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圓劇團《如果你還在》

作者: oberon48 (靈魂代理人)   2016-12-24 02:35:10
圓劇團《如果你還在》;O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中正堂;12/10 19:30
圓劇團與福爾摩沙馬戲團合作的劇場作品《如果你還在》,具有將馬戲結合歷史情境與社
會現實的嘗試的企圖心。這是台灣當代馬戲發展的另一種嘗試,如果成功了,當然是一條
以馬戲劇場作品回應社會的新的道路。可是在執行的層次上,仍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小缺點
,例如音樂(或許不要用這麼科技感的電子音樂?)、演員、影像和馬戲裝置(下舞台放的竹
藝裝置擋住了表演者的地板動作)的配合,可以更加協調一些。
前半段兩位演員抬出的竹竿上晾了兩件衣服(一件漢裝、一件西裝)像是在說日治時期台灣
人逐漸面對現代性衝擊的兩種身分認同,他們以扁平的長竹竿和球相互傳接,在流動的音
樂之下,表演這項純樸中帶有亮點的技藝。可是,球與竹竿的意義可以更加延伸意義(我
想可能是知識分子與群眾/或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而前半段投影出的台灣文化協會的歷
史照片,也將會有圖騰化的風險。
後半段,舞台上架起了一面大竹簾,這面竹簾可以透視、可以做為投影幕、可以做為棚架
,是一個極有創意的空間運用手法。可是,當時間流轉到現代時,觀眾並不清楚這項時空
的轉換是如何發生的(從日治台北到了苗栗山間)?黑白的影像中有一隊人(各種族群、宗教
信仰)的山路前行,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也迷惑於他們的漂流之旅。當他們走到了凱道
,觀眾才讀出這是一場追求歷史正名的抗議之旅。
《如果你還在》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我想是最後,當影像投射出怪手拆屋,而一位
表演者用盡全身的力氣,纏繞著布索表演空中技法的掙扎與脆弱的身體平衡,那將使觀眾
看見人,看見在社會暴力之下民眾掙扎與抵抗的身影。
《如果你還在》有一段像是在小酒館裏面,表演者和台下觀眾輕鬆的互動對話,並透過竹
藝聲音數位裝置表演鄧雨賢的歌曲(雨夜花),這種帶有些許野性的、隨興的演出,或許是
台灣新馬戲另外一種可以發展的方向?馬戲團小酒館?或許不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