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儒道思想看個人與群體的關係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20-09-26 19:26:50
在儒道思想當中,個人和群體的關係可以用《莊子‧齊物論》「
天籟」的寓言來說明。人籟是樂器的聲音,地籟是大地上各種樹木、
洞穴發出的聲音,莊子借用來做比喻,群體當中雖然有各式各樣的人
,彼此的個性、興趣、天賦都不同,但每個人同樣都是大自然的一部
分而不可或缺。如果要問是誰在背後推動這一切,創造出各種人物,
莊子的回答是:「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
邪!」意思是生命是自己如此的,並沒有一個造物主在背後推動、主
宰萬物。莊子的回答不能簡單地看成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將每個人
當成獨立的原子,彼此不相隸屬,個人和群體或大自然的關係恐怕是
斷裂的。但也不能說是集體主義,因為莊子並不會將個人看成是實現
大自然或群體目的的工具,他強調的是尊重每個人生命的獨特性和價
值。
儒家對於天道的詮釋,側重的面向和道家不同,肯定天道有積極
創生萬物的功能作用。但儒家也不能簡單地歸類為個人主義或集體主
義。《易經》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說「天地位,
萬物育」,要從「盡人之性」到「盡物之性」,換句話說,只要有一
個人的生命本性沒有充分實現,道德事業就仍然有缺憾。生命本性的
實現包括才性與德性,而以德性為本。儒家不僅不會貶低、壓抑個體
生命,更要積極成全。這是儒家與集體主義不同之處,肯定每一個人
的主體價值,人人都有良知,能夠自作主宰。但儒家也不是單純的個
人主義,〈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生命的意義仍
然要在家國天下的場域,乃至於歷史文化的大傳統下才得以實現,並
不是空洞、抽象地講良知。這種「不落入兩端(個人或群體)之任何
一端」的思維是儒道的特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