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1

作者: loby1234 (天策四象)   2021-01-28 21:28:57
這一品名叫做普門品,有很多的意思。現在先講這個「藥珠」。因為「藥珠」,所以說「普門品」。
  什麼叫「藥」呢?「藥」就是藥王樹;什麼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麼又叫藥王樹?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來的柴,就擔到街市去賣,遇到一位醫生,醫生看到他這一擔柴裡面放光,於是就把他這擔柴買回去。到家裡把柴打開來一看,裡面有一棵藥王樹。這醫生得到藥王樹後,無論任何疾病,只用這稞樹在病人身上輕輕一敲,或者輕輕一打,無論什麼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為這樣,所以叫「藥王樹」。
  「珠」,就是如意寶珠。什麼叫做如意寶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歡喜、滿意。滿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東西,如意珠就現出好的東西來,不用你去買。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對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一件最美麗、人間最稀有的衣服。」這時如意寶珠就現出你所歡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現出來。你想:「晚間我想住一間最豪華的房間。」這寶珠就現出房子,這一夜住宿以後,第二天房子也自動回到如意珠裡去。你想吃東西,如意珠所現出的東西,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恰到好處。你穿衣服,也不必預備衣架子,只要
把衣服脫下,它就自動回到如意珠裡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隨時帶在身上,又不重、又不佔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極點。總而言之叫「如意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就等於這棵藥王樹,這顆如意珠,能遂心滿願。只要你能誦念普門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滿願。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須先打一個穩固的基礎,如造樓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樓房也就沒有法子建造了。「普門品」雖然好像藥王樹和如意珠這麼靈感,這麼不可思議,可是你要先念普門品,天天念,念得觀世音菩薩他認為你合格了,認為
你有這個誠心了,然後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滿願。不是說平時也沒有念過,到時候就想求感應,即刻便有靈感。那一定要你平時用功修行,到時候「普門品」就好像藥王樹、如意珠,有不可思議的微妙,不過首先要自己去念。
  有人說:「佛教裡面有太多東西要學了!又念楞嚴咒,又念大悲咒,現在講『普門品』又要念普門品。這麼多功課,我們那有一這麼多時間呢?」你不需很多時間,只要每天少睡一個鐘頭、少講一點閒話,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滿願,說我無所願求,我沒有貪心、瞋心,也沒有癡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沒話可講了。要是你覺得將來或者會遇到什麼事情,想求觀世音菩薩或者佛幫忙,那你就應該多學一點佛法。佛法猶如大海,你連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將來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過,只要盡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飲多少,佛法是取之不
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應盡你的力量來運用佛法。
  因為「藥珠」的意思,所以要說這普門品。
  還有一個意思,叫「顯密」。「顯」,就是明顯;「密」,就是祕密。這緣起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的時候,得到明顯的感應;有的時候,得到祕密的感應。明顯的感應,就是人人能看見、人人都懂得。譬如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在普門品上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述耳根圓通時也說:「火不能燒,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裡,一心一意念觀音菩薩,而無意中著了火,這時只要你能誠心念觀音菩薩,那麼縱使鄰居的房子燒了,你的房子也不會燒的。但這要無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點一把火試試看,我的房子會
燒嗎?那是必定會燒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根本想試驗觀世音菩薩,就因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試一試。就好像有個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這位朋友對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個「拾金不昧」的好人。於是等我這位朋友來了,便故意把五百塊錢放在地下。我不必看著他,他要是個好人,就不會把錢拿走。為什麼你要試驗你的朋友?就因為你對這朋友沒有真正的認識,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試驗他。觀世音菩薩在經上說的:「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若對這點沒有信心,觀世音菩薩也不會來管你這麼多閒事。你想自殺去跳海說:「我跳進大海中,看看是
否得到淺處?」假如你以試驗來推測觀世音菩薩這種神通妙用,這表示你對菩薩沒有信心。你若對菩薩沒信心,他可是不願意多管閒事的。你說:「我不試驗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知道了一天還是要吃飯、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明顯,是人人都知道的,如鄰居房子燒了而你的房子居然不燒,這不是「顯」嗎?大家都知道:「啊!那個人念觀音菩薩有感應的,他信佛真是有點妙處。」有感應了,這就是「顯」。
