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05 上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3 05:34:59
【26】佛法教理的學習,能夠讓我們成就無盡的功德!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 (第5 卷/共20 卷)
  我們研究世間的學問,跟研究佛法的教理,兩者目的有所不同。世間的學問能增長我
們生活上的知識,佛法教理的學習,能夠讓我們成就無盡的功德。
  從大乘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要成就三種功德:
  第一個最基本的,是安樂的功德。這是透過修持人天法門,比方說佈施、持戒、忍辱
…以善業力去創造來生安樂的果報,當然這種安樂的果報,是不圓滿,有障礙的。
  在本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韋提希夫人對於安樂的果報,她提出了兩種障礙:第一個
多不善聚。好比頻婆娑羅王,身為一個國王,雖然能在五欲中得大自在,但是過去生跟他
的兒子阿闍世王有惡逆的因緣,所以今生註定要被兒子活活的餓死。因此他在受用安樂果
報的時候,也是有諸多的憂愁苦惱,身為一個大國王,最後的下場竟是被餓死。所以說在
安樂當中,夾帶著很多惡逆的因緣。第二個、三塗盈滿。對於快樂的果報,我們凡夫眾生
有所執著,會產生顛倒想,如此就會產生放逸。所以在放逸當中,會造作很多的罪業,來
生就可能墮入到三惡道去,所以快樂果報的本身,有三塗的危機,這叫三塗盈滿。
  佛陀在經典當中曾經說:人天的快樂是有過失的!是夾雜過失的快樂──譬如美食,
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所以在大乘經典裡面,佛陀講到人天乘的快樂,佛陀的
口氣是訶責的,並不是讚美的。這種安樂的果報,大乘佛法,不把它當作目標,而是當作
一種道前基礎,叫作持戒為本。
  安樂的果報,進一步就是解脫的功德。從安樂的果報進入到解脫的功德,這個根本心
態,是從一種慈悲心轉成出離心。這時候,你必須要有出離的道心,開始修學無常、無我
的智慧。
  事實上,如果僅只做慈善事業,就不太需要什麼智慧,只要有信仰,你相信善業能夠
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你有這樣的信仰就夠了。換句話說,只要你有善
心、有行動,就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
  但是,出世間的解脫,那就得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夠如實的看到生命的真相,而
不是看到假相,是看到假相的背後──真如。我們的生命是無常變化的,所以在快樂當中
,其實是很沒有安全感的;就像你今天和昨天不一樣,由此預知明天和今天,絕對也會不
一樣,所以從佛法的無常觀,可以知道生命的軌跡充滿了無數的變數。
  其實,三界內的每一個眾生,他的心啊,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而且福報愈大的人,愈
沒有安全感,因為他知道總有一天,當生命結束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會失去,這種無常
的感覺就是苦──無常故苦。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你的心會不安穩!雖
然無常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痛苦,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沒有自主性──苦即無
我。
  所以從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當中,而證得我空之真理,從人天的安樂,提升到出世間
的解脫;也就是從一種人天的善法,而提升到一種我空之真理,這就是所謂解脫的功德。
  第三個是本經所要詮釋的,是一種莊嚴的功德,不但是從出世間的空性,而得解脫,
還創造諸佛無量的功德莊嚴──依報和正報的種種自在跟莊嚴。這是我們大乘佛法最高的
境界,追求一種莊嚴的功德!
  我們看經文的序分,其實韋提希夫人受到她兒子的刺激,開始對佛陀祈求:唯願世尊
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無憂惱處。感覺上,她的祈請偏重在離開痛苦,也就是偏
重在解脫的功德。但是,佛陀知道她具有大乘種性,所以佛陀為她開顯莊嚴的功德,不但
無有眾苦,而且還但受諸樂。她祈求一種解脫之法,佛陀是給她一種大乘的莊嚴之法。
  【27】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修行過程──以願導行!
