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論語》中的「君子」(06)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7-05-14 20:28:38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
  由本章可看出:儒學是以實踐、體驗為本的學問。「言」是知識
之學,知識之學可以先建立一套理論、常模、公式,依照一定的程序
、步驟去反覆操作,會得到穩定、可靠的結果。如科學家作實驗,便
是典型的知識之學。但儒學是生命之學,涉及「人」這個最不穩定、
變化最大的因素。人有其情感、意志,頂多只能歸納出整體的趨向,
無法精準預測個人在當下每一刻的反應。
  但生命之學也並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流於主觀,
雖然每個人的想法、感受、性情有很大的差異,但都有「行道」或「
成為君子」這共同追求的目標,只是順應個別差異,可採用不同的方
法、途徑達成目標。「道」不在心外,日常生活的實踐,自然會感受
到一言一行是否合乎道。「道」落實在人心中便是「仁」,「君子去
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時時以純淨無私的愛心來衡量
、要求自己的言行,才稱得上君子。純淨無私的愛心就不是外在的公
式或規範,而是個人內在的體驗。只有在具體、實存的情境當中,不
斷摸索嘗試,從做中學,才能慢慢找出實踐愛人之道的恰當方式,無
法事先預測。
  子貢請教老師如何作一位君子,孔子回答:將自己理解的道理實
行出來,再去講述這些道理。雖然行道是以內心的體驗為本,但孔子
並未教人不讀書,還是可以從書本上或前賢的言行中吸收經驗,做為
參考。但理解、掌握書中的知識,也只是頭腦、概念思辨上懂,感受
不深、體驗不切。前賢的經歷也不會和自己面臨的處境一模一樣。書
上寫的往往和事實有落差,一定要親自去做,才算是真正了解、體會
道理,將道理的精微、奧妙處充分開發出來。如果自己沒有深切的體
驗,只是將古書的內容作歸納整理、模仿抄襲,便違反了儒學的宗旨
、目標。
  以上所述也不是叫人不要著書立說,而是言說要以實踐、體驗為
根據,知行並進,言說才有可靠性,才合乎時代的需要,也才有動人
的力量。須知言說容易,親身實踐才困難,如《尚書‧說命》云:「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子之所以如此告誡子貢,便是因為子貢常
好高騖遠,話說得太誇張,如以「博施濟眾」詮釋仁,令人感到難以
實行;還不如老實用功,「能近取譬」。(《論語‧雍也》)孔子這
句話也不是只針對子貢,任何人都會犯這種偷懶的毛病,只有「坐而
言」忘了「起而行」。這一章是值得我們念茲在茲,隨時自我提醒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