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去除嗔恨

作者: tzboy (tzboy)   2022-06-30 03:13:45
※ [本文轉錄自 Buddha 看板 #1NDsKeqb ]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看板: Buddha
標題: 去除嗔恨
時間: Sun May 15 01:49:24 2016
他應當如此訓誡自己:
現在,你這生氣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說的嗎?
──「諸比丘,即使眾強盜以一把有兩個把手的鋸子很殘忍地、逐一地鋸掉你的肢體,
任何因此而於心中懷恨的人即是沒有實行我的教法。」(《中部》i,129)
而且:
以瞋報瞋回應發怒者,
則比先發怒更為糟糕;
別瞋怒地回應發怒者,
以便戰勝那難勝之戰。
在覺知他人的瞋怒時,
還能正念地保持平靜的人,
是促進自他兩者幸福之人。(《相應部》i,162)
而且:
「諸比丘,有七件發生於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敵人感到高興。
是哪七件事?
于此,諸比丘,
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醜陋。』
為什麼呢?因為敵人不會因為他的敵人美麗而感到高興。
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
雖然他沐了浴,塗了油,修飾了頭髮與鬍鬚,以及穿了潔白色的服裝,但他還是很醜,
因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
這是第一件發生於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而能使敵人感到高興的事。
再者,
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痛苦地躺著。』
……『讓他不會多財。』
……『讓他不會發達。』
……『讓他不會出名。』
……『讓他沒有朋友。』
……『讓他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不會投生到天界善趣。』
為什麼如此呢?因為敵人不會因為他的敵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興。
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
他於身、口、意造作惡業。
如此地於身、口、意造作惡業,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
他投生到惡道、惡趣、墮處、地獄,因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增支部》iv,94)
以及:
「我說,有如一塊取自火葬台的木頭,兩端都被燒焦了,而中間又沾糞發臭,
即不適於作為村子裏的(建築)木料,也不適於作為森林裏的(建築)木料;
而此人即是如此。」(《增支部》ii,95;《如是語》90)
現在,如果你生氣,你就是沒有實行佛陀教法的人;
通過以相同的(瞋恨)回應發怒者,你比那發怒者更為糟糕,而且不能戰勝難勝之戰;
你對自己所做的是幫助你的敵人的事;
而且你將有如一塊火葬台的木頭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進時,瞋恨被鎮伏了,那就很好。
若不是的話,他就應回憶該人某些在憶及時能激起信心的清淨且有自製之處,
以消除怒氣。
這是因為某人可能在身體行為方面擁有眾人皆知的良好自製,
能在執行巨大任務時抑制自己(的身體行為),
儘管言語與內心的行為並無自製。
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身體行為方面的自製。
另一人則可能在言語行為方面擁有眾人皆知的良好自製;
他可能天生善於和氣地迎接他人、善於交談、友善、開明、言語恭敬有禮,
或許還能以動聽的聲音開示佛法,以完美的句子詳細地解釋佛法,
儘管他的身體與內心的行為並無自製。
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言語行為方面的自製。
更有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為方面擁有良好的自製,
而他在禮拜佛塔等時的自製是眾人皆知的。
因為內心沒有自製的人在頂禮佛塔,或菩提樹,或長老們時,他不細心地做,
而且心散亂或打瞌睡地坐在講堂裏;
反之,擁有良好內心自製的人在頂禮時很細心,聽法時專心聆聽,把它謹記於心,
而且從他的身體或言語上表現出其內心的信心。
所以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為方面擁有良好的自製,
儘管其身體及言語的行為並無自製。
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回憶其內心行為方面的自製。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這三方面裏並沒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製的。
那麼,即應當如此激起對該人的悲湣心:現在,雖然他在人間裏四處遊走,
但在過了一些日子之後,他將會發現自己(已墮入)八大地獄或十六主要地獄 (之一)

因為怒氣也能夠透過悲心而消除(所以應當激起悲湣心)。
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自製。
如是,他可於那人所擁有的這三方面當中,憶起他所喜歡的其中一個,
因為對這種人培育慈愛是容易的。
為了使它的意義更清楚,應當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的經:
「諸比丘,有五種去除瞋恨的方法;
通過它們,生起於比丘(心中)的瞋恨即能完全被消除。」
(《增支部.《降伏瞋恨經》iii, 186-90)
但若是如此努力之後,瞋恨還是於其(心中)生起,他即應當如此訓誡自己:
如今,在他的範圍裏,
敵人傷了你,
為何在不屬於他的範圍之處,
你又傷了自己的心?