  又有祕密的。祕密:是你本來有一個災難,或者你應該掉到海裡被水淹死,但無形中觀世音菩薩感應了,令你不會遇到這種危險,祕密地把你的災難消除了,這就叫祕密。這個人應該被火燒,但因為他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默默中把他的災難解除了,這也是祕密感應。甚至你坐飛機,本來應該失事;現在交通雖然方便了,但死亡的人也多了。有的時候飛機失事、火車失事、巴士失事,很多人罹難喪命。在這種種情形之下,因為你念普門品,因為你念大悲咒,因為你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便在默默中,又叫冥冥之中,總而言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為你化凶為吉。
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因此,為了「顯密」的關係,所以說這部「普門品」。
  普門品有「顯密圓通」,顯也圓通,密也圓通,顯密都得到圓通,所以普門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普門品有種種妙用,大悲咒也有這種妙用。我說一件感應的事情。在我家鄉東北,有一個種田的農人,家裡頗為富裕。某年秋天,他把農作物裝上車子,運到城市去賣。賣完了食糧便把錢帶回來,正在此時,就離家約有三里路的前面,遇到很多土匪在打劫。這個財主看見前面有打劫——怎麼辦好?逃嗎?在土匪的監視之下也逃不了,但若不逃走,一定是被搶。於是乎他就念起大悲咒來,這個趕車的還照常往前去。走到快接近土匪時,忽然看見從土匪裡走出來一個人,走
到他的車前面說:「你把鞭子給我,我來替你趕車!」這個人也就讓他執鞭趕馬車,從土匪旁邊走過去,而土匪們好像不見不聞似的,所以也沒有打劫他。等這些土匪看不見了,這趕車的人又把鞭子還給他說:「你現在趕快走吧!沒有事了。」這財主一看這個為他趕車的人是從土匪中跑出來的,一定是土匪了,就說:「先生,你今天對我這麼好來救我,使我沒有被打劫,請問你貴姓?在什麼地方住?將來我好到你府上拜謝!」這個人就告訴他說:「我的名字叫阿逝孕。」
  各位念大悲咒時,在大悲咒上不是有一位護法名叫「阿逝孕」的?在阿逝孕圖月裡,是在肩膀上長了兩隻翅膀的,這位護法就叫「阿逝孕」。可是當時這個財主想:「啊!誰叫阿逝孕呢?誰呢?」這時他忘記了,忘了這個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語,也就是一個護法。等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見阿逝孕了,他才想起:「啊!這不是大悲咒裡面的一個護法叫阿逝孕嗎?」於是想去找阿逝孕,也找不著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麼地方去?所以這是大悲咒裡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假如這個財主想:「我念大悲咒看看靈不靈?」阿逝孕也就不會來救他了。正因為他沒有考驗的心
,只抱一個信心:「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果然就遂心滿願,沒有被土匪打劫。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共分為二十八品,這一品文是二十五品,在經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為其中少了一品「提婆達多品」。這一品顯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前面講到「藥珠」,現在再講「人法」。什麼叫「人法」?「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法」,就是普門所示現的法門。這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人物。他又說普門示現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的法。這種「法」叫做不可思議的一種法。因為不可思議,所以叫妙法。因為這個「人」也是不可思議,故亦可稱為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門」,才能名實相符。因為「人法」的因緣,觀世音菩薩才說這「普門品」。
  第二種的意思,就是「慈悲」。因為「慈悲」的因緣,所以觀世音菩薩說這「普門品」。什麼叫「慈」呢?慈能予樂;什麼叫「悲」呢?悲能找苦。觀世音菩薩救眾生的七種難,解除三種毒,應眾生兩種求。這七難在經文裡會詳細的說明。簡言之是:水難、火難、風難、枷鎖難、黑風難.....等等有七種。解三毒,三毒是什麼?就是貪、瞋、癡三毒。應二求,就是求男、求女這兩種求。
  眾生都有這三毒:貪、瞋、癡。若人多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貪。若人多瞋,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人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這個貪講起來很多。瞋,講起來也不少。這個癡,正好不多也不少。說它多也不算多,說它少也不算少。什麼叫癡呢?簡單的說就是愚癡。什麼是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不明白,見理不真,所以叫愚癡。見到這理論不正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據中國王陽明先生的學說:愚癡的人,乃是因為他未能「知行合一」。王陽明說,這個人為什麼沒有去做呢?就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
就會去做。王陽明說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還是沒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會去做的。王陽明在中國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他的學說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會實行;沒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說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會再做愚癡的事。他為什麼做愚癡的事情?因為沒有明白。所以我說這是見理不真。試舉出一個例子來講,譬如這愚癡的人說:「好花常令朝朝豔,明月何妨夜夜圓,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貪花的人,生出愚癡的心說:「我要這朵花,永遠是鮮豔而不凋謝,要這朵花時時都開放著,朝朝都是這麼美麗。」那個貪月圓的
