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界法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04 下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2 07:25:00
...
在序分當中,真正發起本經因緣,就是這一段。
  韋提希夫人在感傷之餘,請佛陀說法,這當中有二段,先看第一小段:正當佛陀以三
種莊嚴出現在虛空當中的時候,韋提希夫人本來是拜下去的,當她抬起頭來,看到佛陀以
及二位尊者,旁邊還有諸天天人,放大光明。她內心非常感動,就站起來,做出三件事情

  第一個、自絕瓔珞:這個絕字,古人解釋說,她是用手把這些瓔絡扯斷,不是把它拿
起來,而是用手把它扯斷。這樣的動作,是想表達她內心的一種真實出離,對於世間的榮
華富貴,已經產生厭惡之想,所以把瓔珞都扯斷了,因為榮華富貴會帶來障礙、帶來過失

  第二個、舉身投地:她本來已經站起來了,現在又再倒身拜下去。
  第三個、更重要的是號泣向佛。
  前文有講過,韋提希夫人在啟請佛陀的時候──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陀。所
謂悲泣雨淚,雖然哭得很傷心,但並沒有出聲,表示還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是這個時
候,她看到佛陀親自出現,太感動了。所以這段經文是說:因為佛陀的出現,讓韋提希夫
人深受感動,有感恩的意思。這時候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號啕大哭──號泣向佛,
前面的情感還可以控制,看到佛陀之後,心中痛苦的情緒,整個發洩出來,就向佛陀請示
二件事情:第一個請問過去的因緣;第二個請問未來的因緣。
  先看過去的因緣:過去因緣有二段,第一段問說: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我到底
過去生造了什麼罪業,而生此忤逆之子,竟然殺害父親,又把母親關起來。第二個,世尊
您過去生又是什麼惡因緣,竟跟提婆達多共為眷屬?我們都知道提婆達多生生世世害佛,
連佛陀成佛之後都不肯放過。這是問到過去的二個因緣。
  再看未來的因緣:唯願世尊,這是講到未來──為我廣說無憂惱處,她希望追求一個
無憂惱的處所。
  憂跟惱不一樣,惱是指苦惱,當痛苦的事情出現時,跟痛苦的事情接觸叫做惱;憂,
是指痛苦還沒有出現,但是我害怕它出現,心中的掛礙叫做憂。所以我們一般人不是憂就
是惱。雖然你的福報很大,但是你不知道福報什麼時候會失掉?這叫憂。當福報果然失掉
了,就叫做惱。這二種心態,都會破壞我們的安樂,福報再大有什麼用呢?雖然吃得好、
住得好,但是心中有憂、心中有惱,就會破壞我們的快樂,所以關鍵在心中有憂、有惱。
  我(韋提希夫人)希望能夠往生到一個沒憂沒惱的地方,我當往生,我一定要到那個地
方去,不再好樂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為什麼呢?因為五濁惡世有地獄、餓鬼、畜生,不小
心造了罪業,臨命終的時候罪業起現行,就墮到三惡道去了。就算你有佈施、持戒種種福
德力,出生到人天善處,也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多不善聚,有很多惡因緣不斷地刺激你
,會破壞你的快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
  因此,我現在對娑婆世界完全不生好樂,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遠離種種惡
逆的音聲,以及邪惡之人。
  這是講到她對未來果報的一種祈請,希望有一個地方是沒有憂惱、沒有惡聲、沒有惡
人、沒有種種的三惡道、不善聚的惡因緣,這是對果報的祈請。
  其次,是對因地的祈請,想要往生到一個好的地方,你得要種因,今向世尊五體投地
,求哀懺悔。她先求懺悔,然後說: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這叫因地。她是問佛
說:我應該怎樣去觀想這種莊嚴的處所,才能夠往生到這無憂惱的處所。這是講到因地的
修學。
  【25】你要改變生命,必須先改變你的心態!
