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20 下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20 00:08:17
  【119】蕅祖說只有皈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萬牛莫挽!
  甲三、流通分
  流通分當中分兩小段:乙一、于王宮佛自囑勸;乙二、回靈鷲阿難備述。一個是在王
宮時的流通;第二個是回到僧團靈鷲山,又重複的說明。先看在王宮佛陀的勸囑:
  列名教持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佛告阿難
: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佛陀說完本經之後,阿難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請教佛陀說:世尊!當何名
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提出了三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也就是當何名此經?
是說:這部經應如何給它安立名稱來流通?當然包括此經的因地修行和果地功德,就是這
部經的修行之要,還有應當如何來受持?
  一般一部經都有它的因和果,佛陀在講這部經題的時候是兩部分:一個是從因地來發
明;一個是從果地的功德來發明。
  一、在因地上:這部經叫做《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主要是在觀─就是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但是這個地方是以正報為主─無量壽佛,是以
主人來攝受眷屬,所以叫《觀無量壽佛經》,這是從因地來修觀。這種修觀當然不是在事
相上攀緣,是要藉假修真,從觀想當中,培養我們的信願。
  二、《淨除業障,生諸佛前》。這是從果地來取經名的。
  如果你在觀想極樂世界的功德,或者是在憶念佛號的時候,你有很堅定的信心,你相
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有這樣的信仰,就能啟動佛陀消業障的功德,但是不一定
能往生。如果你在信心當中又有願力,一定要往生,那就可以生諸佛前。所以,我們在憶
佛、念佛的時候,你內心兩個善根都要具足:第一個啟動信心,淨除業障;第二個啟動願
力,生諸佛前。早期很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你看天臺宗的五停心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他修止觀的過程當中,遇到障礙,求佛力幫他消業障,那只是啟動信心,淨除業障而已。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要好好受持,不要把它忘失了!
  舉益勸修
  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
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
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如果我們能夠依此十六觀,來修學念佛三昧,現生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當然這個見
,不一定是說用眼根去見,彼此的心心相應也是一種見;以及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
薩,二大士,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或者說相應也可以──如染香人身有
香氣。
  若善男子、善女人,單單聽聞到佛名和二菩薩名,就能滅除無量劫的生死之罪。不過
這個但聞,一定要有信心─深信不疑、受持不失,才能夠達到滅罪的目的。如果聽了之後
沒有信心,阿彌陀佛對你就沒有加持力了。
  何況憶念,何況時常憶念祂的功德、產生願力,那就不只是消業障了。就是說:你能
以信心來作觀想、又能夠以願力來引導,那就是了生脫死、往生淨土了。一個人能夠念佛
,當知此人是人中的芬陀利華;芬陀利華是一切華當中最為殊勝的白蓮華,特別的清香、
特別的清淨。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為其同參道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不但觀世
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作他的道友,佛陀並為他授記,這個人決定可以成佛,坐菩提道場,
而且現世已經生在諸佛之家,身為佛陀的弟子,遲早要繼承佛位的。
  這一段經文,有一句話蠻重要的,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其實大乘佛法,你發
了菩提心,有很多選擇,可以選擇唯識、天臺、中觀,各有各的方便門,都能夠了生脫死
。但是這個地方,就有它現實的時代背景,如果你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環境的
干擾少,壽命又長、善知識又多,那麼淨土法門的重要性,就不是那麼明顯。比方說消業
障,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消業障,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消業障,但是到了末法時代,念
佛法門就有它的特色,它可以幫助你離開五濁惡世,因為有彌陀本願的攝受。
  愈到末法時代,環境的干擾越厲害、人心越不安穩,淨土法門顯得愈重要!
  淨土法門是解決危機的最佳法門!愈有危機的產生,淨土法門愈重要。就像蕅益大師
在《彌陀要解》中說:三界火宅,現在這個火已經燃燒了,誰都不能倖免,趕緊跳出去只
有淨土法門,其他都不行!
