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第十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2-03-11 04:32:08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
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
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
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念佛即是契理契機之法。今略舉十種人正好念佛,請各
三思,趕快發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髮為僧,發心修道,割恩斷愛,背井離鄉,住清淨之伽藍,
受現成之供養,無憂無慮,不羈不絆,正好發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時,就要生死心
切,念生死輪迴,依業受報,無有了期。必須精專懇切念去,萬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
攝矣。
今舉一例,昔有國王,見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稱)清閒,一日謂一念佛僧曰:
「朕見婆羅門(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遠矣。」僧對曰:「修道
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雖清閒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終
日對境,而六根都攝,眼根不見色,耳根不聞聲,乃至意根不緣法塵之境。」王聞不信。
僧知其意,即啟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驗之。請王明日,派宮娥彩女兩班,一班在東街跳
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著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執持。告言:‘汝罪應死,今交汝油
,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隨行,若油在何處傾出,立即斬首。若行竟,油不傾出,賜
汝無罪還鄉。’」囚犯聞已,心思今日是個生死關頭,乃一心專注所執之油,不敢絲毫疏
忽。四街行竟,油不傾出。歸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請王問囚犯曰:「汝於東街見何物最
為美觀?」答曰:「不見。」又問:「西街聞何聲最為好聽?」答曰:「不聞。」王斥曰
:「亂道。東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豈得不見不聞?」答曰:「大王,我一心顧著
這罐油,哪裏還有心去看去聽,是以不見不聞。」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脫生死
,六根都攝,不見不聞,斯言誠不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質女流,不出戶庭,執掌內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
,身勞神役,故正好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又女人月經不淨,生育痛苦,多有厭惡女身,
欲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轉女成男,誠非易事,須經幾世修行。若肯專心念佛,
則臨命終時,娑婆業卸,淨土緣深,蓮華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轉男身,而且壽
命無量,得與觀音、勢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這個微妙法門,可以滿汝願望,望大
家趕緊念佛。
三、聰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聰明難,而不為聰明所誤更難。每見聰明,恒多自誤。只因好
奇好妙,反視念佛為平常。費盡心機,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
雙」。若肯以聰明用之於佛法,多看淨土經書,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為諸
佛所護念,群賢所繼述,以一念而空塵念,藉一佛而證淨心。專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達
理念,親見自性彌陀,得生唯心淨土,豈不快哉!
四、愚癡人正好念佛。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癡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
學,惑深業重,故感此報。若是聰明之人,則賢者多勞,念佛恐難一心。而愚癡之人,則
事少身閒,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見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門,不假參
究,不勞觀念,故不怕愚癡。只要直心道場,將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努力無間,即得成
功。古詩云:「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幾時撐得到灘頭。
」此數語,可為念佛之助也。
五、富貴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貴,都從前世修來。當知娑婆福樂,終不久長。古云:「榮
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樂,衣食無憂,受用具足,發心念佛,求
生淨土,登不退地,享無為樂。西方邊地,猶勝天宮。娑婆福樂,何足與比?亟宜猛省,
一心念佛,庶可捨娑婆劣報,而得極樂淨身。
六、貧賤人正好念佛。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貢高,故感此
報。既無田園產業,又無房屋棲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飽受眾苦,正好念
佛,求生淨土。而七寶樓閣,不俟經營;自然衣食,隨念而至,可以永離貧賤之苦。有此
良好法門,慎勿錯過。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歲月無多。如魚少水,斯有何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急宜懇切志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善導和尚偈云:「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
(竹名,取搖動貌)。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
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老年人,請三復斯言,切莫萬般放不下。總有一天,放不
下,也要放下。當知:「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華少壯,膂力方剛,既無老病之憂,正好發心念佛。莫道修行尚
早,務宜預布津梁。豈不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當知:「人身難得
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慎勿蹉跎歲月,虛度時光。「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
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積穀防饑,生子養老。」今既生子,長大成人,家業有托
,宗祧有賴。正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切莫千謀百計,為子為孫。須知:「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產,也能白手成家。倘
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財,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好把
世間,許多富貴人家,作個高抬貴手。
十、無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負擔必重,撫養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經營
,撐持門戶。既然無子,清閒絕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婦同修,稱念彌陀,求生淨土,疾
趣菩提,為大悲父。則盡大地眾生,無非是佛之子,豈不快哉!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攝群機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