  前面的序分我們已經說過了,韋提希夫人提出了兩個請求:第一個、希望佛陀為她宣
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是從果地的功德來祈求;第二個、她希望佛陀教她觀于清淨業處
,是指因地應該如何來修學。等於是祈求了整個淨土的因果內容:淨土的果地功德,應該
怎麼選擇?淨土的因地修學,應該怎麼來修學?提出了這兩個問題。其實,經文從正宗分之
後,佛陀都是在回答這兩個問題。
  甲二、正說分。分二:乙一、酬二問。乙二、明利益。
  乙一、酬二問。分二:丙一、酬前生處。丙二、酬前淨業。
  丙一、酬前生處
  看甲二的正說分,分成二分,第一分酬二問,酬答韋提希夫人的兩個問題;第二個說
明意義。
  第一分酬二問,本經經文主要是在酬二問,這當中又分成二段,第一個酬前生處,第
二個酬前淨業。
  生處,就是她想要往生到無憂惱處,這地方是偏重選擇淨土的功德。
  先看經文第一小段:
  放光現剎: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
;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
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
觀,令韋提希見。
  這地方,佛陀先酬答韋提希夫人第一個問題:韋提希夫人希望佛陀能為她廣泛的解說
、介紹,在這個世界當中,有沒有真正沒有憂愁、沒有苦惱的處所呢?這時候,世尊就在
夫人請法之後,在兩眉之間,放出金色的光明,這個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之後又回到佛
陀的頭頂。先放光出去,然後再回來到頭頂上。這個光明,變化成一座金色的蓮華台,這
個金台就像須彌山一樣高大莊嚴。這個蓮華臺上,十方諸佛清淨微妙國土的種種莊嚴,就
在這蓮華台當中,次第的顯現。
  以下,佛陀現出了四種佛國土:
  一、或有國土,七寶所成。韋提希夫人看見這個世界是七寶所成的。
  二、復有國土,純是蓮華。這個國土充滿了清淨莊嚴的蓮華。
  三、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這個國土的人民,如自在天宮,那麼安樂。
  四、復有國土,如玻璃鏡。這個國土的整個依報環境,就像清淨透明的水晶所成。
  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乃至種種的清淨莊嚴國土,都在蓮華
台當中顯現。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顯現得非常的清楚,使令韋提希夫人以她的肉眼,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關於這段經文值得我們說明的是在放光這部分。通常佛陀說法的時候,特別是宣說不
思議境之法,佛陀會放光,而且佛放光都是一種表法。
  比方說,本經佛陀是從眉間放光,眉間當然是指白毫相光。白毫,如《觀佛三昧海經
》中說:長一丈五尺。但是這個光明,可以遍照十方世界國土,之後又回到佛頂。這表示
什麼意思呢?
  佛頂,佛陀最尊貴的就是他的頭頂。在楞嚴經上說,佛陀的頭頂,表示眾生本具、諸
佛所證的一念清淨心,也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當然,我們現在已經迷失了清淨本性,因
為我們向外攀緣,跟妄想打成一片,所以我們是離家出走,沒有回到自性的家啊!但是佛
陀已經把心帶回家,所以將心性圓滿的開顯出來。那為什麼在顯國土之前,要先表顯清淨
的本性呢?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
  《楞嚴經》把我們的心,分成了心性和心識。心性是離相的,是跟我空、法空智慧相
應的。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心性,我們凡夫的心叫心識。所謂識,是有情感、有執著、
有愛取的。這是說明:十方諸佛,剛要開始莊嚴國土,一定要先成就心性,才能夠莊嚴國
土。比方說,我們凡位菩薩,現在去作佈施、持戒,我們沒有資格去莊嚴國土,我們叫做
積功累德,我們現在是正在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們現在還在修學中,只有初地以上的
菩薩,他的心性開顯出來之後,才有資格叫做成熟眾生、莊嚴國土。
  所以這地方佛的放光,所要表顯的就是:十方諸佛的國土,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是
諸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一念心性的開顯,用六波羅蜜,稱性起修,才能成就這樣的國土

  所以佛從眉間放光,然後再回到佛頂上,這是一種表法,表示十方國土都是稱性起修
,不是凡夫的攀緣心所能成就的。
  當然,有人就會問說:既然清淨國土,是十方諸佛清淨修學所成就的,凡夫的心是有
妄想的,凡夫怎麼看得到呢?韋提希怎麼看得到呢?這個問題後文會做解釋,是透過佛陀的
神通力加持才看到的。
  這段經文是:佛陀先將十方國土的清淨相貌,都從佛頂上的蓮華台中,顯現給韋提希
夫人看。韋提希夫人看了之後,她要做出選擇。因為佛法是先有目標,才有修行過程──
以願導行。
  【28】為什麼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呢?
