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味、色患、色出離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1-11-15 16:52:40
選譯自《中阿含經》第99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1/6/9農曆四月二十九日黑月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勝林給孤獨園林中。某日,諸比丘在午前用過
餐後,聚集在講堂中。當時,有許多外道修行人在中午過後浩浩蕩蕩來訪諸比丘,他們彼
此禮貌性地相互問候,便各自找地方坐了下來。
這些外道修行人問諸比丘:「諸位賢友!你們的老師沙門瞿曇老是說知斷欲、知斷色
、知斷受。但我們的老師也是這樣說,如此一來,你們的教義跟我們的又有何不同呢?誰
的教義比較殊勝呢?」
諸比丘為之語塞,不知該如何回覆,只好不說話,起身去找佛陀尋求解答。
他們來到佛前,跪在地上,對佛陀稽首作禮,然後起身坐在地上,並將外道提出的問
題都轉述給佛陀。
世尊對諸比丘說:「你們應當即時這樣反問那些外道修行人:『什麼是欲味?什麼是
欲患?什麼是欲出要?什麼是色味?什麼是色患?什麼是色出要?什麼是受味?什麼是受
患?什麼是受出要?』
比丘們,如果你們能如是反問他們,他們肯定答不出來,然後會推說還有重要的事情
要處理,面紅耳赤說不出話來,然後從自己的座位起身悻悻然離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不見此世上的天神及魔、梵天、沙門、梵志、其他一切眾生
,有誰能知此義而正確回答,能回答的人唯有如來、如來聖弟子或聽聞過此法的弟子。」
佛陀說:「什麼是欲味?就是因五欲功德緣生之喜與樂,這就是欲味,其所緣生的後
患甚多。
什麼是欲患?比如說,有一個年輕人學得一身專業技術,憑自身的本事與努力而謀生
,他有可能從事農田業,或從事企業管理,或從事行政文書,或從事算術會計,或從事工
程建築,或善巧刻印,或寫文章當作家,或造手筆,或通曉經書當學者老師,或當軍人,
或奉事王家….。
當天氣變冷時他感到寒冷之苦,天熱時便感受暑熱之苦,他也會感受到飢渴、疲勞、
被蚊虻等蟲所蜇之苦,他如此奔波辛勤工作,無非就是為了三餐及生存。
這個年輕人如此辛勤工作,如果賺不到錢,便緣生出憂苦、愁慼、懊惱等煩惱,於是
心生愚癡,怨天尤人說:『唉!真命苦!這麼辛苦工作,到頭來一無所得。』。
又假設這個年輕人辛苦工作,好不容易掙得錢財,他當然會非常愛惜辛苦賺來的收入
所得,於是便將其小心守護密藏,可一旦發生無常,遇到極權暴虐的政府下令以公權力強
取徵收豪奪、或被盜賊所劫奪、或被火燒、或因隱藏過久而自行腐壞亡失…..,於是便生
憂苦、愁慼、懊惱等煩惱,心生愚癡,怨天尤人說:『看來只要是所珍愛的東西,到頭來
都會失去。』。
以上就是今生現世可以感受到的苦惱,這一切都是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
其次,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導致許多逆倫悲劇的發生,比如父母親與子女
爭吵,或子女與父母爭吵,或兄弟姊妹及親族彼此相互鬥爭。因為彼此鬥爭,父母說子女
的壞話,子女說父母的壞話,或兄弟姊妹及親族彼此間互說對方的壞話,如果家人親屬間
都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沒有血親關係的他人呢?這就是今生現世的苦惱,一切都是因欲、
緣欲,以欲為緣起。
再者,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一國的君王(總統、最高領導人)與另一國的君
王因利益而爭吵,修行人與修行人彼此因見解的不同相互爭吵,居士與居士之間因利害關
係而爭吵,人民與人民或因意識形態與立場的不同而爭吵,國家與國家之間因利益而鬥爭
。他們因彼此憎恨而相互鬥爭,於是以種種武器加害彼此,或以拳打擲石,或以棍杖毆打
,或刀砍彼此。當他們彼此鬥毆時,結果或死、或傷、或驚怖,彼此都受到極重的苦痛,
以上就是今生現世的苦惱,一切都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