  你讀讀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最後那一段開示,蕅益大師什麼法門都嘗試過了。他
剛開始參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大師二十五歲出家,二十六歲就開悟了
,開悟之後學天臺宗,修天臺止觀、誓證無生法忍,後來失敗了。到晚年的時候,生了一
場重病,把他折磨得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只有含淚念佛。這個時候他知道完全靠自
力消除無始的罪障,沒辦法!開始思考──佛陀有那麼大悲願,我為什麼不靠佛力?我憑什
麼要靠自己的力量?他開始思考他力的問題了。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研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後半段很感人,談到他修學過程
的心路歷程──他剛開始對自己也很有信心,相信心力不可思議,其他都是假的;但是了
到晚年,發覺完全靠心力不夠,應該把佛力也引導進來,兩個缺一不可。所以愈到末法時
代,你就會瞭解到彌陀本願的重要性,因為現在修什麼法門都跳不出去,你能夠選擇的越
來越少。第一個、你的根機本來就不好,生長在末法時代,一定是善根有問題。第二個、
大家都放逸,你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吧!好比一個家庭六個人,五個人都在看電視、
都在放逸,唯有你在那邊打坐,一定有問題,會受影響。因為整個大氣氛是這樣,你不可
能離開這個氣氛,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是放逸的。
  末法時代,雖然你很努力求進步,但是環境會把你拉下來,這叫進三步、退兩步;要
是沒有做功課,那就退三步了,因為整個大環境是往生死方向在流轉。你看到的、聽到的
,六塵通通是牽導你往生死流轉,你唯一的淨化方式,就是進入佛堂,短暫的時間跟三寶
結緣。一離開佛堂,就如懺公師父說的萬丈紅塵,你說我百華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很難
!所以末法時代,你肯定會受影響,因為你旁邊的人都是這樣子。
  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那淨土法門就是唯一的方法。不是只有消業障,至少臨終的
正念我做得到;雖然沒辦法做到業盡情空,但是以我的善根力,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跟
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以心力啟動佛力,往生到淨土去,到了淨土再來處理生死問題,這是
末法唯一的選擇。
  聖道門我們能夠去修的,大概蕅益大師都修過了,蕅益大師他什麼都修過──持咒也
持過了、參禪也修過了、天臺止觀也修過,最後晚年的時候,他說只有皈依在阿彌陀佛的
座下,萬牛莫挽,一萬頭牛也不可能改變他的心意!蕅益大師他那份的堅定跟皈依,都示
現給我們看,該走的路他都走過了,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到阿彌陀佛,而求生西方。所
以說,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講到末法時代,這句話就更重要了,因為
你沒有其他選擇。
  結示付囑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
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最後,佛陀再次的勸諫阿難:你要好好的受持這些話。其實這個受持是語,應該是指
前面的十三觀──觀想;能依本經觀想,等於是受持無量壽佛名。
  這裡我們解釋一下:在佛法當中,經常說什麼即是什麼,比方說: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其實這兩個法是不同的,但是兩個可以互相融通。就是說:這一切的色法,它的本質
是畢竟空──色即是空,叫緣起性空;雖然是畢竟空,你用因緣、業力來熏習它,它就會