  看下一段文:
  專求極樂: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
佛所。
  韋提希夫人看了這麼多的清淨國土之後,她就白告佛陀說:這些國土當然都是清淨光
明、莊嚴的,但是我個人的選擇,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在這段經文當中,韋
提希夫人並沒有解釋她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她沒有做解釋,她是看了之後,直接把答
案講出來。
  但是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有解釋說:十方世界有很多的清淨國土,為
什麼釋迦牟尼佛偏贊極樂,乃至講完阿彌陀經之後,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異口同聲,都
讚美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為什麼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呢?有那麼多清淨國土,為什
麼十方諸佛卻教他們國土的眾生,要求生極樂世界,理由在哪裡呢?蕅益大師提出了二個
理由:
  第一個,從果地功德的殊勝來說:諸佛國土都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方便有餘土以上的這三土,都是攝受聖人,我們就不談。極樂
世界的特點就是攝受帶業往生的──凡聖同居土,這個最重要!蕅益大師說:阿彌陀佛國
土,尤其是凡聖同居土,它有勝妙五塵,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塵,特別的殊勝而
且微妙。
  為什麼叫做勝妙五塵呢?就是指一個凡夫眾生,即便你是帶業往生,乃至於你是五逆
十惡的眾生,往生到極樂國土,你的心跟這個勝妙五塵一接觸,即能圓證三不退。
  所謂圓證三不退,以判教來說,最少是初地以上,因為你要念不退,嚴格來說,要八
地菩薩才有辦法念不退。所以蕅益大師說: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這些凡夫,是沒辦法判
教的,說:十方國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因為你說他是凡夫,他身口意所
表現的功德,等同八地以上菩薩;你說他是一個聖人,煩惱卻還沒有斷。所以說極樂世界
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怎麼判教呢?沒辦法判教啊!他既不是凡夫,也不是聖人。從他的表現
來說,等同聖人;但是他的內心深處,煩惱種子並沒有斷。
  所以蕅益大師才讚歎說:十方國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由此看來,極樂
世界的殊勝,是針對凡夫來說的。如果你是初地菩薩,去哪個國土都差不多,就不用對你
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這句話不適用初地菩薩。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生死業障凡
夫,那就差很多了!你到藥師佛的國土,到普光佛、普明佛、到阿彌陀佛的國土,你選擇
適合的國土,對你成佛的速度,那就差別很大了!因為你是凡夫,你特別需要環境的攝受
,聖人的心是無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無論什麼環境,對他影響都不大。
但是身為一個凡夫,不同的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卻差很多。所以身為凡夫眾生,我們的確
要慎重選擇一個好修行的國土,這是蕅益大師說的。因為我們的心,還是有所住,選擇一
個勝妙五塵的佛土,能令我們圓證三不退,這對我們的成佛,有加持的效果,這是從果地
的功德來說。
  第二個,從因地的修學來說:他說為什麼十方諸佛偏贊極樂淨土呢?因為阿彌陀佛和
一般的凡夫眾生,偏有緣故──跟我們的緣特別深。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大部分是
為凡夫而發的,不像有些佛陀所發的願,是專門攝受聖位菩薩,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
都是為凡夫而發的,既然是這樣,使令我們容易跟祂感應道交。
  當然,每一個佛菩薩因地所發的願不同,但是彌陀的願,跟凡夫眾生偏有緣故,所以
我們在憶念彌陀功德時,容易產生滅惡生善的效果,這是從因地的殊勝來說。
  韋提希夫人她是一個凡夫眾生,因為受到兒子的刺激,心中還是有憂愁、還是有苦惱
,心隨境轉,這是標準的凡夫眾生。但是基於這兩個理由,所以在十方淨土,她選擇了極
樂世界,的確是正確的作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