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現觀] 正式的觀=止觀雙運,止觀雙運的界限 (23)

作者: ykkdc (ykk)   2023-06-25 11:45:07
(續上一篇...)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 現前之類別.瑜伽現前
略釋:止觀雙運三摩地。
瑜伽現前的不共增上緣是止觀雙運三摩地,因此,產生瑜伽現前之前,必須先修止與
修觀,進而獲得止觀雙運。
「止」意謂奢摩他(梵語 samatha,音譯奢摩他,義譯止),彼是定之體性。
「觀」意謂毗缽舍那(梵語 vipasyana,音譯毗婆奢那,義譯觀),彼是慧之體性。
「雙運」意謂聚合而相輔相成進行作用;若以修行者方面而言,就是聚合二種方便之
作用的道(屬內心意知)。
「三摩地」是梵文上的名稱,其是定的別名。
一般而言,定、三摩地是同義,但是,彼二與「止觀雙運之三摩地」則有差別。
未產生止觀雙運的一般凡夫,其心續中有定、三摩地,但不是止觀雙運之三摩地。
例如,一般世間凡夫心續中產生善心,「與彼善心相應的定、三摩地之心所」是有的
,但不是止觀雙運之三摩地。
如是,止觀雙運就是「止與觀同時聚合作用之道」,也就是說,彼道既是止又是觀,
具足「與止相應的觀」及「與觀相應的止」二分,彼二分互為作力、相輔相成而作用;
若以「與觀相應的止」(專注安止的作用)之分而取名,即名為「止觀雙運之三摩地
」,若以「與止相應的觀」(觀擇決定的作用)之分而取名,則名為「止觀雙運之慧」。
再者,顯教修止觀雙運的次第不同於密乘所修,以顯教而言,獲得止觀雙運之前,必
須先依次第修習「九住心」(屬欲界定),修成第九住心「等持住」之後,再由彼力引生
「心輕安」;其後引生「身輕安」;其後引生「身輕安樂」,產生不共的身輕安之樂受;
其後由彼引生「心輕安樂」。
最初現行的「心輕安樂」比較強烈,但隨著定力而逐漸轉爲深穩,平等專注於所緣境
之時就是獲得「初業修習所得止」,也就是獲得「止」(最初成辦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就
是獲得色界初禪近分定的最初作意,屬上界定心所攝)。
修成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之後,依於止而入定某一法,先
於彼法上修習而引生「身心輕安」,其後引生「身心輕安樂」,其後引生「觀」(正式的
毗婆奢那勝觀),修成觀之時就是成就「止觀雙運」(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止觀雙運)。
此中,最初修止時相應的「慧心所」,彼時之慧心所,就是最終修所成「觀」的近取
因。
最初修止(九住心的止)之時就有相應之「慧心所」,如前所說,修習而引生輕安、
輕安樂等等,其後再引生定、止(初禪近分定的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其後依次修習
,而將相應之「慧心所」修成觀(初禪近分定所攝的觀),當修成觀(正式的毗婆奢那)
之時就是成就「止觀雙運」(正式的觀=止觀雙運)。
>>>>>
[1]《雜阿含916經》:「心猗息(心輕安)已,心受樂(心輕安樂);受樂已,則心定。」
《雜阿含615經》:「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輕安);身猗息(身輕安)已,則受身
樂(身輕安樂);受身樂(輕安樂)已,其心則定(最初得正式的止為初禪近分定)。」
(註:猗息又譯輕安。如三十七道品當中,七覺支的輕安覺支,又譯作猗息覺支。)
南傳《相應部》:「比丘修習輕安覺支時,於比丘輕安覺支修習圓滿,身輕安者,則
得樂,得樂者,則得心定(最初獲得正式的禪定安止,即初禪近分定最初作意)。」
南傳《長部》:「捨離此等之五蓋者(除遣貪瞋等煩惱五蓋的粗重),則生歡喜,生
歡喜已則生喜悅,意懷喜悅者則身輕安,身輕安者則感受樂,覺樂者則心入三昧。」
[2]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法師譯:「如世尊言:善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
《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次說菩薩修習止觀。....佛告諸比丘:『諸比丘!有二法應須修習,所謂:止、觀
。』....修有單雙故,單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觀修;雙修者非一分,謂止觀合修。」
如本文說止、觀聚合而相輔相成進行作用,聚合止、觀之作用的道(屬內心意知)。
[3] 《百法明門論》唐.玄奘法師譯
「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
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八、輕安…」
我們覺知的心、心所,具有51種心所法,其中,有11種善心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