你流著眼淚離開了親愛及幫助你的家人。
那麼,為何不也捨棄你的敵人,
那為你帶來傷害的瞋恨?
你所懷抱的瞋恨,
正在咬壞你守護的一切美德之根。
有誰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
別人造惡業,
你為此而生氣,
這是什麼道理?
他所造的那種業,
你是否也想學習?
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
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
為何偏要苦惱地令瞋恨生起,
而做正如他想要對你做之事?
如果你發怒,
你或許能或不能令他痛苦。
但瞋恨所帶來的傷害,
卻肯定當下已令你遭受痛楚。
若被瞋恨蒙蔽的敵人,
正走在趣向惡道之路,
你是否想要通過發怒,
隨後跟著他們的腳步?
若因為你的生氣,
敵人得以傷害你,
你應當放下瞋怒,
何必無由地受苦?
既然諸(名)法只能維持一剎那的時間,
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諸蘊早已滅盡,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麼生氣?
如果另一者並不存在,
想傷人之人又傷得了誰?
你的存在是傷害之因,
如是,為何你還生他的氣?
但若在如此訓誡自己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
他應當省思他和別人都是各自的業的主人。
於此,首先他應該如此省思自己:
你對他生氣又有什麼用呢?你這瞋恨的業不是會導致你自己遭受傷害嗎?
因為你是自己的業的主人,自己的業的繼承者,業是你的父母,業是你的親戚,
業是你的歸依處;你將成為你所造的一切業的繼承者(《增支部》iii, 86)。
而這並不是帶引你趣向正等正覺,或辟支菩提,或聲聞(弟子)菩提,
或梵天或帝釋天王的地位,或轉輪聖王或一國之君的寶座之業,
而是會令你從正法墮落,甚至成為食用殘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獄等的種種痛苦之業。
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糞便,想要擊打他人之人,
卻先燒傷自己或先令到自己發臭。
在如此省思自己對業的擁有性之後,他應該省思他人的:
他對你生氣又有什麼用呢?那不是會導致他自己遭受傷害嗎?
因為那尊者是自己的業的主人,自己的業的繼承者,
(業是他的父母,業是他的親戚,業是他的歸依處;)
他將成為他自己所造的一切業的繼承者。
而這並不是帶引他趣向正等正覺,或辟支菩提,或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釋天王的地位,
或轉輪聖王或一國之君的寶座之業,
而是會令他從正法墮落,甚至成為食用殘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獄等的種種痛苦之業。
在如此造作之下,他就好比一位想要逆風把灰塵撒向他人之人,
而只會弄到自己滿身是灰。
因為世尊如此說:
若人冒犯了不應受到冒犯、清淨無染者,該罪惡返歸此愚人,如逆風揚塵。
──《法句經》偈125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業的擁有性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
他應當省思導師(佛陀)過去(世)的行為。
於此是省思它的方法: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當你的導師還是一位未覺悟的菩薩,
還在四阿僧袛與十萬大劫裏實行諸波羅蜜時,即使他的敵人多次嘗試殺害他,
他都不讓瞋恨腐敗自己的心。
例如,在《具戒本生經》(Silavant Jataka)裏(記載),
有位元邪惡的大臣因為瞋恨王后,所以煽動敵王來佔領(菩薩)他那三百由旬的國土。
當他的朋友們想要起來保衛國家時,他不准許他們動用武器。
再者,當他與一千位臣子被埋至頸項於亂葬崗的土坑裏時,他也毫無一念的瞋恨。
當他受到來吃死屍的土狼群之助,挖掉了泥土,而奮力保全生命之後,
