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曉劇場《第一夜》

作者: haikyotrash (小廢)   2017-05-14 00:42:03
以下是今日看完戲的一些心得,而這篇心得並不全然是對戲演出的當下評論,更多的是整齣戲的安排引發我的思考,也就是說,更傾向於一篇個人性的書寫。
《第一夜》開始於母親的逝去,而在這空缺之上,姊妹/弟倆各自開始召喚它們記憶,重新拼湊起亡母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空缺並非不在,隨著兩人提到母親時的停頓,觀者可以明確感受到名為亡者的空缺正凝視著兩人。由此,引發我思考的是:記憶的述行,以及來自空缺的凝視。
這裡我當然是在Butler的意義下談論述行,也就是行動的重複對象徵界的介入。這齣戲中,姊妹/弟倆、觀者們對於母親的印象,在表演中形成;這裡涉及到(1)兩人所召喚的盡是兒時記憶,青少年乃至成人時光的種種付之闕如;(2)姊妹/弟兩人各自代表著家的外部與內部,前者在整齣戲中如同觀眾臨到演出的場地,都是家的闖入者,而後者則早就坐在家中,等待姐姐—觀眾的到來;(3)無功效之物。由此,可以進一步提問:妹妹/弟弟的話語以及場上的物件如何介入姐姐的敘事,重新打造對於家的記憶與想像?
考察姐姐對於家的想像以及成功的敘事,觀者可以見到一種經典的形象:對於經濟成功的追求、做為照顧者與犧牲者的長子女,而這樣的形象似乎在戲外的當今依舊是主導社會的敘事;而妹/弟的形象則緊緊依附著亡者,在無數的「媽說」之下,其儼然是亡者的代言。前者陽剛、成功的形象在進到家中的剎那一層層剝落出脆弱的內核,哭泣、崩潰,並隨著妹/弟的敘事跟著開啟重述往事的行動。因此在這部戲裡似乎可見一條路徑,對於成功敘事的消解必須回到「家」而論之。而對話語的認識建立在回溯之上,或者說,記憶之上。因此戲裡透過話語述行「家」的企圖由此展現
,並且也具體在姐姐身上發揮效果。
「家」究竟可以指的什麼?在本戲,家就是記憶、玩具、亡去的母親;抽象來說,特定的關係與物,再加上陰性的它者。本戲中母親照顧兩人的細節、醃肉、香雞城、卡帶、車車、娃娃等等所交織成的意義網絡或可進一步析論。此外,那些「非功效之物」、那些不被使用的物引發姐姐情緒的二度爆炸,也有趣地指出物的能動。
重要的是,母親始終是做為過去式的母親。因此我們來到了這僅僅在逝去時顯現、在場的不在場,也就是,實在界的凝視。
如果要說引入上述理論對於我們理解這齣戲可以有什麼進一步的認識,讓我簡而言之:一是展示了一條如何逃逸成功敘事的路徑,二是透過戲的安排或許展現觀眾如何解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