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般若經>:成佛是空 為何仍應該追求呢?

作者: ykkdc (ykk)   2022-03-11 09:39:08
※ 引述《FHShih (ROAD)》之銘言:
: 今天讀經 看到佛陀的教授 甚為感恩
: 針對修行路上各種誤解:[ 既然一切是空性不實有,佛果也是空性不實有,還要成佛嗎?]
: 或者疑惑:[ 希求成佛、發願利益有情,是不是一種執著,應該斷除?]
: 佛陀已在經典當中給出了明確指示和解答 願正法廣弘 長久住世
隨喜,希求成佛之執、利益有情之執,不同於貪執之執,二者區分清楚,才不會混為一談。
>>>>>
標題:達賴喇嘛教授:如何行善卻不執善?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摘自:2021年9月8日《入中論自釋》第一天
信徒:我們如何行善卻不貪執善行?
達賴喇嘛尊者:光是執(執取、認識)「此是彼」本身並非貪執。
像是修練菩提心時(修習「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思惟觀察時),會產生「我要成佛」
的希求心,以及執取「我要利益眾生」的想法(認識)等,這些都不是貪執。
(我希求成佛、希求利益眾生,這樣的希求執取,不是貪執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與悲
智(結合慈悲與結合智慧)有關,尤其與結合智慧有關(結合精通空性的智慧)。
(若只有慈悲,沒有智慧,這樣的希求執取,就容易有偏差,就可能會成為貪執。例
如,若缺乏空性的智慧,將善行視為自性有,執自性有的我、行自性有的善,就會成為貪
執,因由自性有的執取,若欲求不成,反成為瞋,因此這樣的善行,會成為貪執、瞋執)
以中觀的術語而言,因為精通「無自性」、「不從境上有」,即以「觀待施設而有」
的緣起之認知,去除苦性(由通達空性的智慧去除以執取自性有為根本產生的苦),
(因為精通無自性、觀待施設而有的緣起,由認識無自性的智慧)進而產生深層且強
大的「要行善斷惡」之希求,其執(其認識執取希求行善斷惡之執的)力道不亞於貪執。
  (通達空性的智慧,若以自己為對境,生起出離心;轉移到他人,生起大悲心、菩提
心。結合通達空性無有自性的智慧而生起希求行善斷惡、利益眾生的心力,是很強大的。
以心力來說,貪執的心力也很強大,但是這二者心力的動機、作用、果報,都不相同。)
隨思惟的差異,該執與貪執兩者的確不同。(由精通無自性而生起希求行善斷惡之執
,背後有正理的思惟,有正理的正量為依據。貪執的思惟則是無明,沒有正理的依據。)
乍看之下,菩薩積極修行的執著(如我要成佛之執、利益有情之執、行善斷惡之執等
)看似某種貪執,但彼執(堅持這樣做)的背後有正理做為依據,跟貪執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一般人的執著不需理由(無明的),只是突然覺得好看,便產生貪執,此時的執
著不僅源於貪心,更是「所見皆是實有,進而認定所見般的真實」之執(屬無明之執)。
>>>>>>
註:
《優婆塞戒經》:「眾生有思,名為欲心(希求心),以如是欲(希求)善業因緣發
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也。」此處的欲,指心所法當中,別境心所的欲心所,欲心所的
作用是對所思惟之事物發起希求,此處思惟的對境是佛果菩提,對佛果菩提發起希求心。
我們的覺知當中,別境心所的欲心所,不等於一般說的貪欲。如果欲心所等於貪心所
,欲心所就會歸類在煩惱心所,但並非如此。我們覺知的心、心所,心所法的分類當中,
欲心所不是歸類在六種根本煩惱心所、也不是二十種隨煩惱心所;欲心所屬於別境心所。
菩提心是希求菩提之欲求,即想要成佛。何以想要成佛?如經典說欲善業利益眾生。
吾人覺知的心、心所當中,與希求菩提之欲心所相應的第六意知心王,稱為菩提心。當一
位有情眾生,自心相續當中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這位有情眾生就安名為菩薩。
我們的第六意識,有妄心、也有真心。例如,沒有正理依據的貪執、瞋執,屬意識的
無明,屬不認識真相的妄心;通達正理的智慧,如通達空性(無自性),有正理的依據,屬
符合真相的真心。我們第六意識通達無自性的智慧、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都屬
符合真相的真心,依第六意識真心的修持,增長福慧二資糧,去除第六意識的妄心而成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