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誕節-《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57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11-29 08:00:35
: 摘自:2007年7月25達賴喇嘛尊者德國漢堡傳授《中觀四百論》<第四品明破我執方便品>
: 以佛陀、菩薩的心(也是無常)來講,是被空正見和菩提心所轉!
: 空正見(緣起空正見)就是徹底透徹瞭解實際、究竟的狀況,是一種非常有智慧的深見
: ,如果被這種深見所轉就非常好!因為可以更透徹的瞭解到實際的狀況。
: 如果是被菩提心(大悲利他心)所轉,那麼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可以完全的去
: 體諒、尊重別人,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想法,而且會帶來無比的心力和勇氣。
: 可是我們現在凡夫的心,並非像佛陀、菩薩的心那樣被空正見和菩提心所轉,反而是
: 被無明和煩惱所轉,因此而說是痛苦的!而不是說所有的無常都是痛苦的,這個要分清楚
───────────────────────────────────────
補充:#1R-de_5M 《釋迦佛讚偈》、《浴佛功德經》54
■ 菩提心(大悲為首的利他心)相違愛我執,空正見(緣起空正見的智慧)相違我執
愛我執和我執的差別/卻配格西
在談修自他相換時,主要要斷除「愛我執」(認為自己比他人重要)。「愛我執」和
「我執」的差別是:
我們(凡夫)主要是由補特伽羅我執和法我執這個根本(我執分補特伽羅我執和法我
執),產生愛我執。(由我執產生愛我執,所以愛我執與我執這二者是勾肩搭背。)
「愛我執」是一個:視我為重要的(執著)。由於視我為重要的緣故,假設有人對於
「我所珍視的我」有所損害的話,我就會生起瞋心;假設有人對於「我所珍視的我」有所
幫助、有所利益的話,我就會生起貪心。
所以,這就是由「愛我執」又引生了貪以及瞋煩惱的道理。在生起煩惱之後,進而我
們又造作了不善罪業,由不善罪業所感得的一定是苦果。所以,我們才說:「愛我執」為
眾苦之門,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愛我執與我執這二者勾肩搭背的緣故,雖然我們想離苦
得樂,但卻離樂得苦。)
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愛我執」呢,具有三種特色。或者說:成為眾苦之門的愛我
執,它具有三種特色:
1.從「因位」角度來說:它是由人我執和法我執所生;
2.從「體性」之門的角度來說:它視現世的我為珍貴,珍愛現世的我,這個沒有防礙
過去和未來;
3.就「作用」之門的角度來說,由愛我執會引生貪瞋任何一類的煩惱,進而造作種種
不善之業,由此產生眾苦。
所以可以從這三個角度(因位、體性、作用)來講「愛我執」的特性。
像我們剛剛介紹的愛我執,在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並不俱有。因為聲聞、獨覺
阿羅漢的心續中已經斷除了補特伽羅我執(人我執)和法我執。除此之外,他也已經斷除了
一切煩惱。所以我們可以說:聲聞、獨覺阿羅漢的心續中沒有(凡夫心續的)愛我執。
阿羅漢的心續中有什麼呢?如同剛才我們所介紹的愛我執,在阿羅漢的心續中並不具
有。那麼,在阿羅漢的心續中具有什麼呢?雖然他也具有:「比起他人我更重要」的這種
執著,或者說:「我比他人更為重要」的這種執著,但是,這種執著呢,並不如同我們剛
才所說的具有這三種特色的愛我執。
但這樣子的執著呢,也會有人安立它為「愛我執」,會給這樣子的執著一個名稱。但
是,把這種執著也稱為愛我執的話,這種愛我執並不如同凡夫心續中我們所說的「具三種
特質的愛我執」。
所以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安立這種執著為愛我執,也不能夠跟凡夫心續當中
具有三種特色的這種愛我執混為一談。
由於阿羅漢心續當中有一顆「比起他人我格外重要」的這種執著,所以他就會唯求自
己的利益,唯求自己要獲得涅槃寂靜的安樂(自己解脫),而不去尋求他利,這就是阿羅
漢心續中有這種「比起他人我更重要」的執著的緣故。
阿羅漢心續中所具有的這種「比起他人我格外重要」的執著,它也會成為一種障礙,
他會成為生起大悲心的障礙,由於有這樣的執著,所以他不容易生起大悲心。沒有辦法生
起大悲心,當然就沒有辦法生起菩提心(為利有情而願成辦正等菩提的希願心)。
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種執著成為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的障礙。因此觀待大乘道而言,
阿羅漢心續中的這種執是所斷。一般來說(如以解脫而言)它(阿羅漢心續中的愛我執)不是
所斷,但觀待於大乘道來說,它是所斷。
所以,阿羅漢相續當中這個「比起他人我更重要」的執著,與凡夫相續當中這些「比
起他人我更重要」的執著,這兩種執著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阿羅漢相續當中這個「比起
他人我更重要」的執著,並不具備:「因位、體性、作用」如同凡夫般的這三個特色。
雖然都稱之為:「比起他人自己更重要」的執著,在這個名詞上是一樣的,但就內涵
我們去解釋的時候,就完全不同,所以要能夠去區分。雖然在名詞上是一樣的,但內涵是
完全不同的。
就如我們在談:所有的有情都欲求安樂,所有的有情都一樣不欲求痛苦,但是,當我
們去研究、分析每一個有情他所欲求的安樂時,確實是完全不盡相同的。
不承許佛法的一般士夫來講,他欲求的安樂,唯現世的有漏安樂,其他都不在他所希
求的範圍。
如果希求佛法,承許佛法的人,從下士道的下士夫來說,他所欲求的安樂是來世人天
果位的安樂。以中士夫來講,他所欲求的安樂是解脫、涅槃之安樂(自己解脫)。以上士夫
來說,他欲求的安樂,則是菩提果的安樂、佛果位的安樂(為了利他成辦一切種智果位)。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說:在名詞上雖然可以說:一切有情都欲求安樂,可實際內涵來說
,每一個有情所欲求的安樂都不盡相同。
上述所說的這些「比起他人我更重要」的這種執著心(凡夫心續當中具有三種特色的
愛我執,與阿羅漢心續當中不具有三種特色的愛我執),觀待於要修行大乘道來講,都是
必須要斷除的。因為他會障礙大乘行者要生起大悲心、要生起菩提心的緣故。
所以我們這個愛我執呢,是必須要遮止的。因為可以說:愛我執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產
生了眾多痛苦,所以他是諸多苦之根源,是具有諸多過患的。
由補特伽羅我執和法我執為根本,而產生了這樣子一個愛我執(凡夫心續當中具有因
位、體性、作用三種特色的愛我執),由於這個「比起他人我更為重要」的愛我執,繼而
讓我們在生活去產生種種煩惱,可以說是從無始以來至現在,都不斷的使用愛我執在生活
中去產生煩惱,並且去造作不善業。
所以,這個成為我們修持自他相換、要修大乘法,必須要斷除的。修自他換就是要遮
止愛我執,並且轉而成為愛他(愛護他人、利益他人)的這顆心。
所以,為什麼一般的士夫,就以我們來說,常常都會對自己的過失沒有看見,但是,
總是看見他人的過失。我們很容易看到他人的過失,可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這也是由於
愛我執(認為我比他人重要)所造成的。因為愛我執的心會讓我們覺得:「我比較重要、
珍貴」,為了守護自己,不見自己的過失,卻都只看見他人的過失。
作者: rcanny (初心)   2018-11-30 10:23:00
隨喜 感恩您的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