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教奇才商羯羅闢佛落敗投河自盡因緣披露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15 13:42:34
轉自:佛教新聞天地
https://blog.udn.com/acewang3005/106052389
印度教奇才商羯羅闢佛落敗投河自盡因緣披露
商羯羅被印度教別派叫假面的佛教徒,死在第八世紀,佛教是因伊斯蘭教14次入侵印度,
佛教僧人被殺光並且另有印度國王信印度教後也殺佛教徒,才在12世紀在印度消亡,商羯
羅稱佛教空之上還有更高級的大梵,但誰看見了,誰證明了,這不過是可笑的稻草人論證
與循環論證。
印度教奇才商羯羅闢佛落敗投河自盡因緣披露 【轉】
  一、印度教哲人商羯羅相關簡介
 
  商羯羅(Sankara),又稱商羯羅阿闍梨(梵Sankara-acarya)、商卡拉。印度教吠檀多
派哲學家,婆羅門教改革家。生於南印度喀拉拉邦摩拉巴爾海岸的伽拉迪,屬婆羅門種姓
。少年時隨印度著名的吠檀多不二論者喬奈波陀(640~690)的弟子喬頻陀學習婆羅門的經
典,後遍游印度各地,在貝納勒斯曾與其他哲學派別進行辯論。在印度次大陸的四個方位
建立了四大修道院,組織教團進行傳教活動。死於喜瑪拉雅山麓的基達那特,時年32歲。
 
  商羯羅直接承襲吠陀之冥思方式與奧義書『萬物一體』之理論,又吸收大乘佛教思想
及耆那教部分教義,而改革婆羅門教為印度教,對佛教、耆那教造成極大之衝擊;更為印
度思想界注入了新血,至今仍為印度思潮之主流。其所建立絕對一元論(或純粹不二論)之
體系,認為現實世界皆為幻相(梵maya)而非真實,唯有個人之精神(我),和宇宙之最高原
則(梵),方為同一不二之真實存在。商羯羅把「梵」分為「上梵」和「下梵」,「上智」
和「下智」,「上梵」也稱為「無性梵」(nirguna),它本身不存在任何性質。這個「無
性梵」與龍樹的「空」幾乎沒有什麼相似之處。空在他的哲學中只屬於下梵。
 
  商羯羅之生卒,約在公元700至750年間,或謂780至820年間。近年由於印度教在國內
的開始流傳,某些印度教奎師那知覺派(又名奉愛瑜伽)信徒,為了給自己的信仰宣傳造勢
,頻出某些聳人聽聞之語,說什麼「曠世奇才!將佛教逐出印度的商羯羅」、「商羯羅將
佛教徹底趕出印度」、「商羯羅理論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滅亡的根本原因」,等等,企圖以
此貶低佛教,而不斷擴張自己教派。
 
  那麼,與此相關的歷史真相又是怎樣的呢?商羯羅(Sankara)這位曾經轟動一時的印
度婆羅門教改革家,並且影響流傳至今的印度教哲人,為什麼僅僅活到三十二歲便短命而
終呢?筆者近日上網搜索相關文章,忽然在《法稱論師傳記》中,發現一段與商羯羅
(Sankara)生死相關的文字資料,其中談到商羯羅(Sankara)因與法稱論師辯論失敗投恆河
自盡而死一事,筆者覺得很有考證意義,特將其中相關文字史料摘錄如下,以便讀者參考。
 
  二、商羯羅時代佛教與印度教論戰背景
 
  以下內容錄自《法稱論師傳記》第二十六章 吉祥法稱時代
 
  遮羅王去世以後,其弟遮羅悉恥羅治理國政二十年,西方大部歸他統治。……那時中
部與東方大部的統治者是抵多王之子缽羅抵多與後者之子摩訶斯耶尼。北方有缽羅抵多王
的弟兄釋迦大力住於訶梨墮羅城,在迦濕彌羅境內發佈教令。……
 
  缽羅抵多王與摩訶斯耶尼王主要供養吉祥法稱,釋迦大力王供養毗曇大師世友,毗摩
羅旃陀羅王供養庵摩羅僧訶班智達、寶稱缽羅杜多的弟子中觀師室利崛多等。複次,在這
個時期,大體說來,佛教很是興盛。但若與無著兄弟和陳那在世時比較,則東方與南方一
帶,外道普遍增長,而佛教衰減。
 
