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印順法師:《大乘廣五蘊論講記》輕安

作者: ykkdc (ykk)   2022-12-16 18:42:34
摘自:《心類學顯要》 倉忠仁波切
十一善心所:(八)輕安
性相(定義):「離身、心粗重隨一之作用的認知」,是「輕安」的性相。
此中所謂「離身、心粗重」,就是不被「掉舉」、「昏沉」干擾。「輕安」是身、心
隨一,已遠離「掉舉」和「昏沉」之作用的心所。
此中「粗重」,有「身粗重」和「心粗重」二種。或可說為,身的慣性、心的慣性。
「身粗重」者,一種不具有動機的身體習慣行為。
舉出事例說明,如,一個人從很小就有喜歡打的習慣性,不經意的就會打人、打東西
等,長大以後都還有這種習慣性,如果遇到脾氣不好的人一定會因此爭鬥。這種從小就有
的身體上的習慣性,就是屬於「身粗重」。
或如,以正確的姿勢打坐時,因為身體不習慣而覺得不舒服、一直動,這是因為「身
粗重」的緣故。
但是得到「身輕安」之後,當趨入某一善法之時,身體自然就會放鬆、隨心所欲,因
為已經於打坐一事斷除屬於身體上的障礙。
「心粗重」者,就是心類的習慣性,可說是,心類上隨眠的當下就是「心粗重」,如
同心的習氣一般。
舉出事例說明,如,觀想釋迦牟尼佛的佛相,或是觀想上師,(或是緣念佛號持咒)
,心入昏沉或掉舉而無法安住境上,就是屬於「心粗重」;
反之,心不入昏沉、掉舉而能安住於境上,就是已經離開「心粗重」。
其他的趨入善法心類(例如,趨入思惟串習菩提心、慈悲心、思惟業果、四聖諦、十
二緣起支、空正見等),此中道理皆是相同。
「粗重」有兩種安立的角度,
(一)安立為「趨入善法時的身、心不堪能性」;
(二)或有安立為「雜染諸法的種子」,也就是「煩惱種子」、「煩惱習氣」。
如,中觀應成派主張,中觀自續派以下所承許的阿羅漢不是真正的阿羅漢,因為其並
未斷除「自方成立之執」,因為他們承許「自方成立之執」(中觀自續派以下承許自性有
之執),其心續中還有粗重,也就是還存在有「煩惱種子」、「煩惱習氣」。
如上所說「粗重」有兩種安立的角度,但是此處所說「粗重」,主要是以前者而言(
趨入善法時的身、心不堪能性)。
後者所說,是以「雜染種子」、「煩惱種子」的角度而取名「粗重」,從這個角度而
言,見道、修道的修行者還沒有斷除煩惱種子,心續中還存在有「粗重」,但是能生起「
特殊輕安」。
「輕安」有二種分類方式,
第一種區分為:(一)身輕安、(二)心輕安。
第二種區分為:(一)平凡輕安、(二)特殊輕安。
有說:「心輕安」是「心類」;「身輕安」則是「特殊所觸」,因為是特殊身的所觸。
對此說觀察:如果「身輕安」是屬於「觸處」的部分,那麼,「身輕安」是不是十一
善心所中的「輕安」?如果是的話,如前。
另一種「輕安」的性相中說:「斷除身、心粗重續流的心所。」既然是心所,一定不
是外在的法,一定不是「觸處」的部分。
這是需要觀察的地方。
第二種分類:
(一)「平凡輕安」
不論世間者(凡夫)、出世間者(聖者),凡是補特伽羅心續中現起善心之時,一定
有相應的「輕安」。
(二)「特殊輕安」
於善所緣隨心所欲、堪能安住的手跡,並且是斷除身、心粗重。這是透過修行功用而
有的。
以《下對法》(阿毗達磨俱舍論)所說,承許一切善心必定有相應的「輕安」,周遍
有「一般輕安」或「特殊輕安」任一。這是有部的主張。
但是,以《上對法》(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及福稱論師(班欽索南札巴大師)的主張
,不承許善心一定有相應的「輕安」。
「輕安」的作用:淨除身、心的粗重,並且是修行一切「止」、「觀」的所依。
總相而言,淨除身、心的粗重,修習「止」和「觀」才能增長修行的功德,如,資糧
