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義] 《宗義寶鬘略講》(98) (唯識宗) 涅槃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12-02 20:51:51
....接續 #1TuI7k0_《宗義寶鬘略講》(97)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七章 唯識宗
四、主張
主張涅槃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三種。[1]
現代人的想法中,涅槃或許是死亡的代名詞,但佛教所說的涅槃是指已遠離了煩惱,
再也不用受煩惱之苦。涅槃屬於勝義諦,屬於空性。
我們心中有煩惱,也有煩惱種子,當用空正見斷除煩惱,甚至斷除煩惱種子,完全斷
盡的時候就叫獲得涅槃。
也就是,在見道解脫道時,會得到滅掉分別煩惱(遍計煩惱)的滅諦 [2],之後修道時
持續修行,最後會得到滅除俱生煩惱的滅諦,這個(無學道)已經得到滅除一切煩惱的滅諦
,就叫做涅槃。[3]
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無論何宗,無住處涅槃指的是佛的涅槃。「
餘」是剩餘的意思。在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解釋上,除了應成派的說法不同外,其他派
的說法都是一樣的。
應成派認為,所謂的剩餘指的是還有世俗現等,無餘指的是再也沒有實有現、世俗現
等。阿羅漢入定時,他的根本定看不到任何的世俗現、實有現等,所以就叫做無餘涅槃;
出定之後,出定的心雖然是聖智,可是還會有實有現等,所以就叫做有餘涅槃。
就應成派而言,行者獲得阿羅漢果時,其實是在無餘涅槃當中。通常會說依金剛喻定
(修道位最後續流的根本定智斷除所斷)獲得阿羅漢果,金剛喻定是無間道,當那個無間道
變成解脫道時的同時,行者成了阿羅漢。那個時候的阿羅漢就叫在無餘涅槃中的阿羅漢。
之後行者出定,出定時,他心中現起的是後得智,此時的阿羅漢叫有餘涅槃中的阿羅
漢。過一陣子,他又入定,又變成在無餘涅槃當中。所以在應成來說,先會有無餘涅槃,
接著才會有有餘涅槃。是有餘涅槃、還是無餘涅槃,就看是否是現起實有現等的涅槃。
自續派以下(包括自續派、唯識宗、經部宗、毗婆沙宗)解釋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就牽涉到身體了。剛成就阿羅漢果時,行者的身體還是三界之身,雖然已經遠離了內心的
苦、煩惱,可是身體上還是會痛、會癢,沒有遠離身苦。也就是,已經遠離了心苦,可是
還是剩餘了一些苦(身苦),所以那個就叫有餘涅槃。當行者往生後,會進入到淨土,那時
候身苦也沒有了,心苦也沒有了,什麼苦都沒有了,就叫做無餘涅槃。
所以(自續派以下)是有餘涅槃、還是無餘涅槃,就看行者是不是往生了。沒有往生
前,他還有三界的有漏身體,只要還有三界的有漏身體就叫做有餘涅槃;一旦他遠離這樣
一個身體,他就會得到意生身,那個時候就叫無餘涅槃。
這是自續派的說法,唯識宗的說法又稍有不同,因為承認淨土與不承認淨土有別。唯
識宗的一派(不主張阿賴耶識的唯識宗)承認究竟一乘,說法同自續派的解釋。
唯識宗的另一派(主張阿賴耶識的唯識宗)承認究竟三乘,所以阿羅漢一旦進入無餘
涅槃,就相當於灰身滅智了。對他們而言,灰身滅智的當下就叫做無餘涅槃;沒有灰身滅
智之前都是有餘涅槃。當然這與前說也不衝突,即只要有有漏的身體,此時就叫有餘涅槃
,沒有這個的身體時,就叫無餘涅槃。
總之,只要成就阿羅漢果,就已經得到了涅槃。接著就看他得到的是有餘涅槃、還是
無餘涅槃。什麼叫做有餘?什麼叫做無餘?應成派有一個講法,除了應成之外,其他的講
法都一樣,有餘指的是有漏的身體。
接著自續派以下,就看是不是承認究竟三乘。若承認究竟三乘,無餘涅槃時就會灰身
滅智。若不承認究竟三乘,事實上就會承認意生身,阿羅漢從有意生身開始直至成佛,都
是無餘涅槃的狀態。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