  複次,般遮摩僧訶王時出現了兩個外道阿闍梨弟兄,一個叫做達多咀梨耽樂三味;其
次叫做商羯羅阿闍梨耶得大自在天成就,帶著瓶子,用幔帳圍起來唸誦真言,大自在天就
從瓶子的中央露出頸部以上,教導辯論。他在藩伽羅國辯論,老比丘們說:「此人難與匹
敵。應該召請護法或月官或月稱等阿闍梨前來辯論。」年輕的班智達們不聽,說:「從他
國呼召辯論者,有損此地班智達們的聲譽,我們比他們更有學問。」心懷我慢而與商羯羅
阿闍梨耶辯論,佛教徒失敗。約二十五處法產的資具淪於外道。他們空無所有,約五百優
婆塞得不歸入外道。
 
  這樣在歐提毗舍國,也有商羯羅阿闍梨耶的弟子婆羅門跋咤阿闍梨耶,與前者類似,
由梵天女教示明處,在當地與內外道廣興淨辯。內道的班達智鳩梨舍世質熟精聲明與辯論
,他也像前者那樣驕傲,以教為誓而辯論,外道勝利。好多內道廟宇被毀,特別是伽藍民
和法產等被剝奪。後者的時代是護法與大德月等(月稱與月官)等不在世的時代。
 
  那時南方一帶,有辯論牛王之稱的婆羅門鳩摩羅梨羅即童嬉與尊奉大天,行牛禁行的
速拿陀樓盧即食米屑師勝音二人,他們也在南方諸國作了多次辯論。佛護、清辨、法使、
陳那的弟子們與聲聞僧眾無論誰也不能擊退他們的辯論,因而內道的享用屬民多為外道的
婆羅門所奪。此事比以上所說的略遲。
 
  在此時期,護法阿闍梨的弟子提婆沙摩打算破斥月稱而造《中觀顯白疏》在南方一帶
與一些外道辯論,阿闍梨獲勝,令娑羅婆訶那王歸入佛教,他建立了很多佛寺和塔,也設
置法產。
 
  這個國王時代成道者瞿羅叉出世,庵摩羅僧訶阿闍梨的詳細傳記我沒聽到過,在別處
多少可以知道一些(據說寶稱造有《入中論》的註釋)。世友也造了《俱舍論》的註釋,
此人即是《異部宗輪論》的作者。
 
  世親大阿闍梨在世之前,十八部大致完整,過去教法遇敵衰退下去,減少了幾部。其
間由於諍論和機運產生了種種沒落,大眾部中的東山部、西山部、雪山住部三部消滅;說
一切有部中的飲光部、說分別部二部消滅;上座部中的大伽藍部和一切所貴部中的守護部
消滅,其餘諸部還在弘通。
 
  聲聞們修習的教法雖然五百年來已形衰微,然而奉持聲聞宗見的直到而今還是很多。
有些教法史的著者說大乘興起不久聲聞乘就衰落了,認為大乘樹立以後聲聞眾的權威漸趨
微弱,在此期間奉持聲聞的似乎不大有,這是無稽之談。自己這一邊還不能肯定,就作為
千真萬確似的教導他人,並且筆之於書,真乃怪事!
 
  三、法稱論師相關事蹟介紹(資料來源同上)
 
  以前所有的學者都說他生於南方的勝主頂寶,現在雖然沒有這樣的地名,但由於內外
道都說吉祥法稱的誕生地是睹梨摩羅耶國,因此古代這個國家一定叫作勝主頂寶。誕生的
時期顯然是般遮摩僧訶王與抵多王等即位後不久之時,父親是婆羅門族的外道遍行者沙樓
年難陀,自幼才智敏捷,精習工藝、吠陀及其支分、醫療、文法以及外道的一切宗見。因
而在十六歲或十八歲時即已通達外道的一切宗義。
  
  正在婆羅門們備加讚揚之際,他看到了一些佛經,看出自己的教主有過失,諸論很不
合理,佛陀和正法則與之相反。於是生起高度敬仰,改裝為內道優婆塞。婆羅門們詢問原
因,他稱讚了佛陀,因而被他們驅逐。
 