出現十法界染淨的色法──空即是色,所以色、空二法是獨立的,但是可以互相融通,叫
做即。
  同樣的道理,持名跟觀想也是可以互相融通──因為你在觀想的時候,可以加強你的
信仰、加強你的願力,可以充實這句佛號,那麼你在念佛的時候,心保持清淨,也能幫助
你觀想,所以這兩個是相互融通、相輔相成的,叫做念佛即是觀想,觀想即是念佛,兩個
可以互相幫助。
  【120】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
  乙二、回靈鷲阿難備述
  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佛步空還,第二個阿難重述。
  丙一、佛步空還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
  那麼佛陀當初是以神通力來到韋提希的宮殿,因為當時韋提希夫人被關起來,講完之
後,佛陀是足步虛空回靈鷲山。因此有人問說:佛陀為什麼不走大門?古德說:因為佛陀
要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因為阿闍世王這個人是有大乘善根的,他後來也懺悔了。但是這
個時候阿闍世王正在起瞋心,他把母親關起來,要是看到佛陀來說法,會譭謗佛陀,對他
以後不好,所以佛陀沒有經過宮殿的大門,是為了保護阿闍世王的善根。
  我們看最後一段,阿難尊者回到僧團的重述:
  丙二、阿難重述
  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阿難尊者聽到這些開示之後,回到靈鷲山,再為大眾師說一次。所以前面的經文有如
是我聞等等,其實是阿難尊者重說此經。換句話說,觀經等於是講了兩次:第一次是佛陀
在韋提希夫人的宮殿裡,親自講的,第二次是阿難尊者回到僧團,再為大家重述一次。
  這時候無量諸天、龍、夜叉,夜叉是一種鬼,叫疾行鬼,福報比較大的是空行,在空
中飛,福報比較差的在地行,有空行夜叉跟地行夜叉,這些都是屬於護法神,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智者大師說,為什麼皆大歡喜?因為聽聞佛法感到受益,有滅惡生善一種清淨的功德
,所以產生法喜。
  整個經文已經講完了,最後我們做兩個總結。
  肆、結示勸修
  一、自他不二
  第一個,淨土法門的感應道交是一種自他不二法門。淨土法門在臨終的時候,之所以
能夠把一個生死罪障凡夫,救拔到一個清淨的國土,完全靠兩種力量:
  一、能念的心不可思議:心中的信心跟心中的願力不可思議。二、彌陀本願的攝受:
特別是第十八願,或者是第十九願這兩個,這種蒙彌陀本願的攝受,產生感應道交,如水
中之月,月亮比喻佛陀,我們自己的心水也要平靜,月亮的光明才能映上去,這叫感應道
交。
  淨土宗的傳承,主要有兩派:一派比較強調佛力不可思議,比方說善導大師,他是強
調順從本願。另外一派是智者大師《觀經疏》,強調心力不可思議,用一心三觀來栽培善
根,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個人認為蕅益大師比較中道,他的《彌陀要
解》把心力跟佛力兩個結合起來,他覺得念佛人:能念的心不可思議,你為什麼能產生反
轉?你內心當中有真實的善根。第二個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
念念佛,但是如果你善根不夠,佛陀也很難救拔你。
  不過,從修學次第來說,初學者先相信佛力不可思議,我覺得初學者拜佛、念佛很重
要,事修很重要。在每一個禮拜當中,身口意的觀想憶念,念念之間,讓你跟阿彌陀佛建
立一個很重要的感情很重要,拜佛。
  你剛開始先用善導大師的方法,信我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
離的因緣,相信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一定可以救拔你,剛開始可以把重點放在他力。但
是慢慢、慢慢修習佛法之後,就要知道,其實你內心的善根力也不可思議,也有滅惡生善
的效果。先從佛力來培養信心,然後再把自己的心力提升起來。總而言之,你臨終的時候
,兩種力量都要現前:第一個心力要現前,正念要分明,第二個你要憶念佛陀,兩個都缺
一不可。
  【121】我們來生所有的希望就靠這句佛號了!!!