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彼此間因利害關係的衝突,為了爭奪自己的利益,於
是穿著鎧鉀,身披戰袍,手持 及弓箭,或執刀盾,身入軍陣。或以象軍戰鬪,或以馬軍
戰鬥、或以戰車戰鬥,或以步軍戰鬥,或以男女軍隊戰鬪。他們彼此戰鬪時,或死、或傷
、或驚怖,都受極重之苦,以上就是今生現世的苦惱,一切都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
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彼此間因利害關係發生衝突,於是穿著鎧鉀,身被戰
袍,手持刀 ,配戴弓箭,或執刀盾去攻打他國,攻破其城池,發生戰爭,打鼓吹角,高
聲喚喊。或以槌打,或以鉾戟,或以利輪,或以箭射,或亂下石,或以大弓箭,或以熱溶
銅潑灑,或以珠子丟灑之。當戰爭爆發時,結果或死、或傷、或驚怖,大家都受到極重的
苦痛,無一倖免,以上就是今生現世的苦惱,一切都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
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因利害關係的驅使,可能會當起盜賊,穿著鎧甲,披
著戰袍,手持 或弓箭,或執刀盾,他們入村、入邑、入國、入城,為的是劫奪財物、斷
截王路,或至他巷,破壞村邑、或滅國、破城。如果失敗,便可能被官府檢警所捕捉,受
到種種的嚴刑拷打,比如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臠臠割,或拔鬚
、或拔髮,或拔鬚髮,或被關在檻中衣被火燒,或以沙活埋,或被草纏火爇,或被關在內
鐵驢腹中,或被放置在鐵豬口中以火燒烤、或被放置於鐵虎口中以火燒烤,或被關在銅釜
中、或關在鐵釜中以火烹煮,或身體被一段一段砍截,或被利刺插身,或身體被鐵鉤所鉤
,或躺臥在鐵床上以沸油澆身,或坐在鐵臼上被鐵杵所擣,或被毒蛇蜇咬,或被鞭子施以
鞭刑,或被木杖撾打,或被棒子毆打,或身體被貫穿在高標之上,或首級被梟砍。這些人
或死或驚怖,承受極重的痛苦,以上就是今生現世的苦惱,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
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因利害關係的衝突,或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與利益,
自私自利,多行不義,造孽傷害或陷害無辜的人,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等種種惡業。
這些人到了晚年,病痛纏身、臥病在床,眾苦逼身,身受極重苦,生不如死。
這些人因為平時多行不義,因身惡行,口、意惡行等諸惡業,在他們死前惡業成熟,
報應來了,他們被平時累積的惡業所覆障,猶如日落西山,太陽的光影被山崗遮障,惡業
如黑夜般遮覆大地。同理,他們平時的身惡行,口、意惡行等諸惡業,都一一在前覆障他
們的心智,他們死前會追悔:『看來我過去的惡行都已在眼前遮覆我,我年輕的時候不行
善積德,不作福業,多行不義。倘若有人作惡、凶暴,一生只造孽,不曾修福,不行善積
德,這些惡人死後轉生到何處,我也必然轉生到同樣的地方。』。因為這些人心中有追悔
,凡有追悔者都不得善終,都無福善終,以上就是今生現世的苦惱,因欲、緣欲,以欲為
緣起。
眾生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因平時多行不義,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等諸惡業
,因此、緣此,死後必轉生至惡趣,重生於地獄中,以上就是來生後世的苦惱,一切都是
因欲、緣欲,以欲為緣起。
綜上,就是「欲患」。
什麼是「欲出要」?簡單講,就是斷除欲,捨離於欲,滅欲,欲盡,度欲出離,就是
「欲出要」。
若有沙門、梵志,不能真正明白「欲味」、「欲患」、「欲出要」的真諦,這些人連
自己的欲都絕不可能斷除,又何況斷除他人的欲(指當大師教導他人)?
