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05 下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4 13:14:38
【29】以善根超越痛苦!
  看下一段,正式的請示修行的方法,看經文:
  乞請淨行: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本經的修行,對於淨土的感應道交,它提出了二個方法:第一個教我思惟;第二個教
我正受。思惟,是一種比較散亂心的一種思惟;正受,是一種寂靜的正念。所以善導大師
把思惟判作散善,把正受看作定善,禪定相應的善。這個思惟,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淨業
三福,它是屬於助行;正受,就是這個地方所說的十六觀,它是屬於正修。換句話說,以
十六觀為正修,以淨業三福來當助行。這段文,就是佛陀酬答所謂往生的處所。以下詳細
說明:應該如何來修學這個淨業,才能夠成就往生。
  丙二、酬前淨業。分二:丁一、三種淨業答思惟。丁二、明十六妙觀答正受。
  丁一、三種淨業答思惟
  丙二的酬前淨業分成兩段,第一段是三種淨業答思惟,第二段是明十六觀答正受,這
個科判是智者大師做的。
  智者大師認為思惟是一種散亂心的修學,是以淨業三福為主的,也就是日常生活中,
歷緣對境的一種修學。十六觀是必須在佛堂當中,息諸緣務的一種正念的、寂靜的修學;
兩個內涵不一樣,一個是歷緣對境修,一個是坐中修。
  我們先回答三種淨業,來相應於如理思惟。先看第一段:
  光照頻婆得道: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
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就是指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淨土,當作來世往生的目標,這個時候,世尊並沒
有馬上回答淨土的修學,而是露出微笑。在經典中,佛陀不會隨便微笑,佛陀微笑當然是
有特殊原因的。古德解釋說,佛陀的微笑,主要是針對頻婆娑羅王,因為祂了知頻婆娑羅
王的善惡因緣,頻婆娑羅王過去生,因為跟阿闍世王結下生死的業緣,今生來酬償業報,
本來是一個痛苦的果報,但是頻婆娑羅王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在痛苦當中能啟發道心,反
而激發他修八關齋戒、修無常無我觀,使令他今生能夠成就三果,而成為逆增上緣。
  也就是說:雖然頻婆娑羅王遇上了逆緣,但是他能以善根超越痛苦,所以佛陀露出微
笑來安慰他,古德是這樣解釋的。
  這時候,佛陀從口中放出青、黃、赤、白、紫五種光明。放出這個光明做什麼呢?照
到頻婆娑羅王的頭頂,為頻婆娑羅王加持。我們都知道世尊這時候是在哪裡?就在韋提希
夫人的寮房裡,祂帶了目犍連尊者、還有阿難尊者,飛到韋提希夫人的房間,來為她說法
、為她顯現佛土。這個時候,佛陀並沒有馬上回答韋提希夫人的問題,反而是佛口放光,
先加被頻婆娑羅王。但是頻婆娑羅王雖處幽閉,跟韋提希夫人之間有重重牆壁的障礙,得
到佛陀的光明加持之後,心眼無障,遙見世尊。他內心的心眼和天眼都打開了,能夠遙遙
的見到韋提希夫人房間裡的世尊,就在那裡頭面作禮。當他拜下去的這個時候,當下就任
運成就了三果。由此觀之,這個地方應該是有佛力的加持。
  從唯識學的判教來說,一般凡夫應該先成就初果,但是有一種人例外,聽聞佛法可以
直接證悟三果,這種人必須具二種功德:第一個他的智慧善根強;第二個他要有初禪以上
的禪定才有可能;如果他只是微弱的未到地定,應該先證得初果。定力強、善根深,頻婆
娑羅王就是這種根機的人,所以當下證得了三果。三果叫不還果,已經不來了,所謂不來
不是不來人間,因為他還有三惑,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是住在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在五
不還天修學。直到斷盡最後的細微上二界見的思惑,然後從五不還天跳脫出去,就再也不
來三界受生死了,就叫阿羅漢果。
  這段經文,古德解釋說:韋提希夫人請求佛陀,開示思惟、開示正受,佛陀卻先加持
頻婆娑羅王,這是什麼道理呢?這當中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因為頻婆娑羅王善根已經成熟。比如前面的受戒、聞法善根成熟,所以佛陀
先加持他,令他成就解脫。
  第二個,消除夫人心中的掛礙。因為韋提希夫人被關起來之後,她對大王心中有所掛
礙,她害怕大王得不到飲食,而受到痛苦乃至死亡,所以佛陀先把頻婆娑羅王先度化了,
消除夫人心中的掛礙,使令她能夠專心修學以下的十六觀,是這個意思。
  【30】修行人不能老是想什麼時候能夢到阿彌陀佛?