人就這樣說:「明月何妨夜夜圓?昨天晚上的那個月亮是圓的,若是每一天晚間的月亮都是圓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賞月,這種月光輝映燦爛,也不必點電燈,又省錢,天然的光輝多好呢?」這不是愚癡嗎?月有盈虧,花有榮凋。花開就有花謝的時候,月圓就有月缺的時候,這是一種天道循環。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買酒,買威士忌、白蘭地,是很貴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變成酒池,這時候我想飲酒就到那水池取酒,這多方便!」還有貪錢的人,也就想:「我現在去做工賺錢,非常的困難,如果每一棵樹變成搖錢樹,樹上都結成元寶、美金,若是我想用錢,便到那
地方去取,這多方便!」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癡的幻想。還有最簡單的例子,有個人沒有讀書,甚至連小學都沒有念過,中學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個大學博士的學位。你說豈有此理呢!小學都沒有讀,大學的博士學位怎能就這樣給你呢?還有一種人,他根本沒有去種田,到時候就想收穀。這都是愚癡!甚至也沒有買馬票,到時候就想中頭彩。這都是一種愚癡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數犯這種妄想不勞而獲的毛病,那麼該怎麼辦呢?有這種毛病就應該把它改了。
  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這就是一種大悲;也又利樂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大慈。因為大慈大悲的因緣,所以才說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有一種,是「福慧」的因緣。福,觀世音菩薩所以能尋聲救苦,分辨世間一切的音聲:善聲、惡聲、苦聲、樂聲、是聲、非聲乃因為他有真正的智慧。他這種智慧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因為他普門的布施,以這個法施給眾生,故他有此福報,而福德莊嚴。所以這是由於福慧的因緣來說普門品。
  又有一個「真應」。真,是觀世音菩薩以他真身的妙力來救度七難、解除三毒、滿足眾生之二求,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現三十二種的應化身,這叫應身,用以教化眾生,所以有這「真應」的因緣。
  說這普門品又有「權實」。觀世音菩薩以這個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祕密之中,來利益眾生,這叫「實」。他又以三十二應化身來教化眾生,這是「權」。權就是權巧方便,也就是說暫時用這個方法,不是永遠的。又因為觀世音菩薩以這權實的因緣,所以才說這普門品。
  還有一個因緣叫「本跡」。什麼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跡」就是蹤跡的跡。觀世音菩薩以一法身而普度一切眾生為「本」,他以應化身教化眾生為「跡」。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跡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裡頭的月,都是從這一個月的本身現出來。水裡的月就是個「跡」,天上的月就是個「本」。這是以「本跡」的因緣,故說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以一法身來普現於一切眾生心,令一切眾生都改過自新,迴新向上,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講到這個地方,有人就說:「啊!難怪我不改過自新,原來觀世音菩薩他沒有現到我的心裡來,所以我有什麼過錯也不願意改。」抽香煙的人就想:「大概觀世音菩薩不加被我,不幫我的忙。」好飲酒的人說:「我想學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這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的罪過,他不幫我的忙!」於是他就對觀世音菩薩生出一種仇怨的心說:「這觀世音菩薩太不公道了,為什麼你幫忙別人,不幫忙我呢?」這真是愚癡上再加愚癡,這是雙重愚癡。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加被你?
就因為你不聽觀世音菩薩的教化。你聽見「觀世音菩薩」這名稱,就應該改過自新了,就應該清淨頭腦,「悟已往之不諫」,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知來者之可追」,將來的應該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責怪觀世音菩薩不保佑你,是一種錯誤。觀世音菩薩時時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裡的門總是關著,不讓觀世音菩薩進來,觀世音菩薩只好嘆氣:「啊!這個眾生真是可憐愍者,太可憐了!」所以你不要怪觀世音菩薩,應該怪你自己不爭氣。
  以上說的是「本跡」。還有一種因緣就是「緣了」。「緣」就是緣因,「了」就是了因。什麼叫了因?就是把這個因斷了,也可以說是明瞭因果的因。我們現在來聽經聞法,有的從華盛頓州、西雅圖來的大學生,有的讀博士、碩士也來學佛法。為什麼一這些人要從老遠來到此地,參禪打坐、學習經藏、研究佛法呢?就因為要了這個因。聽經就是了因的種子。你有聽經的因緣,這是個「緣」因。因為「緣了」的因緣,所以說普門品。
  還有一種叫「智斷」。觀世音菩薩他以他的智慧、智德莊嚴,來教化眾生,是位智慧的莊嚴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斷」,斷德,即是斷除一切無明。這斷德又可以叫福德,因為他把無明斷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莊嚴,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觀世音菩薩雖然是菩薩,但是他有福德莊嚴也有慧德莊嚴,所以「智慧」,也叫福慧。
  以上合起來共有十種的因緣,所以講這「普門品」。
轉自:https://reurl.cc/R6j01z
心得:普門品是用來教化眾生,以較通俗言語,將經文的內容傳頌升斗小民,藉以增長智慧,以此斷三毒,願普門品廣大發揚,渡化世人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1-01-28 21:49:00
阿彌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1-01-28 23:17:00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21-02-02 21:01:00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