反之,若有沙門、梵志真正明白「欲味」、「欲患」、「欲出要」的真諦,這些人就
能斷除自己的欲,也能斷除他人的欲。
什麼是色味?假設有男人看見美色出眾的剎利女、梵志女、居士女、工師女等諸女子
,這些女子都年僅十四、十五歲的妙齡,正是一個女人最青春漂亮的時候。而這個男人因
這些女子的美色、緣這些女子的美色故,緣生喜樂,就是色味,其所緣生的後患甚多。
什麼是色患?倘若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變成非常衰老,髮白齒落,背僂腳戾,拄杖
而行,老態龍鍾,壽命將盡,比丘們,這些女子過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不復,美女遲暮
,青春不再,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假設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病痛纏身、臥病在床,受極重病苦,比丘們,這些女子
過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不復,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假設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死亡已超過一日、二日乃至六、七日,美女的屍體被烏
鴉、鵄等鳥類所啄,被豺狼咬食,被火燒,被土埋,屍體都發爛腐壞,比丘們,這些女子
過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不復,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假設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死亡,其骸骨呈青色爛腐,剩餘的半骨 被丟棄在地,
比丘們,這些女子過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不復,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
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假設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死亡,美女的屍首只剩筋骨相連,比丘們,這些女子過
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不復,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假設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死亡,其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 骨、髀骨、髖
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各散在異處,比丘們,這些女子過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
不復,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假設這個男人眼見這個美女死亡,其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末,
比丘們,這些女子過去本有的美色如今都已不復,這是不是色滅(無常、變異、敗壞)所緣
生的後患呢?」
「確實如此。」
「以上就是『色患』。
什麼是『色出要』呢?就是指斷除對色的貪愛執著,捨離對於色的貪愛執著,滅除對
色的貪愛執著,對色的貪愛執著都已消失,從對色的貪愛泥淖中解脫,以上就是『色出要
』。
若有沙門、梵志,對於『色味』、『色患』、『色出要』都不明白其真諦,那麼這些
人連自己的『色欲』都不可能自斷,又怎能斷除他人的色欲呢(指當大師教導他人)?
反之,若有沙門、梵志能真正明白『色味』、『色患』、『色出要』的真諦,那麼這
些人便能斷除自己的『色欲』,也能斷除他人的色欲。
什麼是『受味』?比丘們,我舉一個例子說明,比如有人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好不
容易終於修到了第四禪成就。到了第四禪的境界,非常精緻微妙,非世間五欲之樂所能勘
比,證得第四禪之人,其禪定境界的特徵是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這就是禪悅之樂的『
受味』。
什麼是『受患』?因為第四禪的禪悅之樂非常不可思議,容易使人心生貪愛、執著、
眷戀、陶醉與耽溺,然而,禪境是因緣法,緣起緣滅,一旦因緣改變,便容易退失禪定,
失去禪悅之樂,因此對禪悅之樂的覺受依然是無常法、苦(敗壞)法、滅法,這就是『受患
』。
什麼是『受出要』呢?就是指斷除對覺受的貪愛執著,捨離對於覺受的貪愛執著,滅
除對覺受的貪愛執著,對覺受的貪愛執著都已消失,從對覺受的貪愛泥淖中解脫,以上就
是『受出要』。
若有沙門、梵志,對於『受味』、『受患』、受色出要』都不明白其真諦,那麼這些
人連自己的『受欲』都不可能自斷,又怎能斷除他人的受欲呢(指當大師教導他人)?
反之,若有沙門、梵志能真正明白『受味』、『受患』、『受出要』的真諦,那麼這
些人便能斷除自己的『受欲』,也能斷除他人的受欲。」
當佛陀說完以上的妙法之後,這些比丘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SLkoas4.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