  以後來到中印度,從護法阿闍梨出家,精通所有三藏,心中記誦的經咒總計達五百種
。聽受其他的辯論的論典雖然很多,但心中不以為滿足。
 
  從吉祥陳那的弟子自在軍聽受《集量論》一遍就與自在軍相等,聽第二遍時就與陳那
相等,聽第三遍時知道自在軍阿闍梨對於陳那的意旨未能通達,因而有幾點錯誤。於是向
阿闍梨說了,阿闍梨非常高興,開許他說:「你和陳那相等了,可以破斥一切謬誤宗見,
還要著集量論的註解。」
 
  在那裡從真言金剛阿闍梨正受灌頂,修持本尊。醢魯迦現身說:「你有什麼希求?」
他請求說:「乞求戰勝諸方。」醢魯迦說:「訶訶吽」之後立刻不見了。
 
  在那裡又作了《贊連屬》。這位阿闍梨的金剛阿闍梨有人說是陀利迦波,另有人主張
是金剛鈴,但以說是登耆為宜。據說這位阿闍梨還著了一部《吉祥總攝輪修法》,相傳是
魯伊波所著的《金剛薩埵修法》,據說也是這位阿闍梨所做。
 
  之後,打算學得外道宗派的密語,化裝為奴僕到南方一帶,詢問誰精通外道宗義。人
們說通達一切宗義,無有匹敵的是童嬉婆羅門,西藏說此人是童不取,是由於不知道系翻
譯一詞或是譯自誤字之過。有人說他是法稱的舅父,但在印度全然無此一說。又有盜取宗
義的派密語時,用繩索繫住婆羅門妻腳上的無名指等說,印度也無此說,不像是靠得住的

 
  童嬉從國王處獲得巨大權勢,享有眾多肥美稻田、黃牛、水牛。擁有五百男僕、五百
女僕以及眾多僱員。阿闍梨也在其中,內外一切事物,男僕五十人、女僕五十人的工作,
阿闍梨一人完成。童嬉夫妻很高興,問:「你希求什麼?」答:「乞求聽聞宗義。」因此
聽到了童嬉對弟子的講學。有若干除兒子與妻以外不傳他人的密語,由於作事得到他兒子
與妻的歡心,詢問他們而通曉,於是知道了宗義的一切要點。
 
  一切如何破斥的方法已胸有成竹時,阿闍梨仔細觀察其他弟子們求學的酬金如何,計
算了新學的學問和酬金,心想婆羅門貪財,若不給酬金,將要倒霉。他自己所給的工資有
五百個銀巴那,又從住在彼處的夜叉處取得七千黃金銀幣,把這些金銀施給童嬉,又以銀
子為婆羅門們舉行盛大宴會,當晚逃出。
 
  於是在前往一個有王宮的大集市迦迦瞿訶,在杜魯訶摩梨部王所在之地張貼文告,問
有誰願來辯論。奉持食米齋宗義的婆羅門迦那崛多此外有奉持六派宗見的約五百人集合起
來,辯論了三個月。逐漸把五百人駁倒,使歸入怫教。國王受到影響,使他們之中的富足
婆羅門約五十人各設置一個內道法產。
 
  這話被童嬉聽到了大為憤怒,親自偕同五百婆羅門前來辯論。告訴國王說:「假如我
勝了,請殺法稱!假如法稱勝了,請殺我!」阿闍梨說:假如童嬉勝了,我或歸入外道、
或殺、或打、或捆綁,國王自己知道。假如我勝了,請不要殺童嬉,然而應該使他入於佛
教,」於是以教為替而作辯論,對於童嬉所獨有的五百個宗,以成百成百的正理異門—一
破斥。於是童嬉也供奉內道,五百婆羅門眾知道只有佛教合理,因此在佛教中出家。
 
  此外還破斥裸衣外道羅睺缽羅底彌曼差聲論師部陵迦羅瞿訶耶、婆羅門鳩摩罹難陀、
外道的辯論牛王迦拿陀樓盧以及住於賓陀山間的一切辯論家。還到達羅婆梨園,宣告此國
有誰能辯論,外道大部逃避,有些人承認不能辯論。此地原來敗壞的法產全部恢復後,住
在一些寂靜林苑中修持禪定。
 