再通過夜叉的助力去到自己的寢室,看到他的敵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時,他也不生氣,
而且還待之為友,共同發誓,然後說:
勇者發願,智者不灰心;我見自己正如我所願。(《本生經i, 267》
在《忍辱主義者本生經》(Khantivadi Jataka)裏,愚蠢的迦屍王 問他道:
「沙門,你所教的是什麼?」而他回答道:「我是教忍辱的人。」
當那國王(命人)以有刺的鞭鞭打他,再斬斷他的雙手雙腳(及切掉雙耳和鼻子)時,
他一點也不生氣(見《本生經》iii, 39)。
或許已成年的出家人會這麼做並不稀奇,
但在他還是(七個月大的)嬰兒時也已曾經如此做。
在《小護法本生經》(Culadhammapala Jataka)裏,
他的父王大威勢王 (Mahapatapa)命人斬掉他的雙手及雙腳,就好像斬掉四支竹筍一般

而他的母后則如此悲泣:
「啊!護法那雙以檀香沐浴的手被切斷了;他是此大地的繼承者。王啊!我感到窒息。」
(《本生經》iii, 181)
當時他的父王還不滿意,而下令把他的頭也都斬掉。
然而,即使在那時候,他連一絲瞋恨都沒有,因為他很堅定地下了如此的決心:
「現在是抑制你自己的心的時候;護法,現在你應當對這四種人保持舍心,
那即是命令人斬掉你的頭的父親、斬你的頭的人、你那悲泣的母親及你自己。」
或許已獲得人身者會這麼做並不稀奇,但在他生為動物時也都曾經如此做。
當菩薩是六色牙象王(Chaddanta)的時候,他被毒箭射穿肚臍。
即使在那時候,牠對傷害牠的獵人一點都不懷恨,不讓瞋恨污染自己的心,所以說:
「中了毒箭的象心中無瞋地對獵人說:
『你的目的是什麼?為何你如此殺害我?你的意圖是什麼?』」(《本生經》v, 51)
當那象如此說之後,(獵人)告訴牠:「尊者,是迦屍王的皇后派我來取你的象牙。」
為了圓滿她(皇后)的願望,牠切斷自己那對散發著六色光輝的美麗象牙給他(獵人)。
當他是大猴王時,被牠從懸崖下救上來的那位男人心想:
「跟森林裏的其他動物一樣,這也是人類的食物。
既然如此,為何饑餓的人不殺此猴來吃?以牠的肉作為旅途的資糧,
我將獨自踏上旅程;以它作為我旅途的資糧,我將越渡荒野。」(《本生經》v, 71)
當時,他就拾起一塊石頭猛擊牠的頭,但那猴王淚盈滿眶地看著他,說道:
「噢,善士,請別這麼做!否則,你所遭受的果報將長久地令到一切他人
(感到極害怕),而不敢造作諸如今天你對我所做的事。」(《本生經》v, 71)
但牠心中毫無瞋恨,而且不顧自身的痛苦地帶引那人到達安全之地。
當(菩薩)他生為菩利達多龍王(Naga Buridatta)
躺在蟻丘上持布薩戒(uposatha sila) 時,
雖然牠(被捕且)被灑上有如劫末預兆之火般的咒術藥,
然後被裝進籠子裏,帶到整個閻浮洲(Jambudipa,印度)去玩把戲,
牠對(捉牠的)那個婆羅門一點瞋恨都沒有,所以說:
「當被放進籠子裏,被他以手擊碎時,我對阿拉巴納沒有絲毫瞋恨,以免破了自己的戒。

當(菩薩)他生為瞻波龍王(Naga Campeyya)被捕蛇者惡待時,
牠也不讓瞋恨在心中生起,所以說:
「當我如法地持布薩戒時,捕蛇者把我捉到皇宮門前變把戲。
無論他想到任何顏色,青色、黃色或紅色,我即如其所願而變化。
我把陸地化為水,又把水化為陸地。若我在當時發怒,我可把他燒為灰燼。
若我放鬆對心的掌握,我即會破了戒;而破戒者是無法證得至上目標的。」
(《行藏》85)
當(菩薩)他生為護螺龍王(Naga Savkhapala)時,
牠被十六個村民以利矛刺穿八處,更以有刺的蔓藤穿進傷口,以堅固的繩穿過鼻子,
然後以棍子抬走,而牠的身體則被拖拉於地面上,遭受極大的痛苦。
當時,雖然牠有能力只須以怒目相視,即可把那些村民化為灰燼,但他在張開眼睛時,
甚至連一點瞋恨也不顯露出來。所以說:
「阿拉拉,在十四日及十五日時,我例常地受持布薩,
直到有十六個村民拿來一條繩子及一支堅固的矛。
那些獵人(村民)割開我的鼻子,以繩子貫穿該孔,然後把我拖著走。
雖然感到極度痛苦,我依然不讓瞋恨破壞我的布薩。」(《本生經》v, 172)
他不僅只是做了這些殊勝的事,而且還做了許多其他諸如此類的事,
例如記載于《養母本生經》 (Matuposaka)裏的故事。
由於你是正在效法你的導師,即已達到一切知、
擁有於此包括天人的世界當中無比的忍辱美德的世尊,
所以激起瞋念對你來說是極為不適當的。
但若由於長久以來他都慣于向瞋恨臣服,
而在他如此省思導師過去(世)行為的美德之下,
