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七集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1-20 14:27:48
太上感應篇  (第八十七集)  1999/8/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
19-012-0087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將《感應篇》的善報介紹過了,第三十七段開始,這下面有
很長的一段文是講惡報。開頭兩句這是把惡報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現代人看往往疏忽了,粗心大意,疏忽了。古人的文字都非常
的含蓄,《感應篇》含蓄的文很少,都是說得非常明顯,但是這兩句話是屬於含蓄,理很
深。什麼叫義,什麼叫理,這兩個字,不但是學佛,世間做人也應當要遵守;如果這兩個
字沒有了,這個世間決定是亂世。在中國古代寫歷史的人,往往就用這兩個字做標準,符
合這個標準的叫治世,所謂天下大治,也就是治國治得很好,社會安定、繁榮,人民的生
活過得很幸福。如果是亂世,社會不安定,沒有秩序,人民生活很痛苦,那就是義跟理沒
有人遵守了。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似乎是很繁榮,科學技術發達,帶給人們物質生活許多的方便
。可是義理確實沒有了,於是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得很清楚,是富而不樂,物質生活過得
很好,精神非常痛苦,人心不安。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的幸福,所謂是心安理得,心為
什麼安?義理他得到了,得到就是他明瞭了,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這就是講我們的生活
、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能符合義理,他身心就安穩,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義理要
是不明,我們的生活一定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這些習氣都是壞習氣,我們常常講,講
得很淺白,自私自利的習氣,貪圖名利的習氣,造十惡業的習氣,這種習氣天天在增長,
沒有看到收斂。所以二十世紀很多人講道德淪喪,道德沒有了。實在講道德比義理還要高
一級。
  這個問題的結癥在哪裡?還是屬於教育的問題,這個時代沒有人教了。為什麼沒有人
教?沒有人聽了。這裡面的原因非常複雜,過去古老的中國,雖然說貧,說國力弱,但是
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我們仔細觀察,過去的歷史,古今中外,可以很公平的說一句話,
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這個善良的因素要歸功於幾千年聖賢的教化,太
不容易了!可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外國的洋槍大砲,打破了中國的古老文化,於是一
般年輕人迷信西方的物質文明,而把中國的精神文明全部給否定了,於是造成今天的災難
。我們想到孔老夫子的憂慮,現在我們看見了,夫子的憂慮就是「學之不講,有過而不能
改」,他老人家這兩句話是金玉良言。講學是講聖賢之學,有過立刻就要改,這就符合義
理之行。學之不講,誰懂得義?誰懂得理?有過不但不能改,以為這個過是善、是好事,
這還得了嗎?所以底下這一句說:
  【以惡為能。忍作殘害。】
  這是我們在今天這個社會普遍所看到的。今天如果講聖賢之道,世間人看到、聽到,
恥笑你,說你落伍,你不合時代,完全不能接受。所以競爭去造惡業,心裡面自私自利、
貪瞋痴慢天天增長,生活當中可以說是無惡不造,這樣才感得大災難的現前,天災人禍。
人禍,現在我們知道,核武戰爭,核子戰爭,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種核子戰爭就是佛經
裡面講的小三災,小三災可能提前。西方古老的預言,現在在市面上很多,諸位都很容易
看到,都說二000年,這個世紀末是世界末日。前天回教協會請我去講演,他們也提出
問題來問我,「佛經裡頭是不是也講二000年是世界末日?」我給他答覆,世界末日是
西方人講的,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講的,佛法裡頭沒有講,佛法裡面講只是有災難,而不
是末日。因為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才過三千年,後
面還有九千年。但是災難,我們想想可能有,為什麼?我們懂得感應的道理,種善因得善
果,種不善的因必然有不善的果報,這是招來的天災人禍,原因在此地。
  所以學還是要講,我們在此地要努力來提倡。現在在此地,我們一同學習的有十幾位
年輕的法師,我鼓勵他們、勸導他們,有同修家裡面喜歡聽聽聖賢道理的,我讓同學們每
個星期到居士們家裡面去講一次,講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我覺得一個小時比較恰當,
現在的人耐心不如從前,講長了他不喜歡聽,講一個小時,有半個小時的討論,聽了之後
提出問題,來解答、來討論,一個星期一次。這個方式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推行了
很多年,我最初到台中求學,幾乎每天晚上都到居士家裡面去聽經。早期老師自己去,他
不休息的,星期一在張家講,星期二在李家講,星期三在王家講,輪流去講,聽眾大概十
幾個人,他們一家人,鄰居朋友來個十幾二十個,天天講,沒有休息的時候。
  以後訓練我們這些講經的學生,他開了個班,這個班開了兩年,訓練二十多個人,這
二十多個人訓練成功之後,就分配到很多居士家裡,也都是輪流去講。所以我告訴同學們