  以下,佛陀正式對韋提希夫人開示:
  舉果以勸修因: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這地方,我先把因果說明一下。我們先看極樂世界的果地,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
此不遠。既然說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目標,那麼極樂世界在哪裡呢?離娑婆世界並不遙遠,
所謂去此不遠,古德有諸多說明。
  你說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差了十萬億佛土,從事相來說,不應該說去此不遠,因為十
萬億佛土是很遙遠的!一個佛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去此不遠應該是從理觀來說的
。換句話說,我們修學的目的,是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那我先要知道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
?如果你連極樂世界在哪裡都不知道,你要從哪裡下手呢?
  其實,極樂世界它存在於兩個地方:第一個從事相來說:它存在於十萬億佛土之外。
第二個從理觀來說:它存在我們一念心中,我們內心本來具足。
  修行一定是用理觀來帶動事修!如果你沒有理觀只有事修,心向外攀緣,你的心是散
亂的,不可能達到一心不亂,你的心散掉了。
  所以修行人不能老是想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會來?什麼時候能夢到阿彌陀佛?這就不對!
你已經向外攀緣了!只要你內心向內安住,好好地依教修學,極樂世界自會然顯現,根本
不用去求,因為它本來就存在心中啊!
  所以佛陀在修行之前,先確定我們修行的處所、道場在哪裡──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修行是修心地法門,就在我們心中!當我們確定了修行的處所之後,應該怎麼修呢?汝當繫
念諦觀彼國淨業成就,諦觀就是你要很專心的去觀想。本經是以觀想為主修,你要如實地
去觀想極樂世界清淨的依正莊嚴,這是我們的修行處,這是總說。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為什麼佛陀要譬喻呢?這裡解釋一下:佛陀在講解極樂世界依正
莊嚴的時候,是用譬喻的方式,因為我們凡夫沒有一個人到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長得什
麼樣子,沒有人知道,所以佛陀必須用我們生活當中,已經存在的東西來作譬喻。
  比方說,佛陀用七寶,極樂世界的宮殿是七寶所成,難道極樂世界的宮殿,跟我們娑
婆世界的黃金、白銀一模一樣嗎?不可能!但是如果佛陀不引用我們所知道的,我們怎麼下
手去用功?怎麼踏出第一步呢?因此,佛陀必須先教導我們,用我們所認知的東西,來引導
我們去認識極樂世界,這叫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先用譬喻來引導我們,也令未來世一切凡夫眾生,欲修淨業者,透過這個譬喻的思惟
,而能夠成就淨業,往生到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先思惟佛陀的方便門,慢慢慢慢等善根成熟了,極樂世界的真實相
,自然會顯現出來。
  【3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接著看下一段,正式說明整個淨土宗的道前基礎:
  淨業三福: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
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
,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
業正因。
  這一段正式回答教我思惟。這是修淨土之前,應該有的基礎,就是淨業三福。
  佛陀說:欲生彼國者,應當先修三種福業以為基礎。第一個是講到人天之福:一者孝
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對於人天之福,佛陀提出了三個主題:第一個
是孝順心,第二個是恭敬心,第三個是慈悲心。
  孝養父母:孝順心主要的對象當然是對父母,廣泛來說是一切眾生。因為父母對我們
有生育、養育之恩,所以我們應該以孝順心來回報父母。
  對於以孝順心來孝養父母,古德解釋,由淺入深有三種差別:第一種是下品的孝養父
母。下品就是指四事的孝養。我們對於父母親,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讓父
