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虛雲法師開示(上):參禪的條件

作者: makeitsimple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   2018-08-25 00:52:24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
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
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
你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污染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
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
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
土,到六祖后,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
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
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語,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
,參禪不但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
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麼,如何
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
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磐,皆是假名,原不與我
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
如海中浮漚(水上的浮泡)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
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痴
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飢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
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
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
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份。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
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
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
,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
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
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諦信佛祖誠言,放下一切,善惡都
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
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復闡明,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
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
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但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
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
貪嗔痴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
、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磨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
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
普通的法門為禪教律密淨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
以。總在一門深入,歷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8-25 09:43:00
怎麼能一念不生?連在禪定中都只能是心一境性,還是有心念應該說,萬緣放下,時時正知,然後靜坐正念生起正定.有定才修慧觀.
作者: mikelin7747 (反求諸己)   2018-08-25 12:30:00
隨喜讚嘆!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8-25 13:46:00
能做到一念不生的話,那就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入定把那心一境性的那一念也捨掉就行了。《洞玄靈寶定觀經》:「唯滅動心,不滅照心。」這道家經典很簡明地寫出重點。用能所的概念來說,「能觀存,所觀滅。」
作者: makeitsimple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   2018-08-25 18:07:00
歡喜大家提點、同參!我的一些想法也與大家雷同。不過這篇開示尚不是全部,還有兩段才完整,我先都貼上來,供各位先進參究,待稍得空後,再來請益。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8-26 09:13:00
回I大,能所是一體的,心念一定有所緣.但佛教也有說,無想定和滅盡定是無心定.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8-26 12:02:00
還不必入定,我二十來歲就能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大道家的自然無為法門,不必專注於某一所緣,跟佛教止禪方法是以萬念歸於一念的原理不同,是讓念頭自然消滅也自然不生,修得好的話,最終是能萬念歸於無念。但以佛教止禪心一境性為目的也是方法的法門,修到入定或心念已大幅減少時,再捨棄止禪方法不用的話,會比較容易一點。能所皆是第六意識,無心定或滅盡定則無第六意識,不能達到「能觀存,所觀滅」的狀態。熟睡無夢時、意識極度昏迷的狀態,亦無第六意識,這種狀態是昏沈。#1EBaskOR (Buddhism)這篇有寫開悟究竟是什麼的文章,我看了元音老人與南懷瑾先生的一些文章,是比較偏向這類的論點。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8-27 09:48:00
會不會是沒察覺,而以為無念呢?就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8-27 10:38:00
對外境也是能覺知的,只是不生念頭。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8-27 14:27:00
能覺知就是作意,而一念包含了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不能說不生一念,而只是念的時間太短,沒有察覺.
作者: ilanese (坐聽無弦曲)   2018-08-27 15:12:00
已入定的話,就不能再說沒覺察的問題了。不然這樣子沒人能說是入定了。那個狀態只是理解只剩「能觀者」是什麼狀況罷了。事後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覺察力則是很強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