  四、商羯羅與法稱辯論失敗投河自殺因緣(資料來源同上)
 
  那時商羯羅阿闍梨耶致書吉祥那爛陀,要作辯論,他們推遲到第二年,而從南方召請
法稱。之後,辯論時期已到,缽羅底多王召集佛教徒們與所有婆羅門和外道於婆羅奈斯。
在國王與證人聚會之中,商羯羅阿闍梨耶與法稱面臨辯論時,而羯羅說:「假如我勝利,
請諸位選擇投恆河或歸入外道。假如諸位勝利,我們就投恆河而死。」
 
  於是開始辯論,法稱一次又一次擊敗商羯羅阿闍梨耶,最後使他全然無話可說。於是
商羯羅阿闍梨耶打算死於恆河,阿闍梨勸阻,他不聽,告訴他的弟子跋咤阿闍梨耶說:「
你來辯論,戰勝這個禿頭,不勝也好,我要投生作你的兒子,來和這些人鬥爭!」說完投
恆河而死。他的弟子持梵行一派的遍行者多人入於佛教,其餘人們避走遠方。
 
  就在後面一年投生為跋咤阿闍梨耶之子,跋咤阿闍梨耶供奉天神三年,又用三年時間
思考內道教理與破斥之術,到了第七年,如前之教為誓而辯論,跋咤阿闍梨耶又一敗塗地
,也不聽阿闍梨的勸阻投恆河而死。他的長子跋咤阿闍梨耶第二與商羯羅阿闍梨耶的轉世
以及堅持自己教義的婆羅門眾逃往遙遠的東方。有心地正直的婆羅門約五百人在佛教中出
家,約五百人皈法三寶。
 
  摩揭陀國有富樓那婆羅門、末土羅有富樓那跋陀羅出現。他們的權勢和受用都很大,
非常增長辯論術。為妙音天女與遍入天等自己的本尊所加持。他們也曾先後前來辯論,阿
闍梨以正理調伏,令人佛教,這兩個婆羅門也在摩揭陀與末土羅各立內道法產五十處。於
是名聲遍滿大地,以後長住摩揭陀附近摩登伽仙人林中,成就多種明咒。
 
  以後賓陀山區,布濕波王之子郁普羅布濕波王,據說統治三百萬村,受用之殊異等同
天神。阿闍梨遊方到被人這樣稱道的地方,最後到達王宮。
  國王問他是誰。答:
   具智慧者大域龍,月官之說最清淨,
   詩出毗羅精韻學,勝超十萬捨我誰?
  國王問:「你是不是法稱。」
  答:「在世上這樣命名。」
  這個國王建立許多寺廟,法稱住在這裡,著七部量論。
  以後在國王的闕觀上寫上贊文:
   設若彼法稱,說法日西沒,
   諸法眠或亡,非法此方興。
  在那裡長時期弘揚佛教,此地出現了約一萬個比丘,設置法產約五十處。
 
  之後來到邊地瞿耆羅他,在那裡也使婆羅門與外道多人入於佛教,建立喬答補梨佛寺
。此地外道極多,他們在阿闍梨的住處放火。火從四面燒來,由於隨念主尊與秘密真言,
走向天空之路,來到離此地約一由旬此國王宮附近,眾人無不驚異。現今所傳的《八十成
道者贊》雖然不宜認為完全可靠,但所說的「消滅諍辯行虛空」,顯然是依據這個傳說。
 
  那時商羯羅阿闍梨耶再度投生,智力比前生更為銳利,精通辯論,天神全身露於瓶上
。到十五六歲時,打算與吉祥法稱辯論,來到婆羅奈斯告知摩訶斯耶尼王。並公告各地。
於是從南方把阿闍梨請來,婆羅門人眾約五千人與國王等無量人眾又集合起來,如前以教
為誓,辯論中慘遭摧破,又如前阻止,但仍然投恆河而死。此際眾多婆羅門如理地看到自
己的教義被破,因而有很多人出家,很多人作了居士。
 
  那時婆羅門毗底耶僧訶、提婆毗底耶迦羅和提婆僧訶即婆羅門的三大阿闍梨從迦濕彌
羅來到吉祥法稱之前,以正直心廣事研討宗義,法稱也教以正智。他們對內道大為敬信,
受取皈依和五學處,聽聞宗義。特別是聽了七部量論,極其精通以後,回到北方迦濕彌羅
國,弘傳法稱派的辯論法,同時傳說第二人在婆羅奈斯久住。
 
