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大量有氧,健康嗎?

作者: dreamforme (給未來的自己)   2017-03-14 12:29:51
※ 引述《jacko1 (asd)》之銘言:
: 身體能源主要來自碳水或脂肪。在低運動強度,好比慢跑或走路,主要是以脂肪做燃料。
: 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身體會傾向使用更多碳水做燃料。正常人身體(肝臟與肌肉)儲存的碳
: 水(肝醣),可提供2500大卡,但同個人(如果不是特別瘦),身體儲存的脂肪至少可提供
: 50000大卡。脂肪是非常龐大的潛在能源。
: 出發前,作者想知道如果只靠走路,是不是能鍛鍊自己的燃脂能力? 光每天走路,就可以
: 讓自己變成更強的跑者?
: 在低強度運動(心跳112bpm),他能量有66%來自於脂肪,34%來自於碳水。中強度運動(心
: 跳145 bpm),52%脂肪、48%碳水。能量交叉點(心跳153bpm) 50%碳水、50%脂肪,心跳再
: 升高就是主要以碳水為主能源。
: 旅途後,燃脂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心跳110 bpm(66%->91%),心跳145 bpm(52%->70%),能
: 量交叉點(153bpm->168bpm)。最大的進步在於,即使在最大心跳(184bpm),脂肪仍然提供
: 將近25%的能量。
==
好讀網頁版:
http://coretrain.blogspot.com/2017/03/blog-post.html#more
大家好,小弟和幾個朋友的團隊https://goo.gl/RCiPF5 剛成立,我們致力於推廣健康運
動的文化。有興趣歡迎參觀與分享!
最近剛好在學校念運動生理學,看到原PO這個例子就如醍醐灌頂、瞬間茅塞頓開。想和大
家分享本魯的喜悅和整理,也請板上各位大大多多指教。
前面原PO有提到,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消耗脂肪,直到我們提高運動強度
,才會開始減少脂肪消耗的比例和增加碳水化合物消耗的比例。不過比例也只是一個相對
反應強度的概念,像我這樣的一般人,平常趕個公車的運動強度就已經到達我的高標;對
於couch potato來說,站起來去廁所可能就是高強度運動了。
http://imgur.com/O4jsmpj
人體在使用能源的過程是一個脂肪和醣類燃燒的比例分配,不過因為碳水化合物存量少,
又是大腦必須能量來源,不足夠時大腦便會啟動各種機制強迫身體停止運動,像是疲勞、
休克等都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是脂肪的燃燒(或是克氏循環),關鍵的決定因子就是
氧氣。運送和使用氧氣的能力越強,就能越晚使用碳水化合物,運動表現就能越好。
http://imgur.com/4g2Jt7I
LT, Lactate Threshold,乳酸閾值,這個點之後隨著運動強度的提升,身體累積乳酸的
量也逐漸提高,這個點可以代表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的界線,因為丙酮酸無法再被快速氧
化而開始累積,使乳酸大量產生。而這個圖告訴我們隨著訓練,有氧運動的界線能夠有所
提升,就能在以前進行無氧運動的強度,使用脂肪產生能量,進而省下更多碳水化合物。
http://imgur.com/KQLPDrq
而這篇登山文章的運動模式,和一般我們常見的長時間有氧運動最大的差別,就是高海拔
的"氧氣分壓"。
http://imgur.com/eKXjqHr
在洛磯山脈裡平均超過3000公尺的海拔,中間還有幾座超過4000公尺的高峰,這裡的大氣
壓和氧氣分壓(濃度)大約是海平面的六七成左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並運動一個月四週
,能讓身體產生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身體血液運送氧氣的過程就像是捷運載客,氧氣是乘客,而紅血球就是車廂。因為車廂車
門的大小關係,所以每次能擠進車廂的人就是固定的比例,舉例來說:人多的時候因為大
家會一直推,能擠進去的人就多;人少的時候沒有那麼多推力,慢慢來就還是有人沒辦法
上車。用數字舉例的話,目前車門大小只能讓月台上八成的人擠進車廂,100個人在月台
時,就有80個人擠上車;50個人在月台時,同樣地也只有40個人上車。
http://imgur.com/quNj3X9
回到生理學的角度,我們的紅血球也是靠濃度梯度來抓取氧氣,所以當外在的氧氣濃度降
低(人潮減少),紅血球攜帶的氧氣也就減少(上車的人減少)。當身體需要的氧氣不夠時,
我們會加快呼吸的頻率,就像一直把月台的手扶梯加快一樣。頻繁換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
吸進更多的氣體,因為並沒有辦法讓上車的人變多。身體這樣做的原因是一個中樞神經的
反射反應,目的是為了調節血液的酸鹼值(所以也會尿多),以提升紅血球攜帶氧氣的能力
,就像是把車門變大。除了把車門變大,還有把列車開快一點、班次變密集的方法,達到
增加運量的效果。同樣地,心臟的收縮頻率加快,就是讓血液循環加速。(心搏加速的原
因也和血漿量下降相關,和呼吸、尿量提升的水分流失有關)
http://imgur.com/gaAMON8
但是這些方法都有其極限,心臟不能無限制地加速,酸鹼值也只能在小小的範圍內微調。
所以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就是上圖的VO2max),就會隨著海拔(氧氣的濃度)而降低,海
拔三千公尺所能負荷的強度上限約剩下八成。
不過剛剛提到眾多列車運量提升的辦法,還有一個沒提到,那就是──把列車增長、多掛
幾節車廂。前面沒有提到的原因,是因為加掛車廂和加速、開門不同,是不能一蹴可幾的
,要給身體一點時間的努力打造車廂。
http://imgur.com/aH8Spdi
回到身體構造,加掛車廂就是產生更多的紅血球。叫身體產生更多紅血球的物質就是紅血
球生成素(EPO),也是目前禁藥的名單之一,被列為禁藥的原因當然先是因為對運動表現
有所提升(爆發力與持久力都有顯著提升),也因為改變血液黏稠度(變濃變黏而容易心肌
梗塞)有數起致死案例而被禁止。另外,加掛車廂也有"借車廂"的辦法,過去運動員會把
自己或別人的血液輸入到自己體內,以追求更好的表現(也確實有效),但也因為會增加血
栓和心衰竭的發生機率而不再被使用。而長時間待在山上的身體變化,則因為呼吸+飲食+
排泄等多重調控,是一個身體長期對外在環境的自然反應,所以不會有像是打禁藥的風險

前面提到的都是紅血球與氧氣,當然就是和有氧運動有關。如果在需氧量較低的運動呢?