  二、顯示深益
  淨土宗的整個修學重點,印光大師說就是在這句話。那麼他的因地是憶佛念佛,果地
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跟佛陀產生一種感應道交,乃至於心開。心開包括現世,現世為
什麼說心開呢?就是淨除業障,如果你被業障包住,心就不開了;那麼來世生諸佛國,華開
見佛悟無生,也叫心開。
  淨土宗它是一個他力法門,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雖然我本身沒有香氣,但是經常
接觸香氣,身上就會有香氣。所以它的因地很重要,就是憶佛跟念佛。當然《阿彌陀經》
偏重於持名、偏重念佛,本經偏重憶佛,其實這兩個很難分開。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是一種止,佛號提起時,我們說行起解絕──不能有任何的妄想。
提起佛號的時候,佛號生,一切法不生,生命當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的存在,必須把你的
生命融進去。這個時候你動任何的念頭、想法,都叫做妄想,包括起善念也是妄想,我很
多事沒有做─打妄想,沒有順從本願,所以念佛它是一個止的功夫。
  但是,我們的善根怎麼栽培?那就是觀、就是憶佛──觀其相,念其德。這句佛號跑
到我們的心中,對每一個人的加持完全不一樣,就像同樣一個月亮,每個人拿不同的臉盆
,它映在臉盆上的亮度也就不一樣,關鍵是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
  比方說這個佛像,你說它有沒有加持力?答案是很難講!對不對。你要是不相信它,覺
得它沒有加持力,它就沒有加持力,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你說這個佛像是個木頭,對
你來說就是個木頭;如果你說這個佛像有無量的功德,你去禮拜,祂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
身,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祂就可以跟你感應了。
  其實阿彌陀佛名號,對我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力量,我們自己的準備也很重要。有些人
念佛消業障,但是無法往生;有些人念佛既消業障又往生,因為他有信心、有願力。我們
要知道:一個人會產生強大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是要有勝解力的。所以你憶念佛陀
的功德、憶念淨土的莊嚴,這個對你來說是一種栽培、累積善根的力量,也就是你能念的
心跟所念的佛接觸的時候,你本身有多少善根,阿彌陀佛就給回應你多少。
  我不知道諸位提起佛號時,這句佛號對你有什麼樣的意義?而你對這句佛號的勝解力
有多少?我們舉一個例子:經濟學家說一個人要有錢,除了佛法說要有福報,但是有福報
也不一定表現在錢,有些人是拿去買房子,對不對?他說一個人要有錢,有一個重要的條
件,什麼條件諸位知道嗎?你要喜歡錢!真的!你不喜歡錢你就沒有錢。經濟學家做了很多
研究,發覺這個人對錢要有很多的憶念──他必須把他的理想跟錢做一個聯結,叫功德聯
想。就是我想要個房子。為什麼你有房子?因為有錢是吧!我想要有個車子。為什麼我有車
子?因為有錢!我希望做很多慈善事業,為什麼?能夠實踐我的理想、提供一個很大的講堂
,讓大家來聽經;而且我要建造一個很大的養老院,讓老人能得到安穩的照顧,為什麼?因
為有錢!
  總之,你必須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憶念都跟錢聯結,你就會有錢!這樣你對錢才會產生
意樂,對不對!如果你對這個錢,沒有產生聯想,那它只就是一張紙如此而已。所以錢在
你生命當中所產生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憶念它的功德。
  佛號亦複如是,對一個沒有學佛的人,念佛只是一種音聲而已,對他來說,果然只是
一個音聲。反之,如果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多了一種聯結,南無阿彌陀佛表示什麼呢?
表示來生不墮惡道,這個很重要。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我們不墮惡道、身心安樂
、國土莊嚴;你看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自然,你不用為衣食而奔忙。你看
你一生當中,最美好的精神體力幹什麼去了──工作。為什麼?為了掙錢沒辦法,為了要
生活。所以在娑婆世界,你大部分的精神體力都去工作,只有少部分的時間拿來修學佛法
,為什麼?為了衣食,所以衣食自然很重要。然後五種神通,到了極樂世界,它給你強大
的果報體,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最後壽命久遠,不會因為死亡,讓你的善根產生中斷

  你必須把你生命當中,最美好的願景,跟佛號做結合,因為只有佛號可以幫助你完成
所有的理想!
  這個時候你打佛七,佛號就不容易丟掉!為什麼我們佛號念一念就會丟掉?你有沒有想
過這個問題?因為它跟你沒有密切關係,如果你認為佛號對你來說可有可無,有它你覺得
很安穩,沒有它好像也可以,那你佛號就念不好,因為可有可無是吧!
