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迷宮魔獸》

作者: home99888 (藍天驕子)   2016-11-15 13:11:02
時間:2016.10.30
地點:台中歌劇院大劇場
演員:孔孝誠、鄭海芸、姚盈任、陳彥斌、
潘志遠、蔡承翰、林素蓮、劉廷芳、
東大附小合唱團、興大附中合唱團、
愛唱歌手合唱團
導演:黎煥雄
《迷宮魔獸》取自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提修斯(Theseus)的英雄事蹟,
講述他深入險境打死魔獸米諾陶(Minotaur),解救雅典城民的故事。
其中迷宮建造者戴達洛斯(Daedalus)因幫助提修斯一行人逃脫,
遭克里特國王米諾斯(Minos)囚禁,
因而打造臘翼與兒子伊卡魯斯(Icarus)一同脫身,
則為後話,此劇並未提及。
提修斯之武勇、母親之慈愛,
以及米諾斯及戴達洛斯各自為霸君和智者的形象,
在四位底功紮實的演員詮釋之下,恰如其份,
唯大劇場的共鳴音場未如預期,
獨唱的能量往往透不出來,遇到群唱更顯單薄無力,
儘管用盡了氣力,卻還是無法撼動人心。
舞台運用只見中央升降台,
以其沉降與緩升,試圖營造出船行漸遠及漸近的畫面,
一方面也象徵著雅典城邦落難與再起。
但在場面調度上,因升降台之後仍安排了歌隊,
讓船行眾人沉降的畫面顯得突兀,
未能達到該有的效果。
標榜著「社區歌劇」與「在地合作」,
導演賦予了參與演出的三組合唱團隊各自不同的身份,
在場面調度上則以三個區塊之間的能量拉扯為基調。
卻也因人數眾多,無法有更細膩的處理,
整齣戲的重心偏向出航前及歸航後的雅典城,
迷宮則不見其形,也只能略表其意,
再加上以動畫呈現提修斯與魔獸爭鬥的場景,
《迷宮魔獸》徒留虛名,未能有更迷人的戲劇張力。
此外,雖然用了中文及台語,
但曲調卻仍以西方為主,
故事本身也只是照本宣科。
「社區劇場」及「在地合作」,
除了讓在地的演出團隊有機會登上大舞台,
並與跨國團隊合作之外,卻未能展現出更多創作能量。
為何是《迷宮魔獸》?
劇中各要角與台灣能有怎樣的連結或聯想?
「迷宮」與「魔獸」這兩大意象能有怎樣更具創意的呈現?
其象徵意含又能與台灣觀眾有怎樣的共鳴?
「社區」及「在地性」能在舞台上有何展現?
能有機會與國外團隊交流、合作,自是相當難得,
但若能針對上面所提到的問題,
能花更多時間進行更仔細的思考,
這不會只是一齣「西體台用」的演出,
而會有更精采、更具文化意識的火花迸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