很有趣的就是在高海拔因為空氣阻力低的關係,不用耗氧的無氧運動表現反而有些微的提
升!
http://imgur.com/Hpc6KbX
同樣的概念,有報告指出訓練面罩(training mask)的運動表現提升效果不佳。因為氣體(
氧氣)吸入的體積多寡不是運動表現的關鍵(就算面罩能增強肺部功能),我們的列車就是
這麼大,月台上的人和手扶梯的速度對於載客量的提昇沒有相關。在海平面的話,就算是
吸純氧,運動表現也不會有所提升,因為大部分有氧運動表現的決定因子就是紅血球。在
海平面時,純氧讓月台上準備上車的人比較多,推擠力道更大,但是車廂最多就只能裝80
人,月台上2000個人或是100個人都還是只能上80個。
http://imgur.com/gWsCg1k
如果真的很追求運動表現的提升(競技等級),要記得(長時間)生活在高海拔,訓練在低海
拔。因為最一開始我們提到運動強度會隨著海拔提升而遞減。所以為了維持高強度的訓練
,還是要在低海拔的地方找回自己的極限,否則儘管攜氧量因為生活在高海拔提升,但身
體對高強度的運動已經不再熟悉。除了live high, train low的方法以外,現在有一些低
氧帳篷的訓練方法和系統,在學理上也應該能得到同樣的幫助。
http://imgur.com/nAKJYoy
http://imgur.com/lDvDFc5
http://imgur.com/ue74jww
所以想要達到"原原PO"在長時間下有氧運動的驚人效果,也要把外在的環境條件(低氧)
一併考慮進去喔。不過其實台灣也有很多縱走路線適合這樣的條件,如果有登山強者願意
紀錄、分享,相信我們也可以在台灣找到美麗又能激發"原始人之力"的路線!
作者: z765212121 (看電視戴眼鏡)   2017-03-14 12:41:00
作者: aoe2aom2ted5 (哪招啊)   2017-03-14 12:57:00
搞不好原始人之力也來自於較低的氧氣環境XD
作者: compaq624 (kengogogo)   2017-03-14 12:59:00
很專業推
作者: juscogens (古亭國小黃曉明)   2017-03-14 13:05:00
文組看不懂,先推先贏XD
作者: archeology (Becca)   2017-03-14 13:05:00
專業推,文中從乳酸閥值和人體能源使用順序導引,深入淺出,九淺一深
作者: mashroomlin (松駿菇)   2017-03-14 13:16:00
好文用心推,不過想問一下所以有進行有氧就一定能提高乳酸域值進而達到轉換能量系統的結果嗎?
作者: liushihyao (成大藤原拓海)   2017-03-14 13:20:00
推推
作者: odinhung (奧丁)   2017-03-14 13:43:00
所以沒事的時候戴訓練口罩 ,訓練時拔掉口罩嗎?
作者: morphomemory (morphomemory)   2017-03-14 13:57:00
我都在房間烤魷魚 降低一點氧分壓
作者: als60907 (å–”~錢掉了)   2017-03-14 14:01:00
推 所以不能一直都在低強度的練習 偶爾要來點刺激的
作者: archeology (Becca)   2017-03-14 14:28:00
Dreamforme大大,啥時方便到您的樞展訓練中心詢問課程?
作者: jacko1 (asd)   2017-03-14 19:03:00
很有趣的分享,我沒有想到高海拔訓練的影響運動員使用高原帳逢(altitude tent),每晚睡有效嗎?
作者: tu01002 (阿福柔)   2017-03-15 12:37:00
如何量化...就是直接設定氧氣濃度...在低氧艙才容易達到高住低練的模式,如果真的拉上高地訓練,是很困難當天來回的。長期住低氧反而對運動表現會有負面效應,所以選手都上山7~10天左右就要下山了
作者: F1ower (花)   2017-03-15 18:24:00
推!
作者: FYT0429 (FTY429)   2017-03-17 17:38:00
推!
作者: goorfree (好free)   2017-03-20 12:06:00
專業給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