  如果你把來生所有的希望、所有的願景,都跟佛號聯結,心想只有佛號才能滿足你來
生所有的希望,這個時候佛號你就再也丟不掉了!丟掉了,你一定把它拉回來。因為它是
你唯一的希望,離開了佛號,你就是一個標準的生死業障凡夫,來生就不知道要隨業飄到
哪裡去,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完全做不了主!你來生所有的希望就靠這句佛號,也就是
印光大師說的本命元辰!這對你就意義重大了,因為它代表你來生所有的希望,這就是憶
念!
  所以,你不是只有聽其聲,你還要念其德,憶念它的功德。當然念其功德平常就要念
好了,當佛號提起來的時候,所有的妄想都要停下來,但是平常必須要透過憶念來栽培─
─你對佛號的皈依,所以說憶佛、念佛是相輔相成的!
  【122】在家居士認真念佛,可以證得上品上生嗎?
  上課提問:
  問:請法師慈悲,我們如何判斷亡者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往生極樂世界,他一定要見到蓮華。他可能沒有見到佛陀,你看《觀經》下品沒
有一個見到佛陀的,當然有人說佛陀還是來了,是你沒有看到,也可能!反正臨終不是每
個人都可以見得到佛陀,但是一定要見到蓮華,這個是共同的標準,蓮華要現前。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阿難尊者見佛相好而出家修行,與觀經的修行方法藉相修心有
何不同?
  答:阿難尊者他看到佛陀相好的時候,他是向外攀緣,他沒有說佛陀為什麼有這個相
好,他沒有把這個相,會歸到內心去,是攀緣佛陀的相好。所以佛陀訶責他,沒有迴光返
照,他這個心出去之後,無不從此法界流,少一個無不還歸此法界。
  你這個心放出去之後,要拉回來,要藉相修心──藉佈施的相,啟發佈施的善根,雖
然說我們本來就有佈施的善根,但是還是要靠佈施的相,來啟發我們的善根,透過忍辱的
相,來啟發我們內心當中包容的善根──你要藉相,還要回過來修心。
  你現在必須把修善提升到善根,修善是一時的,你也可能偶而去修善,但是你不可能
產生一種咒願力──我一定要怎樣,那就是一種善根了。佛弟子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慈
善家是個好人,我們是一個道人。好人跟道人都可以修善,但是我們是依止內心的勝解跟
願望去修善,是用這個修善來開顯自性的功德,叫藉相修心。
  不管別人同意我修善也好、不同意也沒關係,反正人生就自我完善,我對我自己負責
,這是佛弟子。那麼慈善家,他是把善法當真的一樣來看待,他是攀緣外境而生起善念,
然後心境和合、產生善業如此而已,他不能夠回歸到內心去。當然這個因地不同,緣起法
的結果就不一樣,一個是走上菩薩道,一個是走上人天道,因為心態不同。
  問:請問法師,在家居士認真念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可以證得上品上生嗎?之前
聽說上品上生要出家才可以。
  當然這有兩種說法,有一種人說出家才可以上品上生,有一種人是覺得不需要。但是
我們從《觀經》來看,這跟出家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其實從緣起來看,你現什麼相不是重
點,臨命終的時候,你的功德是那一念心,那一念心現出來是善根,是什麼樣的善根?是
人天的善根,有人天的思考、二乘的善根、或者大乘的善根、或者淨土的善根,那一念心
現前,臨終最重要,這叫臘月三十算總帳。當然臨終的正念是平常累積而成的,那麼這個
跟出家沒有直接關係,當然出家環境比較好一點,如此而已。但是你要會修行,把人生當
作歷練,那就很難講,在家居士修得好的也是很多,就看你對人生是怎樣的態度、怎麼去
歷練。
  【123】蓮華經七日乃開,這七日是不是人世間的七天?
  問:蓮華經七日乃開,這七日是人世間的七天,還是極樂世界的七天?