,你學這一部經,這一部經至少要講十遍。十遍怎麼個講法?你一個星期就講七遍,都是
到居士家裡頭去講,星期一在這家,星期二在那家,每一家講同樣的這一段課程。你看這
一段經文你就講了七遍,到第二個星期就講下面這一段,不是說這一部經學完了再講,不
是,現炒現賣。這個星期講的這一篇,下面?下面還沒有學到,我們是這樣學成的。
  所以東西學得很精、學得很熟,確實符合夫子的教誨,學了就要講。學不可不講,那
個意思是你學了這一句你就要講這一句,學了這一段你就要講這一段,天天講。講,勸別
人也勸自己,幫助自己改過自新,道理在此地。如果講學的風氣盛,這個地區決定安定,
這個地方的人決定明理,決定有智慧。人能夠明理、有智慧,生活就會過得很幸福,無論
我們現前生活是富裕、還是貧賤,都會過得很自在,都會過得很快樂。因為富貴貧賤是過
去生中修的因不一樣,所以道理明白了,富貴人安於富貴,貧賤人安於貧賤,這個社會不
會亂。
  今天有許多人不懂得,以為這個社會的動亂是貧富不均造成的,他只看到這個現象,
他沒有看到這個現象的根源。這個社會財富不均是事實,能不能做到均等?不可能。為什
麼?每個人種的因不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怎麼能叫瓜豆和合變成一個東西,不可
能的!古人為什麼把這個社會能治理得那麼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貧賤的人明白,我過
去沒有種善因,現在過這個日子應該要承受,應該承受,他就很歡喜,他就不作亂。富貴
人有多餘的,常常能布施救濟窮困的人。從前社會安定是這樣一個道理造成的。富貴人知
道我為什麼會富貴,過去世布施得來的福報;現在已經有福報了,我更要布施,希望來生
的福報更大,他明白這個道理,歡喜布施。貧賤人他也歡喜去修福,修福就不會造業,不
會造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不是修福。人人心善、意善、行善,這個社會怎麼會不好
?當然和諧。如果我們講族群,也可以這樣說,富貴是個族群,貧賤也是個族群,這兩個
族群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這裡頭不會產生矛盾、不會產生衝突,社會問題就解
決了。
  佛法教學的宗旨,大家都知道,祖師大德常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得樂是
在現前,現在就得樂,絕不是講來生、後世,來生、後世我們還沒見到,現在就得樂。古
時候在中國大陸,乞丐,是討飯的、要飯的乞丐,乞丐聽到佛法他也快樂無比,他為什麼
快樂?理明白了,道懂得了。雖然是乞丐,非義之財他不取、他不要,他守他的本分,你
說這真是難能而可貴,值得人尊敬,社會稱之為義丐,他是乞丐,他有道義。釋迦牟尼佛
當年在世,生活方式是乞食,也是沿門托缽,真正有智慧、有道德、有學問。他採取這種
方式給我們很大的教訓,他教我們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所
以他的心多清淨、多快樂,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生活過得那麼簡單,
愈是簡單的生活愈健康。
  釋迦牟尼佛住世,實在說他可以隨意,他能長住世間,可惜我們一般人疏忽,沒有啟
請,求他多住世幾年。我們疏忽了,魔得其便,魔王波旬見釋迦牟尼佛,要求釋迦牟尼佛
趕快滅度,不要長住世間。這個魔來要求,佛也點點頭答應他,釋迦牟尼佛是這麼走的。
這個事情也是給我們一個教訓,我們為什麼不請佛住世?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願裡面就
教導我們,「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我們偏偏不請,被魔去請,這是我們的過失。佛給
我們這個警惕,這裡頭有兩樁事情,第一個親近善知識,這個機緣稀有難逢,一定要緊緊
的抓住;第二個要請佛住世,要請轉法輪。
  實在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兩條是主要的、最重要的。請轉法輪就是講學,前面的
四願就是改過,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這是改過。人能夠改過就可以
常隨佛學,常隨佛學佛要住世才行,佛不住世我們跟誰學?所以才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的大願。佛菩薩確實是如此,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很多,我們深深相信,沒有懷疑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我們有心想學佛法,佛菩薩就應化示現到
這個地方來;沒有這個心願,佛菩薩不來,來了沒有意義,沒有作用。所以佛菩薩住不住
世,佛菩薩來不來教化,問題在我們這邊的人肯不肯學?肯不肯真學?真學,佛菩薩就來
;陽奉陰違,佛菩薩不來,要認真的學習。
  所以要懂得義理,順義理必定得善報,違背義理這是大惡。所以把這兩句做為綱領非
常有道理。哪些事情違背義理?這下面一條一條舉例給我們說明,實在這個例子不勝枚舉
,舉幾條,希望我們從這幾條當中能夠領悟。我們現前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
做法都是惡,不是善。只有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才能回頭,斷惡向善,不但能救自己,
也能夠挽救社會,也能夠幫助眾生,那就是大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20 22:06:00
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1-21 14:06:00
阿彌陀佛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8-01-21 17:1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