  復又來到南方一帶,在佛教尚未弘傳和已衰落的各地,以辯論消滅敵法的逆緣。通過
法門收服國王和臣子等人,暢通無阻地發展僧伽和法產。阿闍梨本人所建立的寺廟也有一
百左右,策勵他人建立的不計其數。由於這位阿闍梨所策勵而歸人佛教的比丘和優婆塞以
上總計據說接近十萬人,但是又據稱大部分是交付與其他親教師和軌範師,與他有教法聯
繫的弟子雖然遍滿大地,然而隨侍於後的不超過五個人。
 
  到了晚年,以前的商羯羅阿闍梨耶投生為後跋咤阿闍梨耶之子,智力比以前更大,自
己的天神來到面前,親教智理,有時進入他身中詮說前所未有的智理。年達十二歲時就要
和吉祥法稱辯論。婆羅門們說:「請暫且同別人辯論。決定可以勝利。法稱難以擊敗。」
但他說:「若不能戰勝此人,得不到辯論的名聲。」於是來到南方一帶。約定誰要是勝利
,對方就歸入他的教中。吉祥法稱勝利,他就歸入佛教。據說就在南方一帶住於婆羅門優
婆塞行,供養佛教。他所建立的佛寺現在還存在。
 
  之後,壽命將盡時,在羯夜伽國建立寺廟,使很多人眾歸入正法後入滅,由同梵行的
人們在屍林中焚燒遺體,因而七日之間,降大花雨,妙者樂聲遍滿十方。遺體圍聚成為類
似寶石的石塊,毫無骸骨的跡相,到現在還設宴供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法稱論師簡介
  
  法稱,梵名Dharmakirti。西元六七世紀之瑜伽行派論師,亦為著名之因明學者。生
於南印度睹梨摩羅耶國(梵Trimalaya),婆羅門種出身。少有才俊,早年修習婆羅門教
及外道諸學,達十八年之久,後學佛法始皈佛教為優婆塞。至摩揭陀國從陳那之弟子護法
出家修學,未久又依止陳那之另一弟子自在軍(梵Isvarasena,音譯伊濕伐邏羨那),鑽
研陳那之『集量論』,為之作注,即因明名著『釋量論』,學識堪匹陳那。又就金剛阿闍
梨受灌頂,遊歷諸方,弘法宣化。晚年入羯陵伽國建立伽藍,入寂於該地。
 
  法稱論師生於印度佛教漸衰之時,力挽教勢,特以因明著稱,影響後世甚鉅。藏傳佛
教大藏經丹珠爾(論藏)中,收錄有其所撰著之釋量論、量抉擇、正理一滴、因一滴、相
屬觀察並自注、諍正理、他相繼成就 (以上七書,世稱因明七論)、本生廣疏、佛涅槃贊
、吉祥金剛荼迦常愛贊等。此外,另著有大乘集菩薩學論、金剛針論,兩書皆有漢譯本。
其『釋量論略解』於1984年有法尊法師編譯本出版。
>>>>>
[1] 文中提到商羯羅是印度教吠檀多派哲學家,即佛教常提到的外道六師之一
三大寺在小沙彌學習的基礎課程,《宗義寶鬘》當中,首先先介紹了外道六師宗義,
再進入佛教內道宗義。《宗義寶鬘》在介紹外道六師的宗義裡,包括了印度教吠檀多派。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提到:「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有時候會說到,
佛世外道有九十六種,六師為其著名之代表,所以佛陀以外道六師做為所有外道的代表。
[2] 板上曾發文過一些《攝類學》(板上po過的只有很前面部分),起源即法稱的七部量論
摘自:達賴喇嘛基金會佛學班親教師見悲青增格西2010及2011年二次教授攝類學講記
「《攝類學》的起源是法稱論師的七部量論(包括《釋量論》等)。「攝類」即指總攝
法稱於七部量論所呈現的論證方法以及由此發展出的世俗與勝義等內容。相較於七部量論
的深邃難懂,攝類學是以較通俗易懂的方式引領大家進入量論之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