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來覆去──雷峰塔對照記

作者: nakaii (nakaii)   2010-06-18 23:29:08
三少四壯集-翻來覆去──雷峰塔對照記
2010-06-18 中國時報 【李黎】
收到張愛玲的英文小說「The Fall of the Pagoda」
(直譯是「寶塔之傾」,她自己取的中文名是「雷峰塔」),出於好奇立刻開始讀,
可是看不到兩三章就索然無味的放下了,過些天又再勉強自己拾起來,如是者數回──
做夢都沒有料到閱讀張愛玲竟會這麼興趣缺缺。原因無他:對於我,
張門絕學的文字魅力僅限於中文;至於這本英文小說的故事,一是實在並不引人入勝,
二是早已知之甚詳毋需探究了。
「The Fall of the Pagoda」的大體和細節本就來自「私語」和「對照記」
(若還要追本溯源,最早的版本當是她十八歲那年發表在上海英文「大美晚報」上的
「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鋪展開來再用英文寫成的。
然而英文版本沒有了張氏註冊商標的那些「兀自燃燒的句子」(劉紹銘語),
而英文張愛玲和中文張愛玲讀起來竟然完全不是一回事──
就像是同一個靈魂卻換了個身體,那個靈魂用陌生的面孔對我說英文,
我一邊聽一邊忙著把那些語句翻譯轉換成我熟悉的中文張愛玲──
好似當成一樁任務般的,一邊讀一邊不斷在腦海裡搜出「原典/原文」作對照;
或者像玩遊戲似的,把她忠實地譯成英文屢屢出現的中文俗話成語甚至上海話還原。
忙了一陣之後忽然覺得好笑:這真是一個別開生面的閱讀經驗啊!
所以「雷峰塔」可以說是「私語」和「對照記」的詳細完整版本的英譯版,
然後在「小團圓」裡她又取了這個版本的片斷翻回中文來
(至於「小團圓」另外部份的來源則當是九月即將面世的下半本:「易經」)。
不過不管怎麼「翻來覆去」,「小團圓」好歹也是她自己用中文寫的,
無論是英翻中還是中翻英,總算都是自己寫自己譯,還是自己的創作。
(張愛玲喜歡不斷重複書寫,用中文寫譯成英文、用英文寫譯回中文,
這也不是唯一的例子了。王德威在「雷峰塔」的序文裡就替她的「金鎖記/怨女」
的中英諸本算了一筆帳,總共有六個版本──當然,都是她自己執筆的。
但特別的是每個版本都並非逐字逐句的翻譯──
她太知道兩種文字和文字後面截然不同的文化,也知道直譯硬譯的不可行。)
 
然而現在原作者本人不在了,沒法再親自動手再寫個中文版本,
於是「皇冠」預告說要找人再把這本書翻成中文,九月與「易經」英文本同時推出。
我很好奇:中譯版除了可以把「私語」、「對照記」和「小團圓」裡一些現成的段落
照錄之外,其他部份的行文用字和語氣,能夠還原幾分張愛玲的原汁原味呢?
當然這就要看譯者是不是把祖師奶奶的腔調融會貫通,下筆能有幾分神似,
可以跟「原文原典」部分連貫一氣。我想到若是能請到鍾曉陽來翻,
倒是說不定可以亂真的──不過就算能夠亂真又如何?是不是一不做二不休,
乾脆把張愛玲的「Rouge From the North」(「北地胭脂」,即「怨女」)
再翻回成中文出版呢?翻來覆去,我不無好笑的想到「lost in translation」
這個說法──有些東西恐怕會在翻譯中失落;而讀者恐怕也要lost in translation──
迷失在翻譯裡了。
 
最後想到:為甚麼叫這個書名──為甚麼是雷峰塔?若是套用弗洛伊德的說法,
父權象徵的倒塌甚麼的當然很現成方便;但我不免想到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裡
寫過雷峰塔:
 「我在杭州讀書時,一個星期六下午在白堤上,忽聽一聲響亮,
靜慈寺那邊黃埃衝天,我親眼看見雷峰塔坍倒。」
這中間有沒有關連,任是誰也不敢說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