瞋恨還是沒有止息,他應當省思諸部有關無始(輪回)的經典。
於此,(經中)提到:
「諸比丘,要找一個於過去不曾是你的母親……
你的父親……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兒子……你的女兒的有情是很不容易的。」
(《相應部.因緣品》189-90)
所以,他應當如此對該人而作思惟:此人于過去世作為我的母親時,
懷我於胎中十個月,又視我的尿、糞、唾、涕等如黃檀香木般,
毫無厭惡感地幫我清除它們;她把我抱在懷裏玩,養育我,以及把我背在腰上四處走。
而此人(於過去)是我的父親時,他走在羊道及崎嶇的道路上經商;
他冒著生命之險進入兩軍對峙的戰場,乘船出大海,以及進行其他難做之事;
基於為了撫養自己的孩子們的念頭,他以種種方法賺取財富來養育我。
而當此人是我的兄弟、姐妹、兒子、女兒時,他給予我各種幫助。
所以,對我來說,於心中對他懷恨是不適當的。
但若如此還是不能止息該(瞋)念,他即應當如此省思慈愛的種種益處:
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說的嗎?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受到培育、開展、多修習、作為管道、作為基礎、
建立、穩固及正確地實行時,即會獲得十一種利益。
是哪十一種利益?
那人睡得舒適;
舒適地醒起來;
不會發惡夢;
為人喜愛;
為非人喜愛;
諸天神守護他;
火、毒及武器傷不到他;
他的心容易定;
他的面貌安詳;
死時不迷惑;
若他沒有證得更高的(境界),
他將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342)
如果你不停止此(瞋)念,你將得不到這些利益。
但若如此還是不能止息它,他即應當嘗試分別諸界。
如何呢?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當你對他生氣時,你是對什麼生氣?
你是對頭髮生氣?還是體毛?或指甲?……還是對尿生氣?
或者,你是對頭髮等裏的地界生氣?或是水界?或是火界?還是對風界生氣?
或者,在由於五蘊,或十二處,或十八界(的組合)
而稱此尊者為某某名字(的諸法)當中,
你是對色蘊生氣?或是對受蘊,或想蘊,或行蘊,或識蘊生氣?
或者,你是對眼處生氣?或是對色處生氣?……
或是對意處生氣?或者,你是對眼界生氣?
或是對色界生氣?或是對眼識界生氣?……或者,你是對意界,或法界,
或意識界生氣?當他嘗試分別諸界時,其瞋恨即找不到立足處,
就好像在針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別諸界,他應當嘗試送禮物。
這可以是他自己送給對方禮物,或者是他接受對方的禮物。
但若對方的活命並不清淨,而且其資具(是不如法獲得的,所以)並不適合用,
那即應該是他自己送給對方禮物。
對於如此做的人,他對該人的瞋恨即會完全止息。
而于對方,甚至是從過去世即纏繞著他的瞋恨也都會在那一刻止息,
就好像發生在心山寺(Cittala-pabbatavihara)
一位長老接受了一位缽食長老送給他一個缽的事一般。
那位曾三次被他趕出住所的(缽食)長老在送缽給他時說了這些話:
「尊者,這個值八兩金的缽是由我那身為優婆夷的母親送給我的,是如法得來的,
請讓那位優婆夷善士獲得福業。」
這佈施的行為是多麼的有效。所以說:
「佈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
佈施以獲得一切利益;
通過給予禮物他們即會放寬,
以及向愛語低頭。」
這是《清淨道論》對如何去除瞋恨的解釋。
但只有在證得阿那含道時瞋恨才會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
作者: mibo2011 (飛天)   2021-05-15 03:37:00
感謝分享。。。
作者: 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   2021-05-15 20:13:00
感謝分享 感謝佛法僧
作者: tzboy (tzboy)   2021-06-30 02:22:00
太棒了!已收錄至信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