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例幾休 應該去取消加班與收入成正比的關係

作者: nastika (迎向終局 三個世界的對滅)   2017-09-14 13:46:10
如是我聞:
郭台銘目前「敢怒敢言」"不要臉就打你臉"→太監們又爭相捧強者老子、英明領袖的LP。
微觀上在勞動者的視野之內,也就是同事系統裡面,不存在「勞資關係」。你所能接觸
只有主管與同事這樣的小小宇宙。
故,
受訪者所謂的「勞資對立加深」,他們其實沒感受到任何勞資、亦無任何加深。事實上是
從無知中覺醒為知,此時的心理震懼而已。
服務業業者會講對製造業不利的證詞,反之亦然,這是資本家之間的矛盾。都不可信,
聽了你就輸了。
服務業是「這間不好去找別間」的嗎?就只有製造業24hr輪班....沒有服務業24hr輪班?
允許∞加班的「工時帳戶」制、
不允許一天只做3、4、5個小時的「工時帳戶」制是什麼東西?
若沒有加班需要時可否不要堅持填滿時間?其實會這樣問就對了。因為這時候老闆們就
打算放無薪假。
如果工時帳戶實施下去,慣老闆們無薪假與惡意解雇就無法自由放任的使用啦.....這才
是他們真正靠北靠母的地方。
其實即使是失業的人,也並非如他們所言閒閒沒事做。每個尼特族的身上都還有規訓值

職場上你覺得她閒閒沒事做的時候也並非等於下班時間。只不過,無法被規訓的人不可能
有工作能力。
他們就會搖頭。
你國發會竟然還敢說:要增加勞工加班的機會???
原來SWOT,真正被討論的只有O(機會),台灣人無視SWT。這就是著名的先求有再求好。
「有就好」、有賺錢的機會還發瘋.......
因為國人完全沒有成本的觀念了。所以不去計算
(第一):企業所丟出的外部成本
〈第二〉:勞工所預先規訓的量
而第一是否等於第二???這些「量」其實並非肉眼可見的量,也無法在任何統計數字上可
看到,所以一直以來被忽略。
老實說三輸,事實上還比現狀好。因為有實際上干擾、擊破上述兩者的「經濟學」。
容我在強調一次:台灣漢人社會裡只有O、任何被創造出來的職缺都被視為O。
沒有S、W、T。凡是SWOT分析都必定是作假的,它只想說O而已。
變成一句「哪有人不是機會主義者的?」
人力市場之上,其實花在自我規訓的時間最多。而這份工作量不會反映在任何統計資料
之上,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裡。
責任制其實並不是一項制度,而是一個主義。在西方諸語言**制與**主義都作ism、smus
,然而在在中文有別。
責任制的真相叫做:和工時脫鉤。
它的真面目乃是經營者可以無限創造工作量→加諸在受雇者身上之「權力」。
我們會聽到:一例一休,這麼多工作還是要做阿=》唯一的路就是加班
那麼怎麼有可能不過勞呢?不但合理化加班之必要性、宿命性,而且還反饋合理化吃苦
耐勞之天經地義。
「加班時數和收入成正比」(加愈多=賺愈多,不可能倒賠)的信仰,它有一個前置的「正
常上班時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