母親衣食無缺,這是第一種四事孝養。
  第二種是光宗耀祖:我們自己立身行道,不辱所生,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得到
別人的讚美,使令我們的祖先因此而得到別人的讚美,這是光宗耀祖的孝養,屬於中品的
孝順。
  第三種孝順是上品的諭親於道:就是我們用善巧方法,引導父母親能夠信奉三寶、修
學佛法,而了生脫死,這是上品的孝養,這種孝養是以法供養。
  奉事師長:師長有教導啟蒙之恩,所以古德說:如果沒有世間的師長,則不知禮法;
沒有出世間的師長,則不知佛法。師長有方便力,能夠開導佛法,啟發我們心中的智慧,
所以我們應該要尊重師長。
  慈心不殺:這個所緣境是廣泛一切眾生。慈心不殺除了修慈悲心,《楞嚴經》提出兩
點說明,尤其是修淨土的人,第一個不能殺生、第二個最好吃素。
  我解釋這個道理給你聽聽:《楞嚴經》上說,殺生有兩個過失:
  第一個、欠眾生的命債,你殺他一命,肯定要還他一命,他絕對不會放過你的。
  第二個、你說我沒有殺生,我是吃三淨肉。好,那你沒有欠命債,你欠眾生肉債,他
的肉也沒有說要給你吃,是你強迫把它拿去吃的,所以你吃它半斤,將來就得還它八兩。
所以說雖然你沒有直接殺生,但是你吃它的肉養自己,欠它肉債,因為它心中對這個肉身
有執著,就有業緣在那個地方。
  因此,我們修淨土宗的人,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個、要加強跟彌陀的感應,比方說憶念彌陀、執持名號。
  第二個、要減少跟娑婆世界的業緣,你跟眾生的生死業緣,結得愈深,臨終就愈難跳
脫,因為他不放你!平常你感覺不出來,臨命終的時候,那是算總帳的時候,臘月三十算
總帳。雖然說是帶業往生,但是在臨終的時候,也必須先衝破自己的障礙,然後才能接觸
到彌陀的光明;如果你本身障礙太深的話,往生可能會有問題。
  修淨土法門的人,平常也要拜懺,甚至於如果過去曾經有墮過胎,放蒙山也不可少,
這些方便門都不能少。總而言之,你必須要在臨終的時候──願我臨終無障礙,這是未來
努力的一個方向,平常要多拜懺、放蒙山、吃素,儘量不要再跟眾生結惡緣。
  嚴格來說,以《楞嚴經》的高標準,你連牛奶也不能喝啊,因為這個也是眾生身體上
的一部分,所以你都不能再吃!你可以看看《楞嚴經》,什麼叫做不跟眾生結惡緣?除了牛
奶不能喝,連眾生皮毛製成的衣服都不能穿,這個叫做願我臨終無障礙,就是要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這是修十善業。當然人天乘主要是以十善業為主,開
展出來有三個主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是十善業的三個主軸思想。
  【32】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所謂三皈依,是學佛法的一個基礎。為什麼要修三歸?因為佛有說法之恩,法有開慧
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們的整個修學,必須仰仗三寶的加持。
  所謂具足眾戒,包括了居士五戒、八關齋戒,以及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然後,身口
意要能夠威儀具足。人天的福業是十善業,二乘人的福業是持戒。持戒跟修善不同,因為
持戒有戒體,所以他的心力強。所謂戒體就是一種願望,以願力來引導善行,因此他的所
緣境廣,能普遍含蓋一切眾生。
  前面的十善業,也是有物件,他的物件是針對父母師長,有一定的物件,持戒沒有物
件。比方說持不殺生戒,一切的有情,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都不能有殺生
的行為,所以持戒的所緣境廣。
  其次,他的心力強,所以他的功德超過十善,人天的福業是慈善家,二乘的福業是宗
教家,宗教跟慈善最大的差別,就是有願力。
  世間的善人,不見得有願力,他到菜市場,臨時看到有眾生很可憐,一時生起惻隱之
心,把它救回來放生,那種是一時的善念,由於境界的觸動才啟發他的善心。
  持戒的人,沒有所謂一時的善,而是白天、晚上總是想到:一定要誓斷一切惡、誓修
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他的願力是超越時空的,由願力所帶動的善法,功德才會大!希
望大家要知道,宗教的修學跟慈善的修學,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是有願力,一個是沒有
願力;一個是一時的善心,一個是恒常的善心,功德就差別很大。
  所以一個是人天的福業,一個是二乘的福業,不一樣。當然,大乘的福業,它的心胸
就更廣大了,我們等下一堂課再說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