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論語》中的「君子」(01)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7-04-06 23:23:1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
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學」有「覺醒」與「效法」兩義,學的重點在於良心充分覺醒
,發揮愛人的動力。但人心不免被偏見、私欲、習氣所障蔽,故還要
向古聖先賢、良師益友學習,檢視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有無過失,以免
自以為忠於良心,卻有細微的障蔽而不自知。當然兩者還是以覺醒義
為主,效法義為輔。道德實踐是每個人自己的事,自己的狀況只有自
己清楚,別人的建議僅供參考。無論是哪一種意思,「學」都不宜解
讀成對客觀知識的學習。因為儒家是成德之教,《論語》是成人之學
,即「如何從事道德修養與實踐,樹立理想人格」的學問,如果將「
學」解讀成學知識,就偏離了孔子的原意。儒家當然不反對廣泛學習
知識,但知識要促成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才有意義,並不是為知識
而知識。
  「時」有「時常」與「時機」兩義,「習」有「實踐」與「溫習
」兩義,故「時習」有時常實踐、時常溫習、及時實踐、及時溫習等
含意。「時常實踐」是良心隨時覺醒並落實在生活中,才算是懂得孔
子的道理。「及時溫習」是在良心迷失時,溫習前賢的道理有助於穩
住自己的心情。「時常溫習」和「及時實踐」是平日努力學習道理,
對道理了解得愈多,也就愈能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方式,將良
心、愛心表現出來,有愛心卻不懂得傳達,別人也感受不到。
  能夠「學而時習之」,心中自然會升起生命成長的喜悅;生命散
發出的光輝和熱度,自然會吸引、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前來,共同切
磋、琢磨學問,一片和樂融融。「悅」是就自我來說,「樂」是就人
我交往來說。以上是正常狀況,但如果自己努力從事道德修養與實踐
,卻仍然無人欣賞、聞問,又該怎麼辦?孔子認為:即使別人不了解
、肯定我,我也不會感到生氣、難過,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見君子的
品德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努力修養、實踐本身就有意義,不需要靠好
結果(如別人的肯定)來支持。能夠自得其樂,在學習中體會到無窮
的喜悅和樂趣,就算終身孤獨,人生也過得充實而沒有遺憾了!
  「學而時習之」屬於內聖面,「有朋自遠方來」屬於外王面,「
人不知而不慍」則規定了兩者的本末關係,以內聖為本、外王為末。
「內聖外王」就建立起儒學的綱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