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學佛不可不了解波旬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7-30 10:28:55
※ 引述《horse1200 (horsetiger)》之銘言:
: 提醒同修有魔事魔業 也是謹防自身的身口意因為不良的起心動念而擴大業力
: → cool810: 佛法中說的魔有四種分類: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波 07/25 12:16
: → cool810: 旬屬於天魔之類,關於天魔的類屬之前po文有相關: 07/25 12:17
: → cool810: #1PiTu4Ss [地道] 《地道建立》 (2) 07/25 12:18
補充末學自己的推文: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上次提到地道的證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須要提升我們的心。我們做世間的事情可以透
過身、語、意,但不論身語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間的事情都是以心為主。這種情況,特
別是在佛法的修行上來講,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也是以意為主。[1]
引《十地經》說明....引《入中論》說明....
從我們平常的情況來觀察,可以很清楚了解為什麼心是主要的造作者?譬如,我們要
透過身體寫字,透過口說話,其實它的發動者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心。是透過我們的心去發
動,然後讓我們的身體去寫字,透過我們的心去發動,讓我們的口去說話。所以身及語這
二方面的行為到底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其實有賴於我們的心,心的動機如果純正,所造的
身語(行為)就是好的;心的動機如果惡劣,所造的身語行為就是不好的。
假設有人的心非常惡劣,如果是男的就可以說是魔,女的就是女魔。也就是魔或女魔
並不是有一個魔這樣的東西,其實就是人,因為他的心只想到傷害別人,雖然他具有人的
樣子,但是還是可以稱他為魔。
如四魔[2]中的天子魔,又名為極喜自在,他是屬於欲界天(他化自在天),他會得
到天身主要是過去累積的善業所形成,但是得到天身之後,他卻一再地阻撓或障礙他人。
雖然他得到天身但卻名之為魔(天魔/天子魔),原因在此。
為什麼一切輪迴與涅槃的究竟根本或基礎是我們的心呢?理由就是透過心續的調伏,
暫時來講可以得到增上生的果位,也就是來世得到人天的果位。究竟來講可以進入決定勝
的境地,決定勝就是有解脫與成佛二種,這是心續調伏的情況。
反之,心續如果沒有調伏,我們的心就會受到煩惱的宰制,而於總的輪迴與別的三惡
趣受生。所以主要是透過煩惱,由煩惱的宰制而去造惡業,這個惡業又讓我們投生到輪迴
,更慘的是投生到三惡趣。這些都是跟我們的心調伏與否有關,我們是否能夠超脫輪迴得
到涅槃,得到增上生、決定勝還是繼續在輪迴,主要就是看我們的心是否調伏。
引世親《解說如理論》....引獅子賢《明義釋》....引世親《俱舍論》....
引世尊的開示,然後本師世尊(也)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
教。」
「諸惡莫作」跟我們要樂不要苦是有關係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樂,不想要苦。如
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認清什麼是苦,知道苦的來源是惡業,然後由惡業下手去斷除,才
有辦法達成要樂不要苦的目標。
所以這個四句偈的初句「諸惡莫作」就是要讓我們達成不要苦的目標。因為諸惡是苦
的來源,所以諸惡莫作跟我們不要苦有關,惡是苦的來源,如果不要苦就要從苦的來源,
也就是諸惡去斷除。
第二句跟我們所要的樂(安樂)有關,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樂(安樂),所以要辨認樂
(安樂)的源頭是什麼?樂(安樂)的源頭就是眾善。如果要得到圓滿的樂,在樂因的階
段就要具備圓滿的善,唯有具備圓滿的善,所得的樂才是圓滿的,所以如果要樂(安樂)
就要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這跟前面二者有關,第一句提到「諸惡莫作」換句話說就是斷惡,「眾
善奉行」就是行善,斷惡行善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過內心的調伏才有辦法斷惡行善,所
以「自淨其意」的「淨」其實是調伏的意思,從藏文來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讓我們的心
能夠斷惡行善。
「自淨其意」就是透過調伏內心去斷惡行善,其實每位有情都有這個心,從每位有情
的經驗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內心有貪瞋無明等煩惱,也有其他的善心;煩惱的心
、善的心在我們的心中同時都有。當這些貪瞋無明等煩惱的心產生的時候,要能夠馬上辨
認出來他們是煩惱,然後盡量去降低他們的勢力(力量)。
當我們的心中出現一些善心的時候,也要盡量去增長這些善心。這些情況就像一個地
方或者一個國家社會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如他會做出殺盜淫等行為,就
要透過法律去制裁這些人;這個國家社會如果有好的人就要獎勵他們、表揚他們。若能夠
這樣做,國家社會或者地方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正面。同樣的,我們內心的情況也一樣
,怎樣把這些惡心、不好的心降低,甚至最後能夠完全斷除。然後把善心開發、一直增長
到極致、圓滿。我們真正的斷惡行善或離苦得樂的目標才有辦法達成。
「是諸佛教」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的教法重點就是前面的三個,就是
調伏自己的心去斷惡行善。如果能夠照著佛所開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說他是持教的
士夫或是能夠傳承佛教的人。
說明了:「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有賴於自心的調伏,「諸惡莫作」就是斷惡,
「眾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調伏那樣的心,就是佛陀的教法。」這個意思就是剛才所
解釋。
有關這樣的內容,宗喀巴大師也說:「黑白諸業有賴善惡思,」這裡的「思」就是指
思想、想法。「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思想下劣地與道亦劣,一切結果有賴諸思想。」黑
就是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諸業指的就是不善與善的諸業,有賴於我們想法是善或
惡,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業就是善,想法如果是惡的,所造業就是惡業或是不善業。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會很好。「思想
下劣」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地與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惡趣很差的地道。一切
的結果,不論是善的地道或惡劣的地道跟我們的想法有絕對的關係。
這首四句偈是說明:「要產生好的地與道的證悟,以及依彼而證得解脫與一切相智等
果位的情況,都有賴於好的想法。」「若是如此,那麼調伏自心的方法、依於調心之後證
悟地道的情況、以及地道證悟究竟之後於心續中產生解脫及一切相智果位的情況是如何?
」針對這個問題要做回答。
(下略)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9-07-30 20:08:00
魔王講七神通啥?也是有威神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