  當阿闍世王想要殺害父親時,韋提希夫人秘密的去幫忙老國王,因為這樣而使令阿闍
世王想要去殺害母親,引生了韋提希夫人請法的因緣。事實上,韋提希夫人向佛陀請法,
是有兩段,一段是問過去,一段是問未來。但是我們看經文,佛陀對於過去的因緣,在本
經當中隻字不提。韋提希夫人問說:我為什麼會生這個惡逆的兒子?世尊您又為什麼會跟
提婆達多為眷屬?這兩個問題,佛陀都沒有回答,佛陀只重視未來,這個地方很重要!這是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兩種力量決定的:
  第一個,唯識講阿賴耶識,它是一個大倉庫,我們叫它業識,專門保管我們的業力,
而且把善惡業力的種子釋放出來,讓我們去受用。這一部分我們叫做萬般皆是業,半點不
由人。總之,生命當中,只要跟結果有關係的,你都作不了主。
  比方說:誰作你的子女、身體健康與否、有多大的福報…這一部份你都做不了主,因
為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你看身為佛陀萬德莊嚴,但是衪的應化身,還是遇到很多惡逆的
因緣,比方說提婆達多常常傷害衪、譭謗祂,佛陀也沒有辦法,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陀自己很自在,但是眾生的共業,衪也是沒辦法。在生命當中跟
結果有關係的,這個部份你大概就做不了主,是由過去的業力來決定的!但是如果是跟過
程有關係──思想,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生命,這就很重要!它能決定你的未來。
  同樣是惡逆的環境,你用自暴自棄來面對,你就沒有未來;你用菩提心,佈施、持戒
、忍辱的心來面對,你是在積集美好的未來。
  總之,生命當中有兩個相貌:一個是結果,面對結果要作還債想,我們叫還宿債:償
還過去的舊業。
  第二個是過程,你當時的心態,會影響到你的未來。佛陀對於過去的因緣,佛陀完全
不提,問過去做什麼?雖然我們現在很想知道自己前生怎麼樣,其實過去就不要問了,知
道你的未來怎麼樣、未來才重要!因為未來你可以去開創──操之在我。
  所以後面的經文,廣泛的為未來的結果,還有未來的因地,作出了回答──你要往生
的無憂惱處有哪些、然後修行的方法有哪些。
  其次,我們從發起序的序分當中,看出了一點消息。看一部經的序分,大概就知道這
部經的修學定位是什麼。好比《佛說阿彌陀經》所講的功德莊嚴,跟本經有很多類似的地
方,諸位可以把《觀經》跟《佛說阿彌陀經》一起研究。
  《佛說阿彌陀經》講依報莊嚴,也有講到大地莊嚴,黃金為地;講到寶樹莊嚴,七重
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講到池水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最重要的是蓮華莊嚴;描
述了極樂世界這四種莊嚴。本經講的四種莊嚴,《佛說阿彌陀經》都有,但是《佛說阿彌
陀經》在發明這四種莊嚴時,它的思想導向不太一樣。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解釋這四種莊嚴時:舍利佛,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對於
如是功德莊嚴,蕅益大師提出了三力:心力、佛力、法力。但是大師是偏重在發明佛力不
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因為你持名,所以有如是的功德莊嚴。
  《佛說阿彌陀經》最後佛陀解釋名號阿彌陀為──無量光、無量壽,是以名號來成就
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佛說阿彌陀經》發明極樂世界莊嚴,最後會歸到一句佛號去,
強調佛力不可思議,培養我們對阿彌陀佛以及名號的信仰。
  本經不同,本經的緣起,是因為韋提希夫人遇到了痛苦的刺激,使令她欣求無憂惱處
,所以古人說本經是淨土法門的欣、厭二門──厭離痛苦,欣求安樂。
  本經的會歸處在心力不可思議,也就是一種願力。換言之,本經講這麼多的莊嚴,主
要目的,就是啟發你對極樂世界的往生願力,這是最重要的!
  《佛說阿彌陀經》是強調佛力,只要念佛你就有這種莊嚴;本經是說你要改變生命,
必須先改變你的心態。兩個不一樣。
  本經認為我們來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己要來的,是因為貪戀娑婆才來受生的,如果你
心態不改變,念佛也沒有用!
  所以說,《佛說阿彌陀經》偏重佛力不可思議,《觀經》偏重心力不可思議。意思就
是說:韋提希夫人之所以受生在這個地方,是我們對娑婆世界有所貪戀,唯有透過修觀-
匯歸心性,改變心中的願望,把對娑婆世界的貪愛,轉成對極樂世界的欣求,來生就不會
再來娑婆世界了。
  我建議大家,在讀《觀經》的時候,如果你也有受持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你可以對
比一下。總之,臨命終時,有二種力量必須現前:第一個是能念的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這是屬於皈依的心;第二個,當然佛力也要現前。心力跟佛力都要現前。
  《佛說阿彌陀經》主要是強調佛力不可思議,但是本經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心力不改
變,佛力也救不了你!是以心力來帶動佛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大家要去深究一下。
  就是說:我們想要改變生命,必須仰仗兩種力量:首先是你本身一種厭離娑婆、欣求
極樂的決心,其次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說臨命終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兩個力
量都要現前。
  只是本經對於心力,有很多的發揮,教導我們透過如理的觀想-事觀、理觀,慢慢的
調整我們的心態,成就一種往生的願望,著眼在這個地方。
  而《佛說阿彌陀經》是偏重在他力的加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