道也有修行「止」、「觀」的部分;究竟而言,則是從加行位獲得「止觀雙運」才能開始
成辦修行上的特殊功德。
或有,安立「輕安」的性相是:
「純粹留下能令心於善所緣隨心所欲、堪能安住的手跡,並且斷除身、心粗重續流的
心所。」
此中,所謂「心於善所緣能隨心所欲」,即是心能安住於善所緣不被掉舉、昏沉干擾
。簡單來說,就是心能專注於善所緣且不會疲乏、煩躁。「輕安」具有此功用。
如串習慈悲,當下心能安住於善所緣境上,並且不會疲乏、煩躁。
又說「堪能安住的手跡」,此中「手跡」或說「手印」、「跡印」,如同以塗上黑墨
的手摸牆壁,在牆面上會留下手跡、手印。
以此來說心類──心堪能安住於善所緣不被掉舉、昏沉干擾──這就是「輕安」的手
跡。
所謂「手跡的不共功用」是極為廣大的內涵,每一因果能相續之特殊,就是因為「手
跡」的緣故。
以「能、所」安立有:「因之能手跡」、「果之所手跡」。
以因的角度而言,「手跡」是因,從「能手跡」而生出「果所手跡」。
以果的角度而言,「手跡」是果,「所手跡」是從「能手跡」出生而有。
如是,文中所說是以因的角度而安立──「心及身」是堪能趨入對境、安住對境之作
用者的「手跡」。
又如,以顯教「廣行」而言,菩薩心續中修慈悲、菩提心及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
等三波羅蜜,修行此等的手跡,是成辦獲得佛果位之「報身」及「化身」,這是以因的角
度而安立;以果的角度則是,佛果位的「報身」及「化身」,是修行此等的手跡。
以「深見」而言,修「空正見」及「禪定波羅蜜」的手跡,是成辦獲得佛果位之「法
身」,也就是「一切相智」;以果的角度則是,佛果位的「法身」是修行此等的手跡。
「精進波羅蜜」則是攝入「廣行」(廣大行道次)、「深見」(甚深見道次),因為
皆是必須透過精進的協助,所以,「精進波羅蜜」的手跡,是能成辦獲得佛果位之「報身
」、「化身」、「法身」等三。
又,以不善的角度而言,例如,過去世多串習殺生,因為具有殺生的習慣性,這一世
經常欲想殺生或喜好殺生,這就是過去世造作殺生的「手跡」。
以善的角度而言,例如,拿到念珠就會立刻持咒、念佛,因為已經串習成慣性。
「輕安」總的來說,不論是入定或是後得,造善而令身心歡喜的當下就有相應的「輕
安」;反之,如果沒有的話,不可能那樣去作。
一般的「平凡輕安」,是生起善心時皆有的;
「特殊的輕安」如本文所舉的事例,是斷除欲界粗重而有;但是,「十一善心所」中
的「輕安」不一定都是斷除欲界粗重而有的,如「第九住心」所攝的輕安。
>>>>>
[1] 《百法明門論》(唐.玄奘法師譯):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
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
此處講11善心所當中第8個「輕安」心所。關於百法的心心所,可學習《心類學》。
[2] 本文最後提到,第九住心的輕安,不是斷除欲界粗重而有的輕安,屬於一般輕安。
《百法贅言》:「輕安一法,唯定地有,欲界中無。」九住心屬欲界心,九住心的善
心輕安屬平凡輕安,於九住心入定之加行,身心亦有調暢感,然尚未有上界定心的輕安。
[3] 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輕安不是樂受,是指堪能。九住心之後會有心輕安,即心不粗重、很調柔。心粗重是
如覺得無法生得起菩提心等,得止(正式的奢摩他)者會覺得可以修種種善行,心會輕鬆。
[4] 《大寶積經》:「見彼如來端正殊妙,諸根寂靜,得奢摩他,如清淨池無諸垢穢。」
正式的奢摩他是上界定心所攝,伴隨上界定心斷除欲界粗重的輕安,屬殊妙輕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