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關於釋迦牟尼佛一生發菩提心的疑問

作者: gogolee0210 (小羅賓)   2021-11-17 13:52:57
1.看了復仇者聯盟滅霸收集寶石的故事,奇異博士觀了幾千億種可能,唯一一個能打破現狀的
未來,就是讓滅霸完成他的執念。你說所有凡夫的迷與執念跟諸聖者的願,又是什麼呢?

現下學佛者大多沈迷於學佛的儀式感,覺得學佛就應該是怎樣,就應該持戒、誦咒、念經、吃
素、儀軌 等。

曾幾何時想過持戒是為了什麼?

金剛經不是說了誰如筏諭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釋迦牟尼之前其實就有許多成就的古佛了,那時候沒有佛教,眾生又是依什麼成就的呢?

世尊開悟的那天感嘆道:原來眾生本具如來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再想想,有沒有可能正因為人們還太愛玩佛教(ㄐㄧㄠˋ),玩名相上的東西,而不是真正學佛
教(ㄐㄧㄠ)。等到人們玩夠了、玩累了,這時候彌勒菩薩才是降生的時候。

就像兒時,父母對我們的諄諄教誨,我們只當作碎嘴,不屑一顧,等到經歷了、成長了,才方
知父母幾十年前早就跟我們講過了,這才終於明白當初佛陀所說的究竟為何。

回到菩提心這個問題上來,我想必須先有個認知,許多命功或是報身修煉的東西是屬於密的部
分,所以很多預言以及故事不能真的只當作故事來看,背後都是有其他寓意的。

菩提心分為俗義、勝義、實相...等的菩提心,其他的我就不多談了,單就實相菩提心而言?
在藏密裡面的說法叫“月輪即是”。
其原理是去激活你已經鈣化了的松果體,並且空性已成,寶月輪自然就會現前。

再來對照釋迦牟尼的故事,世尊成道那一天,所有的故事都提及睹“明星”而悟道,其背後的
寓意自然不言而喻。

另外,之前在研究的時候發現,在大般涅槃經中其實是有提到菩提心的,這裡就簡單引用幾段


大般涅槃經 :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善男子!如來已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善
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善男子!如世
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
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大般涅槃經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義,為眾生故,作如是問。一切
眾生實有佛性。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言有初發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
以故?心是無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實無退心。心若有退,終不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遲得故,名之為退。此菩提心實非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斷於善
根,墮地獄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闡提輩則不得名一闡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為無常
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實非佛性。

大般涅槃經 :「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
合故。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更多詳細可以參閱該經典。
2. 需要分成幾個階段來講會比較好理解,舉個例子: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簡單的分析來看,用一個無畏的心在面對崩塌的泰山,雖然是拿泰山來比喻,但是其實指的
是所有的外境。
這個心是可以藉由訓練而來的,像是戒、定、慧。
在世間玩久了、散亂了的人,很容易心隨境轉,受到人類集體意識、普世價值觀、個人經驗
的影響。
藉由一些技術方法,例如持戒、置心一處,練久了自然會生成定性。
定性生成之後,較能冷靜地在所緣物上做觀、做理性的分析。
簡單的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持戒生定,對於經過訓練的特定所緣物能如如不動。
第二階段:定後生慧,發現原來不只是泰山,原來所有的外境,其實都只是成住壞空的因緣
和合而已,不只泰山倒塌不怕了,其他東西也不怕了。
第三階段:回到本自俱足,不來、不去、如如不動的如來真心裡,觀察到分內外境的依然是
識心的作用,根本無所謂內外。
因為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心,當你做出善想,就是對自己善,做出惡想就是對自己惡,無
論做什麼都是自己對自己做。因為做出惡想,必然是你身上有惡的種子,才會做出惡想,善
種亦然。
像是談戀愛好了,其實只是滿足自己對戀愛的感覺,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是因集體意
識的傳遞,暫時存在你的價值觀中,讓人們去追求,就像小說人物一樣,不是實有的。
並不是做出了一個善惡的行為,還要經過一個過程才回到你身上,而是你一開始有這些種萌
芽的時候,就代表你身上的業種就在了,就有無明了。
當你做出眾生想,你身上就有這個種子,就有我人眾生壽者相,而這些是識心的流轉,非本
自俱足的如來真心。當你又做出“度”眾生想,亦然。
所以聖者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啊!
再參考《圓覺經》: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 引述《worldrr》之銘言
: 關於釋迦牟尼佛發菩提心的疑問
: 我聽聞關於釋迦牟尼佛 有關的的傳記
: 片面瞭繳到
: 1.釋迦摩尼佛 和很多瑜珈行者學習 後來靠自己另闢蹊徑正得佛果
: 想了解 這段期間世尊有發菩提心嗎? 目前沒查找到這個紀錄 所以問問
: 2.世尊成佛後 原本沒有打算要轉法輪渡眾 後來經由天人的勸請 才宣揚佛法
: 所以 修道佛果 就沒有菩提心 或是不一定會有渡眾的熱情 是這樣嗎?
: 金剛經提到
: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 是這樣解釋嗎?
: 謝謝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13 Pro Max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