船逃生。
5月上旬,兩艘中國海警船在日本和中國都宣稱擁有主權的尖閣列島(中國所稱的釣魚島
)海域驅逐一艘日本漁船。
5月底,中國政府宣布將在香港實施新的《國家安全法》。
中國試圖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現代亞洲項目研究員邁克爾‧奧斯林(Michael Auslin)在一
場在線研討會上說,中國選擇在這個時機試圖解決這些舊的紛爭,一半是出於對過去和現
在的自信,另一半可能是因為對未來的不安。
奧斯林是在回答美國之音記者以及其他人的提問時這麼說的。他解釋說,中國目前是亞洲
最強大的國家,但同時中國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面臨強大的鄰國以及包括美國在內的強大
對手,再加上意識到未來中國經濟面臨巨大壓力,(中共)自己缺乏合法性等,所以,中
國可能覺得現在是行動的最好時間。
他說: 「確實看上去它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因為它不可能在十年後還可以按其期望的方
式來行動。我們在1930年代的日本看到了這一點。它認為當時需要採取行動,認為那是正
確的時間,因為時間不在它那一邊。我認為,促成北京行動有多種原因。鑑於過去二十年
來的發展情況,它感覺自己比周圍的任何人都強大得多,但與此同時,卻對二十年後的狀
況一無所知。因此,它一定會行動。」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HR麥克馬斯特(HR McMaster)5月19日在《大西洋月刊
》上發表的「中國眼中的世界」(How China Sees the World)一文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
點。他說,中國領導人相信現在存在一個戰略機會,可以強化中共的統治並令世界秩序向
有利自己喜歡的方向改變。
他寫道,「共產黨的領導人相信,他們有一個稍縱即逝的戰略機會,一方面可以加強統治
,另一方面可以改寫國際秩序,使之有利於自己
作者: chosenone (獲選者)   2020-06-20 16:04:00
就我看來,習的種種做法是因為需要民族主義來討好鷹派以維持他的地位,特別是他想當終身領導的地位。習之前的兩任都是做滿任期就下台,可是他不想,但要說服其他人他能一直做,自然要有些功績出來說服他人,這就造成了他決策被民族主義綁架而失去彈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