  答:古人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這個時間相是極樂世界的相狀,有人說這時間相是人世
間的相狀。因為極樂世界一天,我們人世間就一個小劫,那就很長。會性長老說,這個一
天是指人世間的一天,他說得很有道理。他說佛陀今天是在娑婆世界說法,為娑婆世界眾
生說法,怎麼可能拿極樂世界的相說給你聽,還讓你去換算是吧!祂為眾生說法,肯定用
你能夠接受的時間相,我覺得會性長老講得有道理,他的批註說得合理。今天當機眾是誰
?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是生長在哪裡,娑婆世界,那當然是用娑婆世界的時間相,這
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這裡面蓮華的時間,全部是娑婆世界的時間,如果是極樂世界,還要乘一個劫,那就
不得了,但至少他不退轉,是不是?好過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流轉以後,你不曉得
來生要到哪裡去,你也不知道,你也做不了主,隨業流轉,可能造了罪業就到地獄去了。
到地獄去的時候,那時間很長,地獄那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的法門沒
了,那你就等下一個阿彌陀佛發願,那要等很久。
  什麼叫末法時代?他的生命是往壞的方向走,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今生不出去,你來生
更難出去。你今生用六分修行的力量,你來生要用八分的力量,因為生死的干擾越來越厲
害,所以不要寄望于來生,來生會更好這句話不是真的,來生不可能更好,是更糟糕。因
為佛陀預言它是減劫,越來越糟糕,就是生死的業力越來越強,魔強法弱,啟發你善根的
因緣越來越少了,啟發你煩惱生死的力量越來越大了。
  問:那麼在蓮華當中念佛之後,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答:聽聞大乘佛法!當然是念佛、念法、念僧!在極樂世界的蓮華當中,無有眾苦但受
諸樂,你在那個地方修學佛法,至少不退轉,不墮到惡道去。
  問:當我們面臨不同境界的考驗時,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心,不陷於憂悲苦惱
的深淵當中,可以安然面對?
  答:當然是佛法,因為它有安住力跟調伏力,我覺得安住力很重要。你的生命是不是
真實的安住,雲何應住?我們是一個生死業障凡夫,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你要是
沒有安住,內心當中沒有一個住處,那別人一刺激你,你就心隨境轉,這很正常。因為你
心中沒有家,風可以刮你、太陽可以曬你、野獸可以去干擾你,因為你內心沒有保護傘。
那麼內心的安住有兩個:
  第一個你的理觀強,以真如為住,以一念清淨心為住,人生本來沒有,最後也沒有,
只有歷練的過程,生命總是會過去的。這是利根人,以真如為住。其次,如果你覺得理觀
太高,那也沒關係,就以來生為住──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你不能把生命
住在今生,你把人生當真,那就完了。這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你活得很認真,就很難解
脫痛苦。我現在活得不好沒關係,多想想未來,我來生會怎麼樣,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
蓮池會上人,這是淨土宗的人生觀。你為什麼而活,你是為來生而活,一個人要減少痛苦
,必須把心抽出來,放到來生。如果你住在今生,你就很難避免痛苦,那人生酸甜苦辣,
你都要承受,就看你的心住在哪裡。
  雖然我們過去生造了善業,但也不是完全造善業,是不是?偶而也會造惡業,所以得
果報的時候就有問題。但是人很奇怪,就算十天裡面有九天活得很快樂,只要有一天很痛
苦,就會永遠記得那個痛苦。所以人生十件事,只要有一件事不滿意,你痛苦大概就很厲
害,所以福報越大的人,他的心就越脆弱,所以你說那我要避免痛苦,我一直造善業,沒
有用!解決痛苦絕對不是靠善業,是要靠智慧,用善業力解決不了的!
  意思是說:想要減輕痛苦,你的心態很重要,不能把生命當真,不能把心住在今生,
今生只是過程,你是為了要到淨土去,才有今生的。總之,你必須要把執著拿掉,安住在
空性、安住在淨土;第一個活在真如,第二個活在未來,這就是你的心態,這很重要!你心
住錯了地方,你的人生就會有不同的相貌──心態會決定你的狀態,這句話是對的!
==============================================================================
此次觀無量壽佛經導讀 轉貼完結
感恩 佛法僧三寶 感恩 淨界法師講經 感恩 